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有機農業食品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有機農業的較大規模發展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以石油為主體的工業產品(化肥、農藥、殺蟲劑、燃料等無機能量)主要依靠高耗能來換取高產量,已成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耗竭能源的重要源頭,甚至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命與健康。由此也促使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等先進農業生產方式來克服石油農業模式的負效應。中國有機食品發展始于1990年。目前,全國有機和有機轉換產品約50個大類,500個品種,包括蔬菜、豆類、雜糧、水產品、野生采集產品等。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發展則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自2000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確立“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發展戰略以來,全省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速度加快,并由無到有、由小到大,已成為全省綠色食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1.建成了一批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近年來,黑龍江省堅持政府推動、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并以小區域、規模化為主體,突出優勢產業和易控品種,促進了有機食品基地的健康發展。截至目前,全省經國家認證的有機食品種植面積發展到350萬畝,比1999年增長5倍。其中,有機水稻種植面積40萬畝,有機大豆種植面積116萬畝,有機玉米種植面積42萬畝,有機雜糧、雜豆種植面積47萬畝,其他有機種植面積105萬畝。同時,有機山特產品監測面積800多萬畝。從調查情況來看,有機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五常、慶安等縣市,有機大豆種植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農墾等縣市和農場,有機玉米種植主要集中在大慶、農墾等縣市和農場,有機雜糧和雜豆種植主要集中在大慶、大興安嶺、農墾等縣市和農場,有機山特產品則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伊春、牡丹江、森工等地、市和林場。
2.打造了一批有機食品骨干加工企業。依托黑龍江省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大力建設有機食品原料生產基地的同時,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有了較大發展,總體實力不斷上升。目前,全省從事有機食品生產加工的企業發展到123家,比1999年增長21倍。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5家,還有3家企業進入全省工業加工企業50強,9家企業進入民營企業50強,并涌現出一批像北奇神集團、黑龍江嘉峰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農墾北安紅星農場、綠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阿城金都米業有限公司、哈爾濱高泰食品公司等在省內外市場有一定影響力的有機食品生產企業。
3.培育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專業市場建設不斷加強,全省大中型綠色、有機食品批發市場,以及配送中心、連鎖專賣店和銷售網點發展到1010個,比1999年增長25倍。目前,黑龍江省有機農產品已銷售到全國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區(包括臺灣省),遠銷歐、美、日和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并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客戶消費群體。大興安嶺地區通過委托、、合作等方式在國內建立有機食品經銷場所126處,在國外建立經銷場所28處,有效使用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產品達130多個,居全國地市級城市之首。
4.有機農產品開發領域不斷拓寬。以推動產品認證為突破口,并依托林廣、糧多、水凈等優勢,黑龍江省不斷拓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開發新領域。截至目前,全省有效使用有機食品標志的產品達667個,比1999增長70多倍,產品涵蓋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類、山產品和特色產品等多個系列。在獲證產品中,種植業產品367個,占55%;漁業產品26個,占3.9%;山特產品和食用菌類產品230個,占34.5%;有機畜產品實現突破,自2007年寶泉嶺開發有機豬肉以來,全省已認證有機畜產品25個。
5.有機食品品牌和價格優勢初顯。以提高有機食品外向度和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為目標,按照產地、產品質量相一致和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黑龍江省積極支持企業擴張優勢產品規模,不斷提升品牌層次,由此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有機食品知名品牌。目前,全省有3個有機食品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有34個有機食品獲得省級著名商標和省級名牌產品。隨著品牌效應的擴大,黑龍江省有機食品日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并成為農產品銷售的新的“增長點”,一部分有機產品的售價高出普通農產品幾倍、甚至十幾倍。
6.形成了發展有機農業的雛形。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開發極大促進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并在全省涌現出一批發展有機農業的典型。從調查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一是小區域發展模式,以雙城市杏山鄉順利村為代表。2005年,該村在東北農業大學等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制定了有機農業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生豬生產,以豬糞養殖蚯蚓、蚯蚓喂雞、雞糞肥田,從而實現了良性循環及永續發展。2008年,全村分別種植有機水稻2000畝、谷子1000畝、玉米1000畝,全村農民純增收入達到5300元。二是現代農場模式,以農墾北安分局紅星農場為代表。紅星農場是一個集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的現代化國家大型二類企業。近些年,他們注意發揮生態環境好、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大力發展有機產業,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場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面積達到6.8萬畝,相繼通過了歐盟、美國、日本及國內有機標準的認證。三是龍頭企業帶動模式,以五常市為代表。近幾年,五常市以五常葵花陽光米業和中良美裕有機谷物制品公司為龍頭,在龍鳳山灌區、磨盤山灌區和溪浪河流域的7個鄉鎮規模種植、發展有機水稻2萬畝。四是生物科技模式,以大慶三安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該模式主要是采用一種以“ST技術集成系統”為核心的標準化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實現對污染的種植環境的凈化,也可以擺脫對農業化學品的依賴,并保證產品產量。
7.產品質量和標準明顯增強。隨著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數量規模的不斷增長,有機農產品在整個農業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一是有力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2008年,在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對以有機(綠色)食品為主的1000多個農產品抽檢中,黑龍江省地產“三品”合格率均達到了99%以上,無一例質量安全事故出現,特別是在部分地區發生奶制品和雞蛋質量安全事件中,黑龍江省無一例產品檢測出三聚氰胺,黑龍江省農產品成為國內外消費者最信賴的產品。二是有力提高了農產品標準化水平。按照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要求,全省制定了具有科學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技術操作規程1400個。三是有力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在操作過程中完全不使用化學合成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物質,極大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二
黑龍江省幅員遼闊,農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大平原、大草原、大江河,適合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適合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全面發展。特別是隨著退耕還林、還草、還濕以及“天保工程”的逐步實施,黑龍江省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開發的基礎條件更加優越。除了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外,作為綠色食品生產和加工大省,黑龍江省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還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一是組織優勢。目前,全省已成立了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并由主要領導或主管領導任組長;省、市、縣三級成立了綠色食品開發的具體辦事機構,并做到“三有”,即有專門編制、有辦公經費、有辦公地點,為推進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二是技術優勢。目前,全省已制定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及無公害農產品各類技術操作規程1400個,并由省技術監督局正式頒布實施,基本涵蓋了全省大宗糧食作物、主要經濟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產品等多個領域。三是檢測優勢。目前,全省國家級環境、產品檢測檢驗機構已發展到5家,省級環境、產品檢驗檢測機構發展到10家,市縣級發展到46家,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檢測檢驗機構為主、以地方檢驗機構為輔的網絡化監測檢驗體系。四是管理優勢。為了實現全過程質量管理,一方面,全省各地均推行了種子、肥料、農藥經營許可制度,并建立了基地輪檢制度和產品年度檢測制度,并繼續在墾區推行了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試點;另一方面,各地也重點開展了環境檢測、投入品檢測、產品檢測和市場隨機檢測,并集中公示檢測結果。但同時,全省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也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面臨著不少矛盾。
1.有機農業發展急需政策扶持與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相矛盾。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是一項德政工程,需要各級政府的長期支持,特別是在發展初期,如果沒有政府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傾心呵護,很難發展壯大。國外、省外莫不如此。相對而言,黑龍江省對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重視程度卻開始“降溫”,支持力度也開始“撤力”。近幾年,雖然各級政府一再強調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重要性,但在操作中卻沒有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特別是在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上沒有任何投入。
2.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總體效益較低與生產成本高相矛盾。以水稻為例,按照有機食品的標準種植,每畝須增加人工等費用200多元;由于禁止使用化肥、農藥,水稻產量要比種植普通水稻低20%左右。問題在于:目前大部分有機農產品還沒有實現優質優價,一般每市斤有機農產品只比普通農產品高0.2元左右,生產者和經營者難以從中獲得較多的效益,生產積極性受挫在所難免。
3.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需要良好的市場氛圍與消費觀念消極相矛盾。必須承認,中國有機產品發展的起因并不是生產者的環保理念和消費者的健康理念,而是市場經濟和產品貿易的刺激。1999年之前,中國的有機產品主要是根據日本、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需求生產,其中95%以上出口國外。現階段,廣大消費者對于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還是比較模糊的,也缺乏積極消費的理念。
4.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急需龍頭帶動與骨干加工企業牽動能力不足相矛盾。與部分發達地區相比,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基礎還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規模不大、鏈條較短、新產品開發能力較差,有30%左右的企業基本上屬于初級加工企業。加工企業數量少,特別是生產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和終端消費品的加工企業少,直接導致了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總體附加值水平較低,使其難以在市場中形成強大競爭力,也難以通過加工環節把有機食品內在的價值挖掘出來,并形成強大的經濟優勢和品牌優勢。
5.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與市場開拓能力較差相矛盾。與國內外的一些企業相比,黑龍江省有一部分有機食品加工企業的市場開拓意識還不夠強,亦缺乏不斷開發和拓展新市場的能力。據調查,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在省外建立銷售網點的只有千家,與綠色食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需求程度有較大的差距。相當一部分企業雖然在品牌培育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僅限于本地市場,涉足國際市場的較少,尤其是在全國市場特別是世界市場叫得響、名氣大的品牌還不多,突出區域優勢和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注冊也明顯不夠,區域整體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某種程度上還處于雜而不大、多而不強的一般化狀態,市場份額和經濟效益相對較低。
6.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監管要求高與工作基礎薄弱相矛盾。主要表現在:檢測手段還比較落后,特別是地、縣兩級檢測機構建設嚴重滯后,存在“檢不了、檢不出、檢不準、檢得慢”的問題,對于有機農產品是否合格,是否為假冒偽劣產品,不僅消費者難以識別,即使管理機構短時間內也難以判斷真假,給監管工作帶來了困難。同時,有機食品認證市場混亂,目前在黑龍江省開展有機食品認證的機構有30多家,部分機構受利益驅動,一味迎合有認證需求的企業,把關不嚴,標準較低,有的甚至不經過任何程序,給錢就發證,搞亂了有機食品認證市場,也嚴重侵害了嚴格按照有機食品標準生產企業的利益。
三
基于黑龍江省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所具有的組織優勢、技術優勢、檢測優勢和管理優勢等,特提出以下促進黑龍江省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加快發展的建議。
1.應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抓好區域化布局及基地建設。一是突出重點地區。大興安嶺、伊春、黑河、牡丹江、鶴崗、雞西等開發較晚、生態環境優良的地區,應全面開發有機食品,并逐步加大有機農業的發展步伐;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以及農墾系統等有機食品發展基礎好的地區,則應確定重點地區,優先發展糧食、山特產品等有機食品,并積極探索有機農業發展的路子。二是突出重點產品。有機食品生產標準要求高,應注意優先發展水稻、玉米、大豆、雜糧、雜豆等糧食類產品,突出發展木耳、蘑菇、野菜等山特產品,慎重發展生豬、肉牛等畜禽產品。三是突出基地建設。按照優勢產品、優勢生產的原則,應重點建設六大基地,即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部分地區和東南部半山區河谷地帶建設一批有機水稻基地,在松嫩平原西部建設一批有機玉米基地,在松嫩平原東北部建設一批有機大豆基地;在大慶、齊齊哈爾、雙鴨山部分縣和農墾北安分局建設一批有機雜糧雜豆基地;在伊春、牡丹江和大興安嶺以及哈爾濱尚志等地區建設一批有機食用菌和山特產品基地。
2.加快產業化經營,著力打造一批牽動力強的加工企業。一是培育加工企業集群。應把扶持主導產業作為培育加工企業集群的首要目標,并通過內引外聯、重組并購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進入有機食品開發領域。尤其應加強項目合作,并圍繞有機食品原料基地建設,確定一批引資與合作開發項目,以把省外、國外著名食品加工企業引入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加工領域。二是加快開發高端產品。應積極引導有機食品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新產品開發,以推進由粗加工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轉變、單一產品向系列化產品轉變。應重點發展有機乳品、大豆、玉米、水稻及山特產品加工,并大力開發有機高端產品,以全面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三是抓好品牌牽動。應支持有機企業擴張優勢產品規模,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市場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同時,要做好地理標志產品登記工作,依法保護黑龍江省名優特農產品。四是要努力打造加工“航母”。到2015年,要構建10戶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2戶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1戶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并培育出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全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450億元。
3.加快國內外市場開發,健全有機食品營銷體系。一是要進一步健全物流網絡。當前,要重點支持已具備規模和實力的有機食品加工和銷售企業,利用品牌和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資金,加快各類市場建設,力爭較短時間內形成以哈爾濱為核心,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等城市相配套的有機和綠色食品市場物流網絡。二是要在建設穩固性和長久性市場上下大氣力。在鞏固京津、“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市場的同時,要積極開拓其他省級城市市場,以此建設小區域網絡,有計劃地組織企業聚集名牌產品、特色產品。三是認真組織好大型經貿展會。一方面,應把辦展辦會作為展示精品、培育品牌、開拓市場、促進有機食品貿易的重要措施,一以貫之地抓好抓實,不斷提高展會經貿效果;另一方面,要積極支持有機食品生產企業參加發達國家的食品博覽會,推進與國際市場對接,不斷擴大有機農產品的影響力和出口份額。
4.強化各項基礎建設,不斷增強有機食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強化科技支撐。按照生態省、生態農業和有機食品三個層面的戰略定位,應科學編制黑龍江省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定期開展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的聯合科技攻關;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應設立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研究課題,加強合作,形成技術開發合力;要加快科技創新,特別要加強有機食品關鍵技術研究,不斷推出基礎研究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成果;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應優先立項并重點支持;要注重有機肥料、生物農藥、飼草飼料等相關技術研發,為搞好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提供可靠的投入品保障;對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開發應給予支持。二是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在總結科技成果和先進生產經驗的基礎上,應強化有機食品標準體系建設,并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先進標準,加速實現與國際標準接軌;加強產品認證合作,重點同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的認證機構開展產品質量標準互相認證,擴大有機食品出口。三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搞好新污染源控制,推進畜禽排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改善基地生態環境質量,建設一批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加速解決西部地區沙化、堿化問題,大力植樹造林,擴大綠色植被面積。加快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不斷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5.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為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提供良好環境。一是各項涉農專項資金要重點扶持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產。要統籌、整合和利用好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良種化工程、水土保持、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能源建設、新農村建設、防沙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及退耕還林、扶貧開發、科技專項等資金,并向有機食品基地的基礎建設、推廣新技術、科技攻關等方面傾斜。二是各部門要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其中,發展改革部門要把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開發納入生態示范省建設總體規劃同步推進,爭取國家更多的政策、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要對符合條件的有機食品加工企業優先推薦或納入國家或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給予相應政策支持;金融部門要對有機食品的基地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提供信貸支持和融資服務,在相應評估的基礎上,適當放寬信貸條件,降低準入門檻。三是各級政府要積極爭取國家在穩定原有補貼政策的前提下,把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為惠農制度的硬性條件之一,制定出臺生產優質農產品補貼政策,如對種糧大縣補貼、農民直補,按照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普通農產品四個等級梯次補貼,以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綠色食品等優質農產品的積極性。要廣泛宣傳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理念,切實增強生產者、消費者的生產意識和消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