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美學對表演藝術的啟示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音樂美學是研究如何將音結構和音樂規律完美結合從而形成一種聲音上的藝術品。也就是說其是結合音樂審美而形成的理論學科,對現實的音樂表演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現代音樂美學,理論翻新,說法不一,但是圍繞的仍然是音樂是否受情感影響,即音樂自律和與音樂他律,現如今的音樂表演藝術主要受這兩個流派影響。本論文針對現代音樂美學兩個流派對音樂表演藝術啟示進行探討分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促進相互交流。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音樂表演藝術;音樂的本質
一、音樂美學和音樂表演的關系
音樂美學和音樂表演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具體表演過程中,表演者要依據音樂美學具體地使用聲音、節奏、技術,讓自己的表演富有創意,使自己的音樂再創作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好評。這也就要求現代音樂藝術表演者要精通音樂美學,或者說音樂表演藝術要符合音樂美學,要以感情為基礎,科學地加入創造性元素。
二、傳統音樂美學和現代音樂美學
(一)傳統音樂美學
傳統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的理論,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如何讓音樂變得更感人更好聽,增加音樂意境美,提升音樂的想象空間。節奏性、技術性、創造性、藝術性、理論性,是傳統音樂美學具有的特點,其承認音樂必須先有節奏,并加入一定技術性,合成聲音,創造聲音,使其符合藝術標準,最終形成一個理論體系。其本意是音樂藝術表演受表演者的音樂審美、音樂技術以及表演時的情感影響。
(二)現代音樂美學
現代音樂美學分成兩派,一派直接否定了音樂它律性,認為其不受任何情感影響,也不會制造情感,音樂就是音樂。而另一派則秉持傳統音樂美學,并加大了技術性、創造性和藝術性,使作品更加優美動人。顯然,從傾向性來看,傳統音樂美學是贊成音樂它律這個說法的。愛德華漢斯立克是音樂自律性的典型代表,他指出音樂不受感情支配,也不會表達感情,音樂的美就是源于音樂本身。而浪漫時期的一些知名作家都是音樂他律的支持者,他們統統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抒發,音樂只有符合人們聽覺規律,能夠愉悅人的身心,或者引導人類的情緒才會有無盡的生命力。
(三)音樂的本質
音樂的本質是真、善、美,即充滿真情、擁有善良、讓人產生意境美。所以筆者認為音樂是有情感的,因為制作它的人本身就是在某種情感下創造了它。不敢相信一個沒有感情的人能夠創造出音樂。或者說如果音樂是自律性的,那么世間的一切自然的聲音都叫音樂,比如風聲、水聲,或者在沒有情緒摻雜沒有任何目的情況下發出的聲音,比如剎車聲、敲打聲,都可以叫做音樂。自然之聲還好一些,因為其產生的很多聲音的確讓人產生愉悅,比如蟬鳴、風聲、流水聲,讓人心曠神怡。但是它們卻不具有音樂美,完全受傾聽者情緒影響,如果傾聽者人逢喜事,任何聲音都是那樣的悅耳動聽,但是如果哦傾聽者煩惱憤怒,則這些聲音變成了噪音。就更別提不帶感情沒有任何節奏的噪音,其絕對可以讓人發狂。也就是說,沒有經過人為處理,沒有添加任何感情因素的聲音,其根本就不能稱之為音樂,因為它不符合音樂所具有的規律性、節奏性、藝術性、技術性、創造性的特點。
(四)音樂的結構
如果音樂是自律性的,是不以人的情緒為轉移的,同時也不會表達感情和情緒,那么音樂也就無所謂結構。因為這種所謂的音樂抹殺了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不需要他的感情,他也就不會讓自己的感情附注其中,自然會導致音樂作品中的樂音混雜毫無規律,也就沒有什么規律和結構。因此這一部分內容涉及到的音樂結構,是建立在音樂它律性基礎上的。音樂是音和聲的藝術。音,指的是有節奏的聲,是聲的一種特別表現。而聲則是物理敲打而形成的聲波。因此最初的音樂便是人類高低聲配合敲打器物,兩者形成的有規律的聲音。比如過去打夯號子聲配上有節奏的夯擊聲。號子聲和夯擊聲彼此搭配,形成了一種和諧聽覺感受,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力量,似乎看到了勞動場景。所以說,音樂結構是建立在音和聲之上,比如鋼琴和吉他的和弦,就是其追求幾種聲音達成的最和諧的最舒適的那種聽覺感受。和弦彼此搭配可以讓人心情舒展,讓人沉浸在一種情境當中。不過和弦也可以以幾個跳躍的,不和諧的和弦組成一段音樂作品,其形成了一種緊張的感覺,往往這種音樂藝術出現在一些電影的橋段中,以輔助性推進劇情。
三、現代音樂美學對音樂藝術表演的啟示
音樂藝術表演是音樂在創造的過程,是通過一系列的人為加工配合一定的樂器,讓音樂作品的精神內核充分釋放出來。也就是說,音樂藝術表演需要表演者擁有豐富的情感以及強大的處理技術水平。不過在筆者看來,音樂自律性的積極借用,可以讓音樂情感或者意境變得更加真實。
(一)音樂自律結合音樂他律
約翰凱奇是音樂自律派的鐵桿支持者,他的《4分33秒》最開始只是演奏者啞劇般的表演,一次次地打開琴盒再關上,然后退場過段時間又上場,通過這種反復表演,最終使得觀眾出現了竊竊私語,繼而質疑聲,最后是叫罵聲。對于《4分33秒》而言,真正的聲音卻是觀眾席上傳來的竊竊私語、質疑聲和叫罵聲。這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設置于筆者為聽眾而感到不值。不過音樂自律性也并非一無是處。筆者認為在音樂的再創作過程中,可以考慮音樂自律性和音律它律性結合,從而使得作品意境更好。當然這里的音樂自律采用是和約翰凱奇不同,音樂自律部分也是經過人特別錄制的,是那些來自于大自然的聲音,比如火車鳴叫、風聲、海浪聲、動物鳴叫等等。將這些聲音有機地融入到音樂作品當中,可以增加代入感。比如張雨生的《大海》,歌曲開始前有海浪的聲音,其主要就是為了先入為主,塑造一種大海的深沉感,從而緊扣主題,增加歌詞內容的內涵,讓整幅作品更具藝術性。又比如劉鴻的《站臺》,在歌唱的過程中出現了帶著蒼涼之意的火車吼聲,頓時讓整個作品的離別愁緒得到了升華,讓聽眾聽了心里發生顫動。還有上個世紀的《雪山飛狐》主題曲《雪中情》一開始就是北風呼嘯的聲音,隨著歌唱的推進,一種北國風雪里發生的故事不由自主地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還有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其中的那個水滴聲效,一下子讓整個作品變得特別靜謐,充滿了詩情畫意。自然聲音也就是音樂自律性的運用,可以讓一個充滿它律性音樂作品變得更加唯美。或者干脆說這是音樂作品使用自然聲音而體現出來的一種情感塑造。和約翰凱奇的近乎胡鬧似的《4分33秒》相比,筆者認為這種音樂自律性介入是通過制作者主觀利用技術、理論,最終形成的一種音樂創造。
(二)音樂審美對音樂藝術表演的影響
凡是審美,是人與外界事物的一種情感聯系。因此音樂審美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這也就是為什么說音律自律性站不住腳的原因,因為音樂制作者是人欣賞的主體是個人,制造者也是人,他們都有情緒情感,如果音樂不存在情感,試問如何讓二人產生聯系呢?而音樂美學中,主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音樂審美。其面對所有作品進行廣泛的研究,最終形成了一系列的影響音樂審美的因素的總結。筆者認為影響聽眾對某個音樂作品的印象的主要因素為:第一,音樂藝術表演者以及聆聽者的綜合素養,或者說文化底蘊,這個主要著落在歌詞上。比如周杰倫的《青花瓷》《菊花臺》從意境上就比《雙節棍》等好,因為前二者擁有極強的文化藝術氣息。第二,音樂藝術表演者表演能力,也就是技術處理能力的高低。很難想象一個連和聲過渡都處理不好的表演者能將一個好的作品升華。第三,他人對表演者的評價。也就是現代社會所說的從眾性。一個原本很好的音樂作品,可能因為他人不良評價而導致主體改變評價。第四,傾聽者專業知識層次,專業程度越高對作品的要求越高,層次越低對作品的要求也越低,這就是有人聽不懂歌劇、京劇,卻對流行歌曲贊嘆有加的原因。因此在現代音樂美學之下,要結合社會大眾或者既定的聆聽對象的審美標準,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造。當然,前提是音樂藝術表演者需要擁有良好的專業能力,結構處理的技術能力,最后才是創造力。沒有能力的創造,那是粗制濫造。就如前文所述的翰凱奇的《4分33秒》,那是純粹的一種行為藝術,雖然他是在表達無聲也是音樂,但是其不符合音樂是聲波傳達的這一特性。筆者認為,音樂的創造性,就是主觀上要有機融合各種利于表達情感的因素,讓情感獲得足夠的張力。
(三)音樂結構對音樂藝術表演的影響
1.音樂結構影響因素之聲音
前文說過,音樂是音和聲的藝術,是處理音和聲的技術,是實現音聲結合的創意。音樂存在著不可視的結構,那就是音聲的不同結合方式,也就是存在著不同的節奏、間奏。音,歌唱、朗誦,來自于聲帶的震動。聲,來自于物理敲打形成的聲波。故此比較完整的音樂作品不是聲樂,而是歌唱、朗誦以及物理彈奏聲結合的作品。現代社會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熟,各種聲音聲效都可以制作出來,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寬了音樂的形式。
2.音樂結構影響因素之節奏
另外節奏和結構也有緊密的關系,一個音樂作品是聲音在一定節奏基礎上實現的聲音相合。如果說音樂是可視的,聲和音是具體的水泥、鋼材等原材料,那么節奏就是設計圖紙,通過它才實現了原材料的各就各位,最終達成一個雄偉建筑。節奏上主要有主要有1/4、2/4、3/4、4/4、3/8、6/8等等。這些拍子都有不同的聽覺效果,讓人產生不同的聆聽感受。
3.音樂結構影響因素之時代
現代音樂美學受現代人們生活方式影響,普遍認為那些快節奏的音樂更有市場,或者說現在的音樂人受現實生活影響,將現代急躁心理折射到了創作中導致了作品的快節奏。對于音樂美學當中涉及到的結構進行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音樂藝術表演能夠更加遵從音樂結構,或者說能夠打破傳統音樂結構,形成一種比較有創意和突破的結構,使再創作的音樂作品較比原作品更具有時代感。比如《梁祝》,在古代自然是古代樂器古代人能接受的節奏,而到了現代則出現了現代樂器以及現代人喜歡的節奏,導致同為《梁祝》但是表達出來的意境不同。
四、結語
現代音樂美學中音樂自律和音樂他律說到底是關于情感元素的爭論。音樂表演藝術最高境界就是實現聽眾的心靈上的碰撞,其肯定了音樂它律性。不過對于音樂表演可以有機地采用自然聲音,實現音樂自律性和它律性結合,提升作品意境。作為音樂表演藝術的主體,表演者要精通音樂美學,方能再現音樂所具有的真善美。
[參考文獻]
[1]張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1:37-42+36.
[2]高拂曉.邁爾的音樂美學分析及對音樂表演的啟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8,04:82-91.
[3]惠芳.現代音樂美學促進聲樂表演藝術發展的理論研究[J].音樂創作,2012,07:124-125.
[4]楊蘭.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北方音樂,2017,04:244.
[5]顏銳.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分析[J].長江叢刊,2016,24:33.
作者:高弘穎 單位: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