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醫師執業現狀調查與政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為了解天津市中醫醫師隊伍整體情況,分析天津市中醫構成與執業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分析天津市中醫醫師立法的不足之處,對構建天津市中醫醫師執業與發展的立法提出建議。方法使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對中醫藥人力資源結構進行分析。結果2011—2018年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均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分布最多的區域為南開區,分布最少的區域為東麗區。2011—2018年間,基層醫療機構內的中醫執業(助理)醫師人數在穩步上升。結論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逐年穩步增長,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及區域分布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
【關鍵詞】天津市;中醫醫師;執業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醫藥的重視,中醫藥人員逐步增長同時人員的質量也發生了變化[1]。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文獻分析等方法了解天津市中醫醫師整體狀況,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分析天津市中醫構成與執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天津市現有中醫醫師立法的不足,提出構建天津市中醫醫師執業與發展的立法建議。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1.2統計方法
使用Excel2019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描述2011年—2018年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總量、區域分布、所在醫療機構類型分布等有關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天津市中醫醫師的總量分析
如(圖1)所示,2011年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人數為3538,2018年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人數為5294,2011—2018年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均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2.1天津市中醫醫師的分布分析
2.1.1區域。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分布最多的區域為南開區,分布最少的區域為東麗區,南開區中醫執業(助理)醫師人數為1807,東麗區中醫執業(助理)醫師人數為40人。
2.1.2醫療機構級別。本研究涉及的醫院包括綜合醫院、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診所(醫務室)等。2011—2018年間,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在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兩者間的分布情況波動減小,總體表現為基層醫療機構內的中醫執業(助理)醫師人數在穩步上升,但醫院內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量仍然明顯多于基層醫療機構內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量。
2.2醫療機構類型
如(圖2)所示,2018年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的數量分布情況表明中醫醫院>中醫門診部>中西醫結合醫院>中西醫結合門診部。
3討論
3.1天津市中醫醫師執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3.1.1中醫執業(助理)醫師結構不合理,人員總量仍不足。中醫治療的優勢從治未病、治慢性病及難治病等方面逐步向新增病種和難治重點疾病轉型,目前中醫師結構不能充分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要。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和培養一直重學術輕臨床,畢業生臨床技能尚不能獨立完成患者的診治等工作,遠低于臨床工作崗位對能力需求的預期。此外,畢業生有效就業的人數較少,這些都導致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缺口較大。
3.1.2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區域發展不平衡。本研究結果顯示天津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集中分布于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行政區,而經濟相對落后的遠郊五區和環城四區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則較少,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分布與區域發展狀況存在一定相關性,區域分布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
3.1.3中醫院特色不突出。在現有的醫院管理模式下,綜合性醫院“重視西醫輕視中醫”的現象嚴重,尤其在門診設置中,中醫專家門診數量較少,普通中醫門診則占比更少,因此中醫執業(助理)醫師的就業范圍則更加受限,影響中醫執業(助理)醫師的職業發展,更導致綜合性醫院中醫門診業務量逐年下滑。
3.2對策分析
3.2.1堅持政府為主導地位,多措并舉籌集資金扶持中醫藥發展。從財力增加投入,在政策優先傾斜,改變基層中醫醫療機構的醫療環境。“注意整合民間資本,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集資,動員社會力量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增加投入項目的多樣化,在醫院建設、基礎設備更新換代、人才培養、技術設備購置和推廣等層面加大力度以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2]”
3.2.2完善中醫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中醫學是一門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醫學,師承教育的發展能夠更加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教育,有利于中醫學術思想與經驗的傳承發展與創新[3]。可以在基層遴選一批醫術精湛、專業針對性強的中醫主任隊伍,并依托現有的中醫醫院或個人診所,從中選擇優秀的青年中醫力量,進行師承式教育培訓,從而穩定并壯大現有的中醫隊伍,以縮短中醫人才的培養周期。同時放寬中醫人才引進方面的限制[2]”,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其跟隨老師學習,從而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并做到與實踐結合,早日獨立開展中醫診療工作。
3.2.3改革和發展中醫院校教育。首先,要著重加強臨床實踐教學氛圍。可以考慮由高校承擔在職教育的理論培訓任務,同時在校學生也可享受到由醫院資深醫護人員教授的技能培訓,實現醫院臨床基地與高校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4]。其次,要合理設置學科課程。鼓勵西醫取中醫之精華的同時,也要“西學中用”,同步推動現代醫學進步,促使醫學人才中西雙向發展,為未來解決更多醫學難題打下基礎。最后,持續深化改革。通過財政支持及行政優惠政策等多種方式,鼓勵有條件的院校為中醫學的學生減免學費、提供資助,并適當放寬對從業資格和學歷考試的限制,為基層中醫院培養招得來同時留得住并用得上的實用型中醫藥人才。
3.2.4突出中醫特色,加強和改進中醫醫療服務。打鐵還需自身硬,通過繼續教育和規培學習不斷規范自身診療技術,提升中醫臨床醫療水平。只有在充分運用中醫藥傳統診療方法和技術的同時,不忘發揮現代科技和診療設備的作用,雙管齊下,才能突出中醫在治療上的特色。重點強調中醫在“不治已病治未病”上的優勢,引導患者認識中藥調理、針灸按摩、膏方調養等方法對于疾病恢復的益處,從而實現中醫治未病的特點。
3.2.5加強配套法律法規建設。國家層面配套法律建設主要是政策范疇,地方上則體現為地方性法規[5]。這些政策、法規更多的是在方向上進行引導,尚未形成系統,導致政策難以落地實施[2]。將中醫藥事業發展納入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全局,推進其立法進程,加強對中醫藥知識產權的維護和運用”,制定有利于民眾享受中醫藥服務優惠的政策。在醫師資格衡量標準、醫療事故鑒定標準、中醫藥相關藥品研發、評審和推廣等方面采取措施,制定中醫藥配套的法律法規,從根本上促進我國中醫藥的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姜威,李宗友,胡艷敏,等.全國中醫類門診部及診所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7,41(5):5-10.
[2]鐘潔.基層中醫面臨的問題與對策[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4.
[3]秦大平,宋敏,張曉剛,等.中醫師承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對中醫卓越人才培養的指導意義[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2):1-3.
[4]何海燕.中醫專科護理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4(6):13-15.
[5]嚴甜.中醫診所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法制,2020,4(24):110-112,124.
作者:褚建欣 馬薇 翟偉 易志平 郝楠 崔毅 齊天南 單位:天津市醫藥學(協)會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