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延遲退休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居民壽命普遍顯著延長,最近十年世界各國興起了退休制度改革的浪潮。綜觀各國的改革方案,不難發現提高退休年限是各國普遍采取的措施。荷蘭于2000年10月修改了醫療保險法,準許重新吸納60歲以上的退休工人和他們的家屬參保;德國從2001年起,退休年齡逐漸從60歲提高到63歲;巴西在2003年也開始對退休制度進行改革,主要做法是將退休年齡從55歲提高到60歲。建立了完全積累型的典型的養老保險模式國家的智利,在2000年3月,專門為那些尋求穩定投資的年長的人提供方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50年,發達國家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22%提高至33%。[2]這將給各國政府帶來巨大的養老資金壓力,預計屆時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相關支出將占到其GDP的10%,甚至更多。
國內有關退休延遲問題的討論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雖然尚未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程度,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加之近年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們對生育觀念的改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比發達國家快得多。老年人口增多,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核心家庭占社會的比重增加,導致“倒金字塔”現象越發突出,將出現兩個年輕人養活四個老人的狀況,這一方面意味著有更多的人領取養老金,另一方面意味著為養老金提供經費的在職職工比例下降。[3]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無法完全承擔起日益嚴重的養老負擔,老有所養的問題顯得異常突出。現今我國處于養老保險制度的新舊模式轉軌同時又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時期[4],正在工作的一代所繳的費用不僅要滿足自身的養老基金還要支付現在已經退休的老職工的養老金,也就是一代人要承受兩代甚至兩代人以上的繳費份額,以償還幾十年現收現付留下的養老金欠債。[5]借鑒國外遠高于我國的退休年齡以及我國的現實狀況,延長退休年齡在部分人看來不失為一種緩解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壓力的一個有效方法,但這一做法面臨著激烈的爭論。
1.反對延遲退休的觀點
其一,從年輕人就業狀況的角度。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就業形勢異常嚴峻,有人指出延遲退休政策不利于新生代年輕人就業。延遲退休政策雖然能夠推遲即將退休的工作人員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但同時在職時間的延長,導致工作周期的延長,就會使得本應退休的人員繼續停留在工作崗位而影響到年輕人的就業,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崗位基本固定,只有遇到退休者才會招收新人。
其二,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從目前我國各行各業減員的方式來看,退休、調離、辭退等方式是企業員工更新的主要渠道,而“退休”占據著主要地位,假如這種減員的力度被降低,可能會造成新的就業壓力。對于延遲退休企業經營者持反對意見,因為老員工由于資歷等原因,其工資遠高于新進年輕人的工資水平,而對于崗位的創新能力卻遠不如年輕人好。
其三,從生活負擔較重人群的角度。對于早年失業一直沒有正式穩定收入來源的下崗工人,對退休延遲政策持反對態度。下崗工人的醫療養老等保險費用都是自己繳納,延遲退休對于他們來說是雪上加霜,并且退休年齡延遲則其享受退休生活年限將減少。有些國家或地區出臺退休延遲政策,其動機不只是為了緩解社會養老保險金的支付壓力,還有解決勞動力緊缺的目的。而在我國勞動力過剩的現實面前,不少地區為了給年輕人更多的就業機會與發展空間,采取了對老職工內退方式來解決問題,延遲退休政策與這種舉措構成了極大的矛盾。女性對延遲退休的反對呼聲也是普遍的,經調查發現,持反對意見的女性占大多數。
2.支持延遲退休的觀點
其一,從我國勞動力資源利用程度的角度。(1)一些即將達到退休年齡的職工明顯地支持退休延遲政策的出臺,特別是一些對技術和經驗要求較高的職業,如技術人員、醫生、會計等具有年齡優勢的職業。例如醫生這個職業,醫院中“專家”與“主任醫師”更吃香,而年輕的大夫不被患者所信任。當一名醫生經過畢生的努力終于達到了“老專家”資歷時,往往法定退休日期就在眼前了,走到這一步的他們是巴望退休延遲的。(2)人均壽命延長,從數據上也支持退休延遲。如我國人均壽命1957年為57歲,現在達到了73歲,五十多年間增幅接近16歲。(3)受教育期限的延長,支持退休延遲。有報道預測,到2050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可到85歲,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將從現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未來人的平均壽命和受教育年限增長的趨勢,也支持退休延遲政策的實施。如果工作年限過短而領取養老金年限過長,這將是很不平衡的難以維持的狀況。目前在現實中,很多精神狀況很好的退休人員在退休數年之內接受“返聘”或“它聘”的情況也很普遍。
其二,從實際的養老金收益的角度。在延遲退休的情況下,作為一名職工多工作幾年,所帶來的不利面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難以接受,如從養老金總量來看并不會減少,一是有了更多的在職直接的工資收入,二是繳納養老金越多、時間越長,將來返還的基數就越高。就目前的養老金計算公式,繳費多基數就高,繳費時間越長帶來的養老金的收益也會隨之增加。并且40歲退休和65歲退休的計發月數是不同的,比如某人40歲退休,其計發月數就是233個月;若其65歲退休,其計發月數為101個月。個人賬戶養老金按照本人個人賬戶的累計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確定,這意味著分母越小,每月的養老金拿得就越多。[6]從養老金的收支平衡來看退休年齡的延遲,意味著本該拿養老金的人群會繼續繳納養老金,從而彌補虧空,緩解壓力。有專家測算,從全國來看,這樣做可以使我國養老統籌基金一年增加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約200億元。[7]
其三,從老年人的工作延長對促進年輕人就業的角度。有人指出,延遲退休,養老統籌基金“省”出的錢足夠開發新崗位。以我國某東部城市的實際養老金情況作為參考依據,假設往后推遲一年,該市以每年至少有2萬人辦理新退休手續、養老金的月平均水平1386元來計,全市養老統籌基金一年至少可多出3.3億元,足夠開發新崗位供年輕人就業。[8]
3.綜合評述
綜上所述,無論是反對者還是支持者其所關注的焦點,都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每一個觀點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群體的切身利益,都是需要考慮并解決的。但綜觀各家觀點,以及借鑒國外的改革政策及趨勢可以發現,延遲退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解決的。實際上,養老金的壓力更多地是來自于人口老齡化。不是因為社保基金不夠才延遲退休年齡,而是延遲退休的確對充實養老基金有好處,延遲退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68歲提高到現在的73歲[9],隨著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關注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也隨之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好,那么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的每個個體也要增強對社會的貢獻意識,而不只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國家或者社會的養老福利,坐等養老。延長退休年齡,的確可以適當地增加養老保險基金,但根本上還是基于對每一個職工的長遠利益來考量的,基金充實了,實際受益者還是參保人。考慮延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因素是多方面的,減少政府對養老金的支付壓力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2歲左右,其中城鎮人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75歲,[8]而很多達到了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多半處于“退而不休”的狀態。從這一現實來看延遲退休并非難以實施,而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更能夠為社會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
有關延遲退休政策推行的建議
其一,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要考慮時機。延遲退休年齡可以增加養老基金的收入并且減少養老金的支出額,從而減少養老金支出的逆漏斗效應。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危機,使得延遲退休政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采取適當適時、循序漸進、區別對待的方式,考慮不同行業、不同工種的具體情況,予以區別對待。所謂適當適時,就是制定和實施延遲退休方案時,進行科學的預算和精算,分階段有步驟地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以確保延遲退休政策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大家所接受,[10]并且能夠促進經濟穩定發展,保證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運營??紤]到不同行業、工種的不同需求,可以針對各行各業進行不同的延遲幅度,對于諸如高技術要求行業等一些年齡優勢的行業可以較快地推行延遲退休政策,其幅度可以相對較大??梢苑抡杖鸬涞任鞣絿遥贫ǔ鲆粋€退休年齡的范圍,在范圍內的不同年齡享受不同的養老金待遇。亦可參照美國考慮實施彈性退休制度。
其二,不同的年齡享受不同的養老金待遇。在眾多支持延長退休年齡的人群中,大多數人意識到,不同的工作對職工的資歷與經驗等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對于醫生、教師、高級技工等專業人士而言,較高的資歷以及多年的工作經驗加之工作中較少的體力消耗使得該部分人群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仍具有繼續工作的能力。相反,參照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的規定的描述,工人退休年齡中有這樣一條:“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奔磳τ诜敝伢w力勞動者達到一定工齡后,其退休年齡較之一般的男60周歲、女50周歲、女干部55周歲的規定來說大約早5年。從這個角度來看,依據不同的職業實施不同的退休年齡是具有可行性的。而美國等國所實施的彈性退休制度的方案很好地詮釋了不同的退休年齡與養老金福利的領取之間的相關性,在我國今后實施退休政策的新的路徑選擇時可以作為一個有效參考方案。
其三,政府應加大相關政策知識普及。政策的推行最重要的是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特別是關系到公民福利的相關政策更需要公民的理解與支持,人們對一項新的政策產生爭論最為直接的就是擔心新的政策是否對其利益產生消極影響,在多大程度上產生消極影響,這些消極影響會持續多久,如何才能化解這一系列的影響因素。加大相關政策的知識普及,使群眾了解到延遲退休等一系列政策實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切實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至關重要。人們越是理解,新的政策才越容易推行。(本文作者:吳建森、曹超軼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