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時代對音樂創作的影響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音樂產業格局正處于一個巨大變革時期,對音樂創作理念,技術,制作和消費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從音樂創作入手,研究“互聯網+”對創造者思維模式的影響,對音樂創作平臺的影響,對音樂創作方式的影響,以期為“互聯網+”音樂創作時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音樂創作;音樂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網絡日益成為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樂創作研究領域也出現了許許多多新問題。然而,“互聯網+音樂”這并不是說是兩個詞匯簡單的相加,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使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消費模式和行為爆發了重大的變革。而對于音樂創作的領域來說,同樣受到了互聯網技術和新技術媒體的侵染,音樂創作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話題和無限的發展空間。
一、“互聯網+”時代對創造者思維模式的影響
在“互聯網+”時代,不僅技術不一樣,人們的思維方法也發生了變化,人們用不一樣的方式看待事物。守舊的音樂創作方法的主體是作曲家,主要是運用多種實踐獲得目標(宇宙和社會)的感知和感受。以主觀的方式,作曲家將其作為形象思維處理,并以音樂藝術的方式輸送給目標對象。在“互聯網+”時代,“獨木不成林,單手不遮天”,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音樂創作也要摒棄原來的單槍匹馬思維,務必強化在其他范疇與他人合作,才能使音樂跟上時展的潮流。“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模式是傳統思維形式與數字世界思維形式的融合。在數字的世界里,人們從原本的簡單,從上而下,驅使,信息不統一改變為信息碎片化,從上而下,互動,信息發散對稱的思維。而今許多電子音樂作品已經啟動不再僅僅依附于樂譜了,而是較多地憑借創作者與觀眾的音響感應來檢驗音樂的結果。因而,在這樣的情形下,作曲家在考慮處理音樂材料時,不能只是演奏樂器,同時還要考慮有多種載體的構成和組合。
二、“互聯網+”時代對音樂創作平臺的影響
傳統的音樂創作方式是如果作曲家準備獨創一首音樂,需要反復演奏,修改,與表演者和指揮進行溝通,并且需要在紙上寫很多筆記才能完成作品的創作。而且,這種寫作過于復雜,不能使非專業音樂有效地進行交流,這很可能會導致溝通障礙。而“互聯網”很容易收集各種數據,通過數據可以更加合理地分析當前情況,從而采取有效措施,這對音樂創作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對于材料的收集,作曲家不僅可以收集現場,還可以借助網絡云資源庫,收集當地素材,獲取所需材料,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互聯網+”充分激起了人們的創作音樂的激情,真實體現了音樂創作的全民參與。作曲家可以依靠互聯網建立一個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優勢,作曲家可以選擇最好的,這將有助于創作高品質的作品,推動音樂創作的進步。
三、“互聯網+”時代對音樂創作方式的影響
在“互聯網+”時代,音樂的創作方式也產生了轉變,依靠網絡平臺實行數字音樂的創作和傳統音樂的繕寫與口頭作品截然不同,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采用現代數字技術的音響音樂創作不僅能夠取得較好地音質,也能大大減少生產時間。音樂創作技能受到新技術媒體的影響是亙古未有的,劃時代的。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樂譜使用被精簡了,然而,由于作曲家可以運用新的數字技術,可以有效地按照數字音頻或音頻波形在相關設備上的顯示進行分析,依據分析結果,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聲音變化的范圍;可以有效地量化感受音樂,這樣就可以使音樂元素比較準確,如音質,音高和音色等。這種制作音樂的方式潛力非常大,美麗的大自然的聲音使用電腦模仿,擺脫了傳統的節奏。互聯網技術為音樂家打造了一個非常容易使用的創作空間。在傳統音樂創作中,基本上都是專業音樂家完成的。由于各種原因,非專業音樂人不在創作之列。“互聯網+”音樂創作時代,創作與表演分開,隨時更新。隨著手機上各種APP音樂軟件的出現,簡單音樂處理軟件也隨之出現,并且支持云技術建造以及編輯與創作、混音等簡單的音樂處理,這些操作都能通過網絡的更新與交流來完成,許多音樂愛好者的都非常喜愛這種方式,從而激起了非專業音樂人才的創作熱情。
四、結語
顯而易見,“互聯網+”音樂創作時代已經到來,對傳統音樂創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從構思,素材收集,聲音調制,編程到演出都可以實時互動,音樂創作中的思維一直處于運動的狀態。音樂創作工具得到大大擴展,不僅僅只是張紙和筆了,可以說,只要是數字技術能夠使用的材料,都能成為音樂創作的工具,它也能成為創作的無窮無盡的源泉。“互聯網+”為世界各地的音樂創作愛好者提供舞臺表演,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資源,展現萬象的音樂風格,形式眾多,姿態各異,所有這些都為音樂創作輸入了鮮活生機,激勉人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孔桂芬.新技術媒體環境下的音樂創作及現象分析[J].才智,2016,02.
[2]劉可祎.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機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J].藝術教育,2016,03.
[3]余莉娟.“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音樂素質教學研究[J].藝術科技,2017,02.
[4]羅琦,韓薇,吳丹,王延松.“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發展與構建[J].藝術科技,2016,07.
[5]康曉丹.簡說聲樂教學的創新性變革[J].音樂時空,2015,04.
作者:郭泓希 單位:桂林高等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