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園林綠化設計方式配置原則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園林綠化在改善城市形象、提高環境品質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基于此,闡述了園林綠化的種植策略,重點圍繞其設計方式及配置原則展開探討,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推動園林綠化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園林綠化;綠化設計;景觀配置
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促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同時居民對環境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1]。園林綠化則是改善自然環境品質的重要途徑,以何種方式形成規劃方案、配置合適的植物等相關問題均是園林綠化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現以深圳市光明區茅洲河碧道項目作為案例,展開多方面探討。
1園林綠化的種植策略
茅洲河碧道項目屬于河道整治提升類型工程,項目原有格局為堤頂種植尾葉桉、檸檬桉等高大喬木作為外部屏障,防浪堤至箱涵路上均勻分布冠幅渾圓的細葉榕、黃槿等喬木。原有植物滿足了防護功能,但制約了游人與河道的互動。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從視覺空間入手,提出以下策略:
1.1創建通透空間
以“大樹+地被”的綜合型方式為宜,可構成具有良好通視條件的空間,提高景觀在行人視野中的關注度,發揮出植物的空間審美價值。
1.2配套綴花草坡
箱涵路和堤頂路的斜坡普遍采取設置草坪的方式,可選擇多年生花卉,構成具有完整性與趣味性的草坪景觀。1.3完善駁岸生態濱河廊道和河流廊道所形成的交界區域將產生駁岸,因地質、水文等方面的優越性,該處植物長勢旺盛。根據現場植物基底調查及分析,原生植物品種里觀賞價值較高的品種有野芋、象草、蘆竹、蒲葦等。設計提升過程中應該盡量保留,部分被破壞處也應當參照周邊情況補植或者擴大種植范圍,最終形成富有層次變化的駁岸植物景觀。
2園林綠化的設計方法
2.1通過樹種塑造景觀
環境完整性是園林綠化設計最基本的追求目標,考慮到鄉土樹種對當地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特點,宜優先配置此類植物作為背景樹種,然后增加主景開花樹種,構成完整的植物景觀。而在植物造景工作中應順應地勢條件,重視對株徑和植株高低的控制[2]。
2.2維度的融合
園林綠化設計工作中,通過二維與多維手法的應用,可協調畫境與環境的關系。以植物選擇為基礎,通常需搭配灌木、喬木以及草木等相關植物,形成具有層次化的植物結構體系,以便給多維空間植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3]。但本次設計傾向為野趣、通透的感覺,因此提出以觀賞草代替灌木層,滿足園林景觀的多維度特性。
2.3規劃綠地系統
結合項目所在地的環境現狀和發展需求,將綠地規劃工作融入至園林設計中,在既有基礎上擴大綠地面積。以山、水等自然元素為點綴,將城市與之有效融合。創建綠地體系,通過此方式豐富園林景觀,將高品質、高標準作為工作的著力點,融合平面規劃和立體設計,輔以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相關手段。
2.4綠化與硬化的融合
綠化和硬化具有密切關聯,兩者需具有協調性,以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集多重資源于一體,創建宜人空間。不同個體對硬化和綠化的審美標準存在差異,為兼顧大眾的審美需求,在植物設計階段需遵循適中的原則,但依然需要彰顯出植物的自然魅力,以便充分利用資源,并使公眾對自然懷揣敬畏之心。硬化給人略顯生硬的感覺,但可以在園林綠化設計中通過綠化方式加以改進,即根據硬化景觀特性增添適量的綠化元素,提高景觀的完整性,釋放景觀活力。園林綠化設計時應最大限度選擇自然形態的植物,以免因人工植物配置因素過多而帶來生硬感。
3園林綠化的植物配置原則
3.1功能性原則
園林植物兼具改善自然環境、提高土體穩定性、豐富景觀價值等多重功能。因此在植物配置過程中需明確主次關系,實現園林植物功能最大化的目標。以項目所處河道為例,其設計要點是滿足景觀需求的同時兼顧河道行洪安全,在配置綠化植物時需避免種植冠幅豐滿的灌木和分枝點過低的喬木。而對于道路兩側則要兼顧美化和遮陰的雙重功能要求。
3.2植物種間關系的協調性原則
園林植物類型豐富,將其整合至相同環境后必然存在種間競爭現象,協調好種間關系對于提高園林植物整體生長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例如,喬木種植密度偏大時,將嚴重壓縮植物生長空間,導致營養供給不均衡,植物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而更為合適的是遵循自然界的生長模式,將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進行合理配置,構成具有均衡性與持續性的模式。植物種間層面需要充分關注喬木與灌木兩類,例如它們各自的生長習性、生長周期等。
3.3適地適樹的原則
一方面,充分遵循植物的生態習性,考慮植物生長對溫度、水分等環境因子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兼顧園林景觀要求,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創建具有多功能特性的園林綠化體系,提高植物與地形地貌的協調性。
3.4植物的多樣性原則
在城市化進程之下,城市環境日新月異,對園林綠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生態園林景觀將成為未來園林綠化工作的引導方向。在創建生態景觀時應充分保證多樣性特征,豐富植物形式和景觀形式,在此基礎上創建極具價值的植物景觀,以適應城市發展及生態發展所需。只有在景觀多樣性的條件下,才能提高植物與環境的協調性,塑造一幅優質的園林“山水畫”。
4園林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4.1規則式配置
按特定的幾何圖形栽植,控制各植株的株行距,組成具有整齊劃一、形態明朗的園林景觀。規則式配置方式需要與應用場景相適應,例如道路、單位門口等場景均可采取規則式配置方案。主要有如下幾種典型的細分配置方法:
4.1.1中心配植。取綠化區域中心點或核心區域,在該處采取獨植單株或單叢的方式,此方法常被應用于公園等公共區域,在挑選植株時需發揮出中心配植秀麗、莊嚴的特點。
4.1.2對植。以中軸線為對稱中心,在其兩側種植品種一致、樹形類似的樹種,常見于廣場入口、道路兩側等場景中。通過對植方式的應用,在發揮主導地位作用的同時兼具配景要求,如項目棧橋主線兩側種植藍花楹,苗木枝條舒展,在開花之際游人可近距離觀賞。
4.1.3列植。按行列式種植,可根據現場空間采取合適的配置方案,如單列、雙列、多列等,較常見的應用場景有廣場入口。
4.2自然式配置
自然式配置對于植物的景觀形態并未提出特定的要求,更加彰顯自然、大方得體的特性。由于碧道項目是在現有植被基礎上進行提升,因此在自然式配置設計上要充分考慮現場已有的植被。現有喬木多以等距種植,品種較單一(細葉榕、黃槿較多),且大部分位于坡面的中心位置,濃密的樹冠遮擋了視線。為了達到設想中的通透效果,必然要對現狀喬木作出一定程度的取舍。根據具體情況分析,主要有以下3種處理方式:①如原有喬木品種單一、數量較多且間距較窄(間距為4~6m)。挑選苗木質量較高的保留,遷移部分長勢較差喬木,由此形成獨立組團(如圖1)。②原有喬木品種單一,但間距很大(間距為10~12m),則可以在空位補植開花喬木(宮粉紫荊、紫花風鈴木),通過補植的喬木增加綠量,形成不同花色組團(如圖2)。③原有喬木有多個品種,常見的組合是:南洋楹+細葉榕、鳳凰木+黃槿。針對這種組合,優先保留冠幅較大、樹形飄逸的南洋楹和鳳凰木,遷移樹冠密閉的細葉榕、黃槿(如圖3)。通過以上3種方式,完成對坡面景觀空間的重新塑造,形成了疏林到豐富組團的變化,最終達成設想的效果(如圖4)。
5結語
綜上所述,園林綠化景觀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重點建設內容之一,為切實提高園林綠化的整體水平,需根據實際需求和項目建設環境采取合適的設計方式及配置方法,合理搭配植物,以構成生態環境效益高、審美價值豐富的園林綠化景觀。
參考文獻:
[1]廉洪朋,姬園園,張海霞.綠化植物配置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20(11):217-218.
[2]郭玉紅.植物配置在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的應用[J].綠色科技,2018(23):124-125.
[3]王瑾.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的植物配置[J].現代園藝,2018(12):154.
作者:周陽 單位: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