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園林植物空間的構成要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植物景觀空間的特征
植物材料性質有別于建筑物及其他人工構筑物,因此,其所界定的空間與建筑空間也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植物界定的空間有如下特點。
1材料軟質性
園林植物是生命的有機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化,經歷了發芽、生長、落葉等自然過程,即便經由人工修剪,仍然能夠旺盛生長。柔軟的枝條、橫斜的疏影、曼妙的芳香,搖曳生姿中透露出生命的氣息,故其所界定的空間,具有不同于人工建筑物的軟質性。
2動態變化性
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會在色彩和形象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構成四季分明的時序景觀。當植物空間由落葉植物圍合時,空間圍合的程度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春夏季,植物的生長會增加空間的封閉性,而秋冬隨著植物的落葉,視線逐漸能延伸到限定空間以外。可見,園林植物空間景觀是動態變化的,并非長久不變的。
3空間滲透性
植物形成的空間并不像建筑物構筑的磚墻那般密不透風,植物通過樹干、枝葉限定一個空間,界面的不同處是疏密結合的,由于植物材料的軟質性,部分光線、氣流以及聲音等能輕易地穿透植物構成的空間而滲透到相鄰空間,使空間的整體富有層次而相互連通。
4自然意象性
植物雖然因其自然或人為的形態具有類似建筑物界定空間的功能,但是二者性質不同,所界定的空間亦相異其趣。植物所界定的空間并不像建筑物界定的空間那樣真實、清晰,而是具有意象性。植物茂密的枝葉猶如室內空間的天花板;植物的樹干、如同外部空間的支柱,修剪整齊的樹墻、綠籬則如同建筑物的墻體;不同高度和種類的低矮的植物則暗示著園林空間的地平面。
二、園林植物空間的構成
1構成植物空間的形態要素
構成植物空間的形態限定要素主要有基面要素、立面要素和頂面要素,正是這3種限定要素以各種變化方式相互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空間類型。空間的封閉程度隨著圍合植物的種類、高矮大小、種植密度以及觀賞者與周圍植物的相對位置而產生變化。
(1)基面要素
基面是最基本的空間范圍暗示,保持著空間視線與其周邊環境的通透與連續。園林植物空間中,常常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種類的地被植物或低矮灌木形成的基面來暗示空間范圍,表現形式有草坪、綴花草地、模紋花壇、花壇、花境、花臺、低矮的地被植物等。植物雖不是以實在的材料表現形式來限制著空間,但也確實在較低的水平面上筑起了一道范圍。如一塊草地和一片地被植物之間的交界處,雖然沒有實體的視線屏障,但由于材料的種類、質感不同,其空間的領域性是顯而易見的(圖1)。基面是園林植物表現的一種非直接性暗示空間的方式,如同建筑空間的硬質鋪裝,不同的低矮植物象征著不同的鋪裝材料、質地以及規格大小,其質感對比和色彩的微妙變化大大豐富了地平面的空間層次,從而形成園林地面空間的重要視覺信息。
(2)立面要素
立面是園林植物空間形成最重要的要素,形成了明確的空間范圍和強烈的空間圍合感,在植物空間形成中的作用明顯強于基面。植物立面空間有綠籬、樹墻、樹群、叢林、格柵和棚架等表現形式,創造了植物空間的邊界,給予人們一種方向感,或是形成如建筑物中的“套間”般的封閉空間,使游人產生“小中見大,別有洞天”之感。在垂直面上,植物通過樹干及葉叢的組合變化影響著空間的視覺感受。樹干如同直立于空間中的支柱,其空間封閉程度隨樹干的大小、種類、疏密程度及種植形式不同而不同[5]。樹干粗壯、種植密度大,像自然界中的森林,其空間圍合感就越強。植物的葉叢是影響空間感的第二因素,葉叢的疏密度和分枝點的高低影響著空間的閉合感,葉叢越濃密,體積越大,分枝點越低,其圍合感越強烈(圖2)。
(3)頂面要素
植物同樣能夠形成植物空間的頂平面。植物的枝葉猶如建筑室內空間中的天花板,當樹冠枝葉相互覆蓋,遮蔽陽光時,其頂平面的封閉感最強烈(圖3)。另外由單獨或成叢的樹木、攀援植物結合的棚架、綠廊等也能創造植物空間的頂面。頂面的特征與季節、枝葉密度、分枝點高度以及種植形式密切相關,并且存在著空間感的變化。夏季枝葉繁茂,遮蔭蔽日,封閉感最強烈,而冬季落葉植物則以枝條組成覆蓋面,視線通透,封閉感最弱。
2構成植物空間的植物要素
(1)植物的形態
園林植物的形態表現為不同的形體大小和姿態,具體是指植物的樹枝、樹干、生長方向、樹葉數量等因素的整體外觀表象。不同形態的植物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影響著植物空間景觀的構圖和布局。通常植物形態的基本類型可分為圓球形、橢圓形、錐形、圓柱形、垂枝形、水平展開形和不規則形(圖4)。圓球形、橢圓形輪廓主要由弧線構成,所以產生弧線的效應,具有愉快、溫暖、柔和、濕潤、遲鈍等情調,此類型的植物對視線的引導沒有方向性和傾向性,容易與多種要素協調;錐形、圓柱形植物具有由靜而趨于動的意向,將人的視線或情感從地面導向高處或天空,突出了空間的垂直面,產生較強的高度感染力;垂枝形植物具有明顯的下垂枝條,具有將人的視線或情感由高處導向低處的功能,成為水平景觀的視線紐帶;水平開展形以水平線為主,引導視線沿水平方向移動,使空間產生一種寬闊感和外延感,聯系功能強,既可以與垂直方向形狀產生對比,又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聯系其他形態。
(2)植物的質感
植物的質感,是指觀賞者對于單株植物或群體植物外觀或粗糙或光滑的心理感受,具有較強的空間感染力。質感受植物葉片的大小、枝條的長短、形狀、排列形式、植物的綜合生長習性以及植物的觀賞距離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質感帶來不同的空間感受。粗質型植物組合的植物空間具有減小空間尺度的傾向,而細質型的植物則能使空間距離擴大。單純的質感可以使植物空間具有統一感,而多樣的質感可以使植物空間活躍變化或者雜亂無章。
(3)植物的色彩
園林植物的色彩千變萬化,并且隨著季節變化而出現特殊的顏色。色彩影響植物空間的距離感和尺度感,明艷的暖色使空間距離變短、尺度縮小,暗淡的冷色能增大空間的尺度感,低純度明色使空間具有寬闊感,而高純度暗色則使空間具有收縮感。因此,要使空間給人以寬闊感,就應選用低純度的明色花系,如具白色或天藍色的花卉;相反,對人少空間大的居室,宜選用高純度暗色花卉植物布置。色彩會使空間產生一定的“感情”或“性格”。如在總體格調高雅、古樸的高級住宅的道路空間,可選用紫色調的植物來突出高貴、優雅、神秘的氛圍;而在以銷售黃金鉆石為主的街道空間中,植物可選用黃色基調的樹種如金葉女貞、金葉槐、銀杏等來營造相同色系的空間,烘托其華貴、高雅的氣氛。
(4)植物的氣味
植物的氣味是植物組織器官中含有香精油、揮發油或難揮發樹膠類的化學物質以分子的狀態漂浮在空氣中,刺激人的嗅覺而引起的。以芳香為主題的植物空間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例拙政園“遠香堂”,南臨荷池,每當夏日,荷風撲面,清香滿堂,“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雪香云蔚亭叢植的梅花,清香悠遠,意境空靈,道出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玄妙所在,從而造就了兩處空間的不同氛圍。芳香空間的創造應與周圍環境相和諧,并考慮環境的郁閉度和風向作用。露天環境中的空氣流動較快,香氣易擴散,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必需通過地形或建筑物的圍合,來創造封閉的環境,維持一定的香氣濃度,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應注意將芳香植物布置在上風向,以便于香味的流動與擴散。
(5)植物的季相變化
季相變化是園林植物對氣候的一種特殊反應,是生物適應環境的表現。春花、夏蔭、秋葉和冬枯形成了植物豐富的季相變化,在不同季節營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觀空間。首先,季相變化影響植物空間的閉合程度,尤其是當植物空間由落葉植物圍合時,空間圍合的程度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夏季,具有濃密樹葉的樹叢能形成一個閉合的空間,視線被阻隔,而隨著植物的落葉,視線逐漸能延伸到限定空間以外,空間產生流動,顯得更大、更空曠(圖5)。其次,植物季相在其變化的過程中會給人不同的空間感受,在植物空間中游覽觀賞,行在其間,不會感到強制性的約束,豐富的空間層次和光影的明暗變化,給人視線留有余地,引起觀賞者自由的聯想和情感變化。這在景觀連貫性和整體性上提供了一個時間序列上的美感,形成了動態的三維空間性與時序性相統一的四維空間效果。
(6)植物的文化內涵
植物蘊涵著不同的精神意蘊。自古以來,中國人在欣賞大自然植物美的同時,逐漸將植物的形象美“擬人化”,賦予其特殊的精神品質。如《論語》中“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賦予松柏雖經嚴冬霜雪仍能挺立風寒之中的堅強品質;《詩經•周南》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描述,譽桃花之艷麗;梅、蘭、竹、菊被譽為“花中四君子”,習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等。植物的文化內涵直接影響了空間的立意和人們的心理感受。如北京皇家園林的植物配植,講究“玉堂春富貴”,即在庭院中對植玉蘭、海棠、迎春、牡丹和盆栽桂花;承德避暑山莊“萬壑松風”景區,運用松葉細長成針狀,經風吹拂易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特點,創造出具有萬馬奔騰、翻江倒海之勢的“松濤”主題空間;再如蘇州拙政園中部主體建筑“遠香堂”,南臨荷池,夏日芙蕖滿池,閑立堂前遠眺,翠亭華蓋,荷香四溢,能真切體會到園主人王獻臣自喻脫離塵囂世俗、理想高潔的意境空間。
三、結語
植物景觀的營造已成為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主要表現手法,每種植物都具有不同的生態位,占據著不同的空間。植物通過地平面、垂直面和頂平面以及各種變化方式的組合來表現其構筑的空間形式,而植物的形態、大小、色彩、質地、季相變化及文化內涵等特征就成為植物構成空間的相關因素。此外,植物空間還可以與其他各種空間形態相結合,構成相互聯系的空間序列,形成多種多樣的空間景觀效果。總之,在以植物造景為主的現代園林中,如何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長空間,合理配置,創造具有豐富的時序變化和文化特色的空間景觀,是現代植物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本文作者:路艷、卞貴建 單位:濰坊學院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山東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