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外有機農業發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以色列有機農業發展概況
以色列盡管耕地匱乏、資源短缺,卻擁有世界上先進、發達的農業,除了滴灌節水技術外,其有機農業生產也是一個有力的佐證。以色列有機農業的發展成果,對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中國東南沿海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高效生態、精致、高附加值農業具有借鑒意義。以色列有機農業生產注重優質生態環境、土壤改良,利用天然肥料和農藥,采用農業、物理(防蟲網室、色板)和生物(性信息素、寄生蜂等)等非化學措施,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及轉基因生物,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改變與破壞,體現對環境友好、可持續、高效生態的發展理念,通過嚴格有機認證體系的建立,規范生產,依托良好的生產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盡管全國的有機農業占農產品份額并不高,僅為1.5%,但幾乎都瞄準出口貿易市場,2007年有機蔬菜年出口額高達3億美元,占全部蔬菜出口的份額高達15%,利潤的20%,真正實現優質優價。如今有機農業已成為以色列農業生產中發展速度最快的領域之一,年增長達到25%,全國大約有400個農莊在7000hm2土地上進行有機農業生產。有機馬鈴薯出口從2000年的2100t,猛增到2005年的1.75萬t,2006年則高達2.6萬t。以色列有機農業生產始于20世紀40年代,但到70年代才有了轉機,并被廣泛推廣應用,能夠提供各種高質量的新鮮農產品,尤其在精細生產系統下的有機農業生產可以使產量、質量與傳統的種植方式持平或超出,同時由于環境友好等因素,體現在價格優勢上而發揮出高效益。近年來,以色列RudolfSteiner教授還把生物互動激活理念引入有機農業生產,用來進一步提升有機農產品價值。
(一)有機農業標準與檢驗
以色列有機農產品之所以在國際上暢通無阻,一個重要原因是制定了靈活的出口國標準,市場針對性極強,盡管沒有制定本國的有機農業標準,但出口到哪個國家的產品就按照哪個國家的標準進行生產。以色列通過了《有機農業法》,有機農業生產全部執行國際原則和標準,包括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成員大會最新通過的標準。一般有機農業生產執行其產品出口目的地標準,如出口歐盟國家的執行歐盟2091/92號標準及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標準,出口美國的則執行美國農業部的NOP標準。以色列農業和鄉村發展部植物保護和檢驗局這一政府機構牽頭,負責有機農產品的檢驗,所有的有機農產品生產者都必須通過該部門的嚴格監管程序。以色列民間機構———有機農業檢查機構(AGRIOR)通過美國農業部的NOP標準認證,IFOAM授權下,負責當地有機農產品市場的檢查等日常工作。所有的以色列有機農業生產者都是國內生物有機農業協會(I-BOAA)的會員,該協會是IFOAM的一個附屬機構,以及地中海國家農生協會(ABM)的分部。IBOAA通過培訓課程推廣有機農業知識,開展實地考察、推廣服務及開發市場。協會的目標是在未來10年內使有機農業占到整個農業生產量的10%。政府的統一監督和協會分頭管理,保證了有機農業認證、生產的有序。
(二)有機農業種植區域
以色列全國有機農業生產面積6000hm2,其中露地蔬菜和棉花等大田作物各2000hm2、水果1400hm2、設施蔬菜水果及其他等600hm2。以色列南部河谷死海地區是冬季新鮮蔬菜的主要產區,憑借冬季溫光資源,適合甜椒、番茄、黃瓜等高檔園藝產品的生產,附加值高,主要出口到歐洲和美國,所以又號稱“歐洲的冬季廚房”,且該地區宣布沒有果蠅危害,因而可以暢通無阻進入美國等市場。內蓋夫西部沙漠地區光照中等,氣候溫暖,但水資源異常缺乏,通過沙漠綠洲計劃,可生產品質優良的蔬菜和瓜類,主要種植出口到英國的馬鈴薯、胡蘿卜、洋蔥、芹菜、花生、紅辣椒等,以其優良品質和季節效應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北部海法和加利利湖地區水資源較豐富,主要種植大田作物,如水果、小麥等,并結合氣候特點,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度假村和觀光農業。有機農業面積最大的是棉花,其次為加工用番茄、甜玉米等。有機棉花在若干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為使用農藥是棉花生產的常規步驟,特別是用于對棉鈴蟲等害蟲的防治,現在通過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有機棉花同樣有不錯的收成和收入,且有機農業生產對作物生長的自然循環沒有任何影響。以色列也有一些有機果園,主要分布在Arava和約旦河谷等地區,主要品種是鱷梨、柑橘,主要用于出口,在國內市場銷售的主要是橄欖油、杧果、蘋果、核桃、無花果、葡萄等。
(三)有機農產品加工及農業投入品使用
近年來,有機農產品的加工有了長足的發展,很多種有機農產品可以用來加工成罐頭、冷凍產品或榨油。農資等農業相關企業也支持并提供相應產品給有機耕作,包括混合有機肥料、植物配方添加劑、殺蟲劑(植物源、礦物油等)和相應的灌溉設備,這些產品符合有機農產品的標準,使得有機農業擺脫了原始的農耕做法,大大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推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四)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要點
有機農產品基于生態友好、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農業、生物等非化學措施,最低限度地使用化學措施的綜合防治策略,如農業栽培預防、物理機械防治、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措施在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等。有機農業生產在前期對產量、品質影響較大,經濟效益并不明顯,但通過長期有機耕作,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采取通過蟲害種群數量評估與監控技術,注重病蟲害綜合防治(IPM)策略,則有機農場的產量、品質均會顯著提升。有機農產品注重產地選擇和適宜的耕作制度,通過農業栽培技術措施提高作物系統的自我調控和作物保護能力,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種的合理間、套、混種,有利于控制病蟲害的危害,也有利于控制雜草的生長。采用合理的栽培技術,如采用大棚設施、增加覆蓋防蟲網、調整播期和成熟期、利用抗性品種、應用植物殺蟲劑、驅蟲劑等,使農業生產系統病蟲害危害減少到最小。通過定期更換溫室里的生產材料(如土壤、生產器具等),控制病蟲害危害及連作障礙。采用微滴灌進行肥水一體化生產,根據作物生長需求把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允許使用的礦物肥料溶入灌溉水,進行適時適量的灌溉追肥,不但可節約灌溉用水和肥料,節省勞動力,而且可提高灌溉效果,增加作物的產量和提高產品的品質,降低環境濕度從而有效減輕病蟲害。防治病蟲害可采用物理、生物措施,如用黃板誘蟲及防蟲網來控制蟲害,昆蟲性誘劑誘殺目標害蟲,采取釋放生物蜂等措施進行目標害蟲的生物防治,在作物開花期間釋放蜜蜂對作物進行授粉等。控制雜草也可通過選用合適的耕作制度播種、與成熟植物錯開、人工拔雜草等有機農業方法。必要時采取藥物控制技術,及合適的噴霧器、噴粉機、紫外線(UV)等安全預防措施,并確保使用的植物源農藥最大殘留值符合有機農業標準。
二、對中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啟示與建議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扶持力度。有機農業發展潛力很大,中國已有很好的開端,初步形成了產業化。國家應重視其發展,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培育規模化生產主體和知名品牌,正確引導生產、消費,建立示范基地樣板,做大做強有機農業這一新興的朝陽產業。從有機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有機農業及其產品產業鏈較長,涉及農業、環保等多個部門,一般都是由政府農業部門監管完成的,委托協會或某機構組織具體操作,如果沒有政府的介入、協調和支持,則該產業很難保持健康發展。同時有機農業需有較高的組織管理能力、生產技術水平及較高的投入,風險較大,客觀上需要政府在資金、信貸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建議參照以色列的做法,把有機農業作為全國性的農業產業發展戰略,制定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制定主攻出口等目標市場,劃分不同品種優勢產業區域,進行適地生產,突出地方特色和上市季節、時間差,培育形成優勢主導產業,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扶持力度,切實履行監管責任,嚴格生產技術和管理體系標準、規范,強化管理,協調農業、質監、環保等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合力推進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如完善環境監測評估制度,杜絕污染源,為有機產品提供安全的環境保障;完善產品質量抽檢制度,對產品質量實行動態監控;健全有機產品質量公告制度,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確定有機食品生產投入品管理辦法,消除有毒殘留,禁止使用不符合標準的生產投入品;建立和完善企業內檢員制度和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確保質量安全監管有效運行等。
二是強化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誠信體系是有機農業發展的根基,其中農資產品使用的監管一直是有機農業良性發展的重要環節,之所以公眾對于部分有機食品的懷疑,主要原因是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相關環節的監管機制不健全所導致的,一些生產經營者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突出表現在偷偷使用化肥、化學農藥,摻雜使假,隨意擴大有機農產品的認證范圍、數量,而把其他普通生產方式生產的產品作為有機產品售賣,隨意張貼有機標簽等。發生的原因客觀上存在認證機構和生產主體的誠信問題,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監管難以做到全覆蓋,但主要還是有機產品生產關鍵技術不配套、不完善,病蟲害防治成本高,以及生產地的環境等問題,嚴重影響有機產品的產量與品質,進而沒有效益,企業失去發展動力。由于有機產品主要是一種生產理念,是一個生態循環、生物防治等長期形成的過程,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切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在注重選擇良好的生態環境、較好基礎條件的前提下,強化關鍵技術的研發集成示范,切實提高技術到位率,積極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理念,通過生物、物理防治措施,把對作物產量、經濟效益的影響降低到目標經濟閾值內。
三是加強監管,建立有機產品認證的質量評價與質量跟蹤責任制。假冒有機產品動搖了消費者的信心,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內在動力,因而必須建立長效監督管理機制,加強監管,力爭規范,維護產業的健康發展。建議從認證機構和生產主體等兩方面加強監管。一方面強化認證機構的監管。由于認證市場化操作,客觀存在的商業利益,導致認證機構多、雜、亂,資質良莠不齊,有的業務不精通,難以辨別有機產品的生產原理,有的則可能是純粹造假,認證規范性、有效性亟待提高,監管主體、責任需進一步明確。有的認證機構對企業產品檢查認證之后沒有履行對企業監管的責任,全憑企業的自我約束。政府部門對認證機構設置的門檻低,認證行為缺乏必要的監管,沒有及時開展對認證機構的認證行為規范進行評價。建議政府職能部門要定期對認證機構的認證業務進行檢查,對檢查結果予以認證質量級別評價,對違規認證的予以有效的處罰,評價結果予以公示,使企業與消費者在選擇認證機構有參考依據,逐步培育中國權威、國際知名的認證機構。另一方面提高質量安全意識,加強對生產主體的生產和使用有機產品標簽的監管。由于有機產品的特殊性決定,應重過程監管,單純對產品的監管在技術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目前常規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是保證基本的食品安全,目標主要針對農藥殘留,只要不超標即符合要求,而有機產品要求的各個環節更為嚴格,須禁用化肥、化學農藥,而依賴常規的監測方法無法對有機產品驗明正身,即使開展專項檢查也很難對市面上的有機產品完全做到明辨是非。建議通過加大監管力度,嚴格規范認證單位,提高準入門檻,由認證單位負責監管,做到誰認證誰負責,實行全程監督管理,逐步建立政府職能部門監管,認證企業負責、生產主體參與、媒體群眾監督的長效管理機制。認證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常規的監管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地對有機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堅決打擊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違規行為;加大年檢工作力度,對所有產品實行抽檢,對高危產品增加檢查次數,發現問題及時查處。
近年來,農業部門依托行業管理隊伍,已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即“三品一標”的認證、監督管理方面形成一套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辦法,即通過對生產農場的土壤、灌溉水及產品農藥殘留的監測,對生產主體的生產檔案、農資產品倉庫等監督檢查,對標簽的使用等進行監督管理,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積極組織開展農產品專項整治行動,對獲證單位全程監控,加強標志使用規范性監管,有效地維護了有機產品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