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理論課程在線教學模式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學資源日益增多,音樂教育領域也在廣泛的探究采用信息化技術來豐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本文探討如何發揮在線課程的優勢來促進高校音樂理論課程教學。通過梳理在線教學模式、反思傳統音樂理論教學的局限性、探索音樂理論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與途徑,并反思在線教學的局限,探究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音樂理論教學。
關鍵詞:高校;音樂理論課程;在線教學
一、信息化教學模式之形式與特點
“互聯網+教育”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與思維推進教育改革,它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隨時隨地學習相關知識。“翻轉課堂”從2007年開始在美國一些學校流行,直到2011年薩爾曼•可汗在網上創建了他的“可汗學院”,逐漸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也稱“反轉課堂”,與傳統教學中課上教師講授,課后學生完成作業的教學安排不同,其采用在課前觀看教學視頻,課堂上教師有針對性的講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與“慕課”共同點都利用信息化手段,重構教學流程,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微課”是指教師圍繞課程某個知識點以在線視頻教學的形式呈現,核心特點是教學內容高度集中,基于信息技術的精致教學設計,強調課程學習的靈活性與針對性,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附帶大量學習資源,“微課”可以作為“慕課”的課程資源,同時也是“翻轉課堂”最喜歡的教學模式。“慕課”概念始于2008年的美國,全稱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21世紀“教育互聯網+”的最新形態,其愿望是“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送達地球最偏遠角落”。慕課是一個“在線”教學平臺,以優秀的教學視頻作為課程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在慕課平臺上選課學習,慕課平臺上可以實現教學互動,可通過嚴格的課程考核獲得學分并拿到課程結業證書。慕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緩解了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象。2012年慕課進入中國,在基礎教育領域、高等教育領域和職業教育領域迅速成長。“混合式音樂教學”是指將傳統教學和在線教學相結合,彌補傳統教學與單一在線教學模式的不足,形成以教育為核心,互聯網為技術手段的“慕課+傳統”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可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二、傳統音樂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與局限
(一)教學時間的局限
傳統教學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教學活動集中于課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論是教學內容的課件化呈現,還是教師的課堂講述,都不可復制,對于知識的重復性和鞏固有一定局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都依靠學生借助教材和相關教學資源自行完成,對于非紙制提交類作業,預習以及復習的時間、深度以及效果具有自主性,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中教師考察學生課前課后學習情況難度較大。在線課程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通過課前預習、課程學習、課后復習、作業以及討論,延伸課堂教學時間,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二)教學資源缺乏流動
音樂理論相關課程不同程度的與樂譜分析、音響、視頻資源的聆聽相聯系,各類音樂文獻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立在音樂學習的時間和廣度、深度上,學生的各類音樂文獻資源、樂譜、音響、視頻資源積累有限,課堂中有限的時間短暫的呈現各類教學資源,課堂外的學習會因為音樂資料不足等產生諸多局限性,在線課程可通過在線課程平臺承載各類精品資源,學生課后也可以輕松的鞏固拓展課堂知識,同時,線上學習不受時間地點次數的限制具有長期性、重復性特點,對音樂理論學習以及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有益。
(三)教學模式的單一
傳統教學以講授為主,講授法是傳遞知識最直接的途徑,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一定量的知識,但學習過程總的來說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參與度較低,對于大班課,也很難做到因材施教。而在線微課中,各種教學資源切換銜接的自由度高,可針對某個知識點將文字、圖片、視頻結合,更具有整體性與直觀性,課前視頻預習,課中課件化學習,課后在線完成并提交作業,討論區可以就某個知識點提出問題,在教學單元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各抒己見,變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動的參與式學習。
(四)師生互動有限
音樂理論課多為大班授課,課堂教學之外師生互動非常有限,而大量音樂理論課程需要課后來強化知識點,課堂中認真聽講與熟練掌握并應用還有一定距離。在線課程中可建立題庫,強化鞏固知識的途徑更多,考核的維度廣度、形式均由教師設定,從方式方法上為教師提供了更多便利與可能性。討論區作為課外的延伸,能激發學生思考與表達,對音樂學理論性思維的建立有不可估量的長遠意義。
三、在線音樂理論課程的可行性
目前國內涉及音樂類課程的在線課程平臺有“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學堂在線”、“央音在線”等,音樂課程的種類和數量逐年增長,高校音樂在線課程的可分為面向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專業理論課程和面向非音樂專業學生學習的音樂通識類課程,不論音樂專業學生還是普通音樂愛好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從一開始主要集中于音樂史論、傳統音樂、民族音樂、音樂審美素養類課程逐漸擴展到音樂治療、樂器演奏、聲樂演唱、音樂教學法、作曲技術等領域。大量音樂理論類課程以講授為主,相對于音樂技能課更容易適應在線課程教學模式,只要在技術、理念、硬件軟件具備的情況下,即可開展。
(一)技術可行
在線教學需要云計算技術為基礎,構建教學平臺,用戶可通過注冊登陸并學習,教師可通過管理員身份設計課程內容、掌控學習進度、共享教學資源、布置學習任務、設計教學形式,豐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論題、思考完成目標任務,對知識強化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作為研制課程的教師,需要建設課程團隊,一門課程的研制應該容納集體的智慧,并且不斷更新完善。
(二)理念可行
相對于傳統教學,在線課程突破了原有的教學環境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程自主選擇權、學習自我掌控權,教師也能大幅度提升教學效率,實現信息化教學,不論從教師還是學生角度出發,都享受到了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教師和學生需要轉變固有思維,將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融合,接納并實踐信息化教學模式。
(三)條件可行
構建在線教學系統,或者購買云計算技術教學平臺的服務,以及搭建運行承載信息化教學的線下智慧教室,需要投入一定的技術和經濟成本,高校擁有技術力量和經濟條件來完成在線教學系統的構建,當前大多數學生擁有個人電腦等電子設備,為在線學習提供了物質保障。
四、在線音樂理論課程模式探索
(一)翻轉課堂之于音樂理論課程
高校音樂專業理論課程有音樂基礎理論類、作曲技術類、音樂史論類、民族音樂學類、音樂教學法類、音樂審美素養類等領域。這些課程都與樂譜、音響息息相關,聆聽、分析、理解音樂作品是課程的靈魂,在線音樂理論課程的課前預習使學生可以輕松的獲取樂譜以及音響資料,課前有初步的認知,可以研讀樂譜、聆聽音樂,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二)以課程為載體的教學資源整合
音樂理論課程中涉及的作品浩如煙海,根據民族、區域、時代、體裁等可做不同角度的分類,教師通過長期的學習和教學活動所積累的音響和樂譜資料,以及在線課程建設中經過篩選的精品資源呈現于在線課程平臺,學生以在線課程為單位,在學習一門課程的同時掌握課程相關音響、樂譜、文獻資料,同時,在線點播學習不受時間地點次數的限制,有助于知識的重復與鞏固。
(三)教師學生知識互動與資源共享
信息化發展的今天,學生不僅是學習者,不是單純被動的獲取知識,而應該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被學習者,在線課程平臺為知識的獲取與輸出提供了平臺,教師與學生可以實現雙向資源配置整合,這也是“互聯網+”背景下師生音樂資源共享傳遞的新途徑,沒有完美的老師也沒有完美的學生,只有不斷更新的知識和不斷完善的教學。音樂理論課程涉及的文獻、樂譜、音響以及各種版本不斷更新,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有不斷地學習和融合。
(四)教學受眾與音樂理論課程建設
在線音樂理論課程有專業音樂理論課程、通識音樂課程、社會音樂課程等,高校可以對優秀課程資源進行信息化整合,將多元音樂文化資源融入課程,音樂專業的學生也可不受開課學期和專業的限制,根據自身學習進度和興趣自主選擇課程、自主安排學習時間,這也符合學生們個性化成長的需求。除此之外,網絡通識音樂課程的開放能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充分運用高校音樂文化資源。高校還能夠根據地區特色,學校特色,建立自身的音樂特色文化作品庫、當地音樂優秀資源、以及不同種類的有針對性的音樂平臺,讓高校學生以及大眾愛樂者免費使用,繼而將院校中現有的、優秀的音樂藝術成果推廣到市場中去。
(五)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音樂教學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不能孤立看成是學習一門知識,情感的紐帶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音樂教學模式擁有比單一的傳統課堂和純粹的在線課程更大的優勢,為線上教學提供線下的實景,教師可以采用云平臺實現課程的預習和作業,又能在課堂中面對面的解決線上學習中的問題、感性交流音樂的認知、細致的研讀樂譜,在“智慧型”教室中可以更大程度的結合傳統課程與在線課程優勢,優化教學。任何教學方式有其優勢也存在不足,在線課程具有大規模、開放性、自主學習特點,一定程度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更自由的獲取知識的途徑,但自主學習帶來學習便利的同時更加依賴學習者的自覺、自愿,因此,在線課程最需要研究和完善的首先是課程受眾知識儲備、學習方式、專業能力以及課程需求,其次是對課程的創造力與吸引力的思考,如何讓學習者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又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知識,用更便捷的方法鞏固知識,養成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習慣,在信息化社會的今日和明日,其意義遠遠大于學習和掌握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程揚.“慕課”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2018.
[3]任愷.“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范式轉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08.
[4]習媛媛.“互聯網+”背景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產業化路徑之探微[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1.
作者:孟燕 吳洋 單位: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