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藥衛生類校企合作雙元聯合體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雙元聯合體”是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踐,是以締約章程為基礎,以趨同目標、共建組織、不斷改進、齊心管理、合作發展為特征,緊密合作、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的“利益—責任”平衡型團體。通過增加校企合作動力、減小校企合作阻力,使產生動力的各因素相互趨近利責平衡線附近等措施,增加“雙元聯合體”合作凝聚力,將學校和合作單位雙方定位為人才培養的共同承擔者,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齊心培養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雙元聯合體;利責平衡線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把行業企業看成高職教育的辦學主體之一,是職業教育領域的理念創新。多年來,參與高職教育的行業企業長期扮演志愿者、協助者角色,把校企合作看成是在為高職教育幫忙,認為行業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做多做少、做好做差甚至不做都是無可厚非的。
1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產業結構升級、人才結構變化、職業崗位變遷,高等職業教育面臨巨大挑戰。校企合作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提升內涵和質量、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校企合作遇到了一些阻力和瓶頸。目前,醫藥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的現象。學校所想與醫院和企業(以下簡稱醫藥類企業)所需不一致。主要原因:(1)校企合作機制缺乏可操作性。政府雖然大力提倡學校與醫藥類企業合作,但保障措施很少。我國現行高職教育尤其醫藥類高職教育的多頭領導、多元體制、多層次運行機制,使得內部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條件下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校企合作中“學校一頭熱”“工學兩層皮”“官企校三分離”等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1]。(2)醫藥類企業和學校組織目標不一致。醫院應該以救死扶傷、提高社會效益為目標;企業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潤、提高經濟效益;而醫藥類高職院校以追求育人效果和社會效益為目標。學校與醫藥類企業之間的價值取向差異明顯,合作雙方在合作責任和合作利益的認知上存在差距,尚未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責任”平衡點。(3)未能結合行業、專業、地域及經濟的特殊性開展深入探究,期望照搬現成的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式、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等)或用一個模式要求全校所有專業,結果與設想差距明顯,忽略了我國醫院的非公益性及社會發展現狀,尤其是學校內部各專業的差異,直接影響了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無法發揮院(系)或專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能動性。
2校企“雙元聯合體”
“雙元聯合體”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之一,其強調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的主動聯合、積極合作、深度融合,體現合作雙方的“雙元主體”地位,使教學及管理主體具有多元性,學生具有學習和工作雙重性,教學人員具有教師和研發人員等多重身份。“雙元聯合體”是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踐,有助于研究解決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推動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校企“雙元聯合體”的內涵可表述為:在學校整體校企合作框架下,以科學理論為指導[2],學校的某個專業與相應的醫藥類企業以合作發展為目的,合作多方以締約章程為基礎,以趨同目標、共建組織、不斷改進、齊心管理、合作發展為特征,緊密合作、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的“利益—責任”平衡型團體。“雙元聯合體”突出了學校與合作單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改變既往校企合作中企業的輔助和配合者角色,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共同決策、共同實踐、共同育人。“雙元聯合體”突破了“學校本位”,將學校和合作單位定位為人才培養的共同承擔者,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齊心培養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3影響“雙元聯合體”能動性的要素
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決定了其辦學過程必須堅持校企合作。為了確保校企合作有效運轉,就需要合作各方具有足夠的動力,減少不必要的阻力并沿著正確的方向齊頭并進。校企合作的效率即為加速度a,在影響校企合作能動性內在因素m一定的情況下,主要由校企合作的合力F合決定a的大小和方向。F合越大,校企合作達成目標的有效性越高。增加F合的途徑有3個:增加校企合作的動力F動,減小校企合作的阻力F阻,努力使產生動力的各因素相互趨近。
4對策
4.1增加校企合作的動力
高職院校、醫藥類企業、政府在校企合作“雙元聯合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任務,影響校企聯合體能動性的因素不盡相同,主要有4方面:校企雙方共有的動力因素、高職院校的動力因素、醫藥類企業的動力因素和政府的動力因素。為了尋找并分析校企合作雙方共同的主要需求及各自的主要需求,以便針對性地增加校企合作動力,我們對參與校企合作的醫藥類企業管理人員、高職院校教學及管理人員、政府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后發現,校企雙方共有的需求主要包括經濟利益、行業競爭、政策導向、合格人才。其中,醫藥類企業對校企“雙元聯合體”的核心需求是經濟利益,高職院校對校企“雙元聯合體”的核心需求是合格人才培養。高職院校的內在需求主要包括頂崗實習基地建設、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發展、科技成果轉化;醫藥類企業的內在需求主要包括人才儲備、節約成本、產品研發、企業自身發展;政府的內在需求主要包括增加就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校企“雙元聯合體”需努力在上述需求中尋求共識,通過趨同目標、共建組織等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合作動力。
(1)趨同目標。這是學校、醫藥類企業對校企“雙元聯合體”共同規劃的發展目標,其核心要素包括方向目標、價值目標、責任目標。方向目標是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學技術人才為著力點,以合作研究及成果轉化為路徑,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價值目標是共同為本地醫藥衛生事業培養高素質醫學技術人才。責任目標是對“雙元聯合體”具有責任感,并努力推動實現目標。只有方向目標、價值目標和責任目標融為一體,才能推動“雙元聯合體”健康發展。
(2)共建組織。系統科學的整體原理指出,系統只有通過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結構,才能發揮作用;反之,只有結構的孤立部分,要發揮整體功能是不可能的。一個系統結構化的過程是借助內部力量形成耗散結構,從無序、低級發展為有序、高級的過程,即系統內部具有各主體之間建立的某種組織關系,是組織演變的前提。校企“雙元聯合體”是在學校整體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組織形式創新,是合作單位之間為達到趨同目標而創建的一種組織形式,是實現目標的組織保障。為此,需組建管理團隊(如管委會、理事會等),協商、協調、解決相關事宜,找到“利益—責任”平衡點,確保“雙元聯合體”正常運行。在“雙元聯合體”框架下,學校與醫藥類企業共同參與課程開發、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評價反饋等,推動學校文化與醫藥衛生類行業文化的有機融合,推動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4.2減小校企合作的阻力
(1)不斷改進。系統科學的有序原理指出,任何系統只有開放、漲落、遠離平衡態,才能走向有序;反之,沒有開放、沒有漲落、處于平衡態的系統,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系統可以對隨機漲落進行主動選擇,對于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漲落予以放大,形成正反饋機制;對于不利于自身發展的漲落則予以排除,形成負反饋機制。主動選擇的本質就是改革。“雙元聯合體”是校企合作的具體形式之一,不僅有著趨同目標和決策順暢的組織,而且要在確保日常管理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狀況、行業特點、地區經濟發展等,對課程、實驗實訓基地、教學團隊、研發中心、在職員工培訓等進行不斷開發和建設,使局部的微漲落向整體擴展,從而以新的系統取代舊的系統。
(2)齊心管理。系統科學的反饋原理指出,任何系統只有通過信息反饋才可能實現有效控制,從而達到預期目的;反之,沒有信息反饋系統,要實現有效控制,從而達到預期目的是不可能的。為了提升信息反饋的有效性,合作雙方需要結合各自行業或單位的運行流程,圍繞趨同目標進行“雙元聯合體”流程再造,這樣的管理流程根植于合作單位原有的文化和制度,易被合作方的各類人員接納,操作性強。在此基礎上合作各方共同制定教學、實驗實訓制度,開發課程、教材,進行質量監控,努力提高管理效率。
(3)合作發展。“雙元聯合體”共建組織、同步建設、齊心管理,必然要求合作雙方享有相應的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成果轉化合作成果,為各自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多種支撐。例如,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學校向合作醫院或企業推薦優秀畢業生,合作醫院和企業優先錄用符合需求的畢業生來提升人員素質。
4.3使產生動力的各要素盡可能趨近
增加校企合作動力,減小校企合作的阻力,能推動校企合作向前發展。如果使產生動力的各要素盡可能趨近,則可以減少內耗,使校企合作以較快速度和較高水平高效運行。努力推動校企合作相關方的利益和責任均衡是有效途徑之一。在校企“雙元聯合體”成長過程中,核心合作目標、內部需求、外部需求是相互影響的。為了弄清校企合作雙方關心的合作目標、內部需求、外部需求等,我們對參與校企合作的行業企業管理人員、高職院校教學及管理人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
(1)如何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關心的核心合作目標,如何通過校企合作提升效益和加快發展是企業關心的核心合作目標。
(2)教學質量、教學資源、服務社會、學生就業是高職院校最主要的內部需求,產品質量、生產資源、技術創新、管理決策是企業最主要的內部需求。
(3)政策法規、人才需求、社會育人環境、學生職業意識是高職院校的外部需求,法律法規、產品需求、社會責任、社會生存環境是企業的外部需求。只有合作雙方主動探求協同的核心合作目標,尋找共同的內部需求以及適應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的外部需求,減少損耗,才能增強校企合作動力、提升合作效率。合作雙方的共同利益和責任是合作動力的形成基礎,如果合作雙方對利益和責任的認識存在較大偏差,就會增大校企合作的內耗,減小合力。只有當利益和責任趨近時,校企合作的合力才會趨向最大值,使校企合作的效率最大。合作雙方利益和責任兩大變量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兩種:
(1)利責趨近型。當處于第Ⅰ、Ⅲ象限時,校企雙方構成了利益和風險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不強調合作雙方承擔責任及風險完全相同,獲得的利益完全相等;而強調合作雙方根據自身特點承擔相應的責任,獲得相應的利益。例如,企業可多承擔一些實驗實訓設施的資金投入責任,學校可多承擔一些在職員工繼續教育培訓責任,學校可以把合作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多地轉讓給企業,企業可以把優秀員工派往學校承擔教學任務等。只要合作雙方在利、責兩方面合成的結果無限趨近于“利責平衡線”,雙方的合作目標、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就會趨近,從而推動校企雙方高效合作。當雙方利益和責任無限趨近于第Ⅰ象限的“利責平衡線”時,合作產生的合力和效率趨近于階段最大值,這是理想的“利責共同體”。
(2)利責失衡型。當合作雙方的利益和責任處于第Ⅱ、Ⅳ兩象限時,利益、責任嚴重失衡而遠離“利責平衡線”,處于失衡狀態的校企合作只強調合作一方的利益,或者只強調另一合作方承擔責任,而未能兼顧雙方的利益與責任,這種合作不會持續長久。利益和責任的協調是合作雙方的動力源,雖然有各種障礙存在于合作過程始終,但只要動力大于阻力,校企合作就會始終朝預定方向發展。校企合作的過程就是合作雙方不斷增強合作動力,克服內部損耗和阻力,推動合作項目以較快速度和較高水平運行的過程。所以,要找到雙方合作的“利責平衡線”。建立在“利責平衡線”上的“雙元聯合體”合作雙方是一種互利互惠、平等的關系。為了這種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合作雙方需要不斷在體制機制等方面有所改革和創新。通過創新與“雙元聯合體”相適應的內部體制機制、學校主動提高參與“雙元聯合體”的醫藥類企業的積極性、共同推進參與“雙元聯合體”合作方之間的文化融合、因地制宜創建校企合作實體等措施,突出學校與合作單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將學校和合作單位定位為人培養的共同承擔者,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齊心培養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雙元聯合體”辦學方式有助于增強校企合作的內生動力,通過搭建趨同目標、共建組織、同步建設、齊心管理、合作發展為特征的聯合體建設平臺,可避開“政府干預、行政驅動”的原有機制,形成良好的發展內生動力機制,提高院(系)、專業及合作相關方的參與積極性,實現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共享,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取得多方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葉鑒銘,梁寧森,周小海.破解高職校企合作“五大瓶頸”的路徑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1(12):76-79.
[2]王德華,呂俊峰.用系統科學思想指導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J].教育與職業,2009(12):34-35.
作者:王德華 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