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醫藥衛生類專業評估指標體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專業評估對推動高職專業規范建設、提高專業建設水平、保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完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質量保障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系統闡述了專業評估的由來、發展現狀、對高職專業建設的意義,結合醫藥衛生類專業的特點,重點探討了醫藥衛生類專業評估指標體系。
關鍵詞:專業評估;高職教育;評估指標體系;醫藥衛生類專業
1專業評估的由來
評估作為高等教育管理的組成部分,是教育主管部門管理、調節、監督高等教育活動的形式。國外學者將其定義為“對教育目標及其價值判斷的系統調查”[1],其目的是為改進教育工作和改善教育管理提供依據。專業評估以學校開設的所有專業為對象,依據評估標準,利用可行的評估手段,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對專業進行價值判斷,是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專業教育質量的評判。當然,早在20世紀初,首先出現的是專業認證。為保障醫療質量和公眾健康,美國率先在醫學院校開展專業認證。專業認證通常被認為是學術和專業教育界內部的一種自我管理性質的活動。由取得認證資格的專業性機構負責,由非政府性質的行業或職業團體對學校專業進行評價[2]。由此可見,專業認證是高校為獲得專業教育實力的證明,是自發自愿的行為,與評估相比,兩者的實施主體、目的、性質、對象皆有差別,但兩者又皆具有提高專業教育質量的作用,皆可向政府、社會提供專業教育價值判斷信息,向院校提供專業建設努力方向,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信息。此外,專業評估與認證程序大致相同,皆包含申請、自評、審閱視察、申訴與復議和質量保持等階段。
2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與評估現狀
我國專業認證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在建筑學、土木工程等工程類專業開展專業認證試點,2016年,我國正式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組織,這標志著中國工程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提出將健全覆蓋所有學科門類的專業質量認證機制,開展國際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建立和完善相關專業認證標準。就高職教育而言,在2004和2008年開展的兩輪院校評估中,對專業的質量評價皆是作為高職院校評估的一部分來進行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要求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積極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建立職業教育定期督導評估和專項督導評估制度。《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則要求啟動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評估。基于以上因素,對高職院校的專業質量評價與保障而言,在專業認證條件尚不充分的情況下,由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實施的專業評估將逐步展開。
3在高職院校開展專業評估的意義
3.1專業評估有利于規范專業建設,保障人才培養對社會發展的適用性與質量
我國高職教育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高職院校數量及其招生數都有了極大增長,成為全球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但同時,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就人才培養質量而言,還存在學生質量參差不齊,與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不匹配,與產業結構升級、經濟轉型不完全適應等問題。急需通過專業評估,以專業建設最低標準的形式明確專業建設的諸要素,規范專業建設的過程和方法,促進學校各部門協調開展專業建設工作,提高專業建設成效[3]。此外,在當下專業建設主體主動接受高標準評估或認證動力缺乏的情況下,對被評估專業來說,與其認為是被動接受檢查,還不如理解為是科學研判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方向,反思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促進專業診斷與改進,保障專業建設與發展質量的大好機遇。再者,我國高職專業目錄多年來雖歷經多次調整,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新產業、新職業不斷涌現,總體上來說,仍然存在專業劃分過細、專業口徑較窄、與社會需求不完全適應等問題,具體到高職院校,又存在專業設置動態調整難,專業課程體系、知識結構老化等問題,兩方面因素疊加,必然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內部專業人才培養的無效供給,這更需要通過整合行業、用人單位、教育專家在內的評估團隊對被評估專業進行系統性全面把脈,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適用性。
3.2專業評估的開展有利于彌補整體評估的不足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和“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皆屬于覆蓋院校全面工作的整體評估,沒有深入關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及建設質量問題,建立高職院校職業評估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職教育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保障高職教育的辦學質量。教育部自2015年起發文要求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切實發揮學校的教育質量保證主體作用,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診改工作雖也屬于全校性工作,但重點更突出,針對性也更強。與評估工作不同的是,診改立足于自設目標和標準,強調學校各層級管理系統間的質量依存關系,以及全要素網絡化,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強調自我診改,考核的是增量。診改工作的開展將引導高職院校建設包含專業質量在內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有條件的院校可把專業診改與院內專業評估相結合,既建成了院內專業建設自我保證機制,又為后續開展外部專業評估創造條件。
3.3從專業評估向專業認證過渡,推動高職教育國際化
如前文所述,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在暫不具備開展專業認證的基礎上,由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實施專業評估工作。從專業評估開始,逐步建立起整個高職教育的評估制度,對與公眾健康、安全、人民生命財產等密切相關的專業要先期建立由非政府性質的行業或職業團體對學校專業進行評價的專業認證體系,推進專業認證,培育專業認證機構,建立健全專業認證、評價體系,適時引入國際認證標準,開展國際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由國際認可的專業認證,保障專業培養質量。這既是推進管辦評分離改革的要求,也是推動我國高職教育加快融入教育全球化進程,實現國際間教育互認的必然要求。
4高職醫藥衛生類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研究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起草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評估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指明了評估目的、原則、評估范圍和周期、評估工具及組織實施路徑,并制定了評估通用指標體系,包括專業定位契合度、辦學資源支撐度、專業建設影響力、培養目標達成度、社會服務貢獻度和專業建設特色6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32個三級指標。但這只是國家層面的指導性實施辦法,具體實施方案由各省按照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的統一部署和工作要求,自主制定,專業指標體系則由各地區以通用指標為依據,設計本地區的指標體系。另外評估標準尚有待結合各專業特點和建設進一步研究制定。綜合學者的研究,結合以往院校評估的經驗,專業評估方案是依據評估目的,對評估內容、范圍、方法、程序等方面加以規范的基本文件[4]。以上評估方案諸要素中,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無疑是重點。在滿足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制定的通用指標的基礎上,結合醫藥衛生類專業的低生師比、高實踐投入、實踐課占比高、課程知識面廣、科學性要求高等專業特點,及行業公益性質、專業性強、高風險、敬畏生命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要求高等行業特點,對專業評估指標體系提出如下建議。
4.1豐富專業定位的適切性內涵
醫藥衛生類專業的設置和布局應從學校的性質、辦學定位、服務方向和實際辦學條件出發,以社會需求和就業情況為基本依據,契合區域衛生發展戰略的要求,確保醫藥衛生類專業(尤其是臨床醫學等國控專業)設置在區域、結構、層次上的合理布局。同時,專業招生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規模要與衛生人才需求預測相吻合,本著滿足需要、確保質量的原則,避免出現行業及社會需求過剩的專業,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辦學導致的同質化傾向。《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評估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通用指標體系二級指標“專業定位的適切性”下雖設有“專業設置及專業建設規劃的合理性”三級指標觀察點,相關說明里也提及需“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布局、企業崗位需求準確定位”,但考慮到醫藥衛生類專業設置和布局的上述特殊性,建議將該三級指標進一步明確為“專業設置區域布局、層次布局及專業建設規劃的合理性”,以避免出現只強調社會需求,避談區域衛生發展現有布局,導致盲目辦學的同質化傾向。從而發揮專業評估對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動態調整”作用。
4.2加強教法、教材的指標觀測
作為職業教育的專業評估,必須圍繞教育目標,以教學過程和教學制度為保障,以教育結果的實現程度為目的展開[5]。因此需重視對課程、教學的指標觀測。對照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確保醫學類專業基本課程的開出率。尤其要重視教學學術、教法的研究改革與課程標準的達成度關聯的評估,這關系到課程設置的有效性及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當然評估教育目標的直接指標是學生職業能力測評,這在通用指標培養目標達成度中已經設置);要重視教材選用的適當,考慮到醫藥衛生類專業課程專業性強、科學性要求較高等特點,對教材的質量要特別關注。這些都體現了教什么、怎么教等重大問題,是“三教”改革的重點。據此,建議在二級指標“課程安排的適切性”下增設“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研究改革與課程標準的達成度”及“選用教材適當”兩項三級指標。
4.3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相關指標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63號)要求加強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嚴格臨床教學基地認定審核和動態管理;要求高校把附屬醫院教學建設納入學校發展整體規劃,明確附屬醫院臨床教學主體職能,將教學作為附屬醫院考核評估的重要內容。對醫學類專業,尚需結合教育部和原衛生部聯合頒發的《關于開展醫學類專業高等專科教育評估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225號)的相關要求,對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情況進行評估。因此,建議對醫藥衛生大類專業中的臨床醫學類(6201)及預防醫學等專業開展專業評估時,在二級指標“實踐條件”下增設“臨床教學基地狀況”的三級指標。
4.4調整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指標
職業教育評估對教育結果的關注是必須的。教育結果往往通過學生學習結果、教學成果社會認可度等方面體現。這在通用指標的專業建設影響力和培養目標達成度中皆設有相關評估點。但由于醫藥衛生類專業8個專業類別,46個專業中,有一半以上專業培養的是專業技術人才,屬于國家人社部最新頒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19版中共有139項職業,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8項,技能人員81項)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如: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臨床、預防、保健、藥學、護理、放射等職業的衛生專技人員。而按照《執業醫師法》《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辦法》《執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及《關于加強衛生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規定,醫師、護士、藥師等職業要取得相應執業資格需參加國家相應準入類資格考試,這里除護士可在校期間參加考試,其他均需工作一年后才具備考試資格,取得相應執業資格后方可執業,而后再按規定條件參加水平評價類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進行職務評聘。而其他相關醫學類專業大多沒有設置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而是在畢業后積累一定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參加水平評價類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進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務評聘。如此,在對醫藥衛生類專業進行專業評估時,對二級指標“學生職業能力”下的“學生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獲取率”的評估則需根據專業類別的不同,分類設置不同的評估標準。
4.5增設專業教學質量管理二級指標
前文曾提到職業教育的專業評估,須圍繞教育目標這一核心,以教學過程和教學制度為保障,因此注重專業教學質量管理制度的評估也是職業教育專業評估的必然要求,這與診改工作要求的引導高職院校建設包含專業質量在內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相一致。當然這里會涉及不同層面的工作,比如專業教學質量管理人員數量、結構等主要涉及的是二級院系部,而教學質量管理制度、質量保證體系等既包含學校層面的教學管理制度又包括二級院系部自身建立的質量保證、質量監控體系等,還與學校的院系兩級管理體系建設完善程度有密切關系。據此,建議在通用指標體系一級指標“辦學資源支撐度”下增設“專業教學質量管理”二級指標,該二級指標下可設置“管理隊伍結構”“管理職責”“管理制度”“質量保證體系”等三級指標。總之,高職院校開展專業評估對專業的教育質量進行評價,有利于引導并促進高職院校專業的教學改革、建設與管理,以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最終使畢業生達到行業認可的既定質量標準要求。具體到醫藥衛生類專業,其指標體系的設計則需要充分考慮到醫藥衛生專業與其他職業技術高職專業的不同之處,從而充分發揮專業評估對醫藥衛生類專業評價、規范和保障專業教育質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范愛華.專業認證與專業評估之辨析[J].黑龍江教育,2007(11):90-92.
[2]盧潔瑩.以構建專業認證體系為目標完善高職院校專業評估制度[J].職教論壇,2010(7):47-50.
[3]胡冬艷,徐黎明.高職院校專業評估的內涵、價值及評價導向[J].價值工程,2018,37(25):251-253.
[4]陳壽根,萬里亞.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評估制度的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17):5-8.
[5]劉莉莉,段池沙.職業類與學科類專業認證標準的比較———基于美國ACBSP和AACSB專業認證的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64-70.
作者:焦海山 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