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檢驗人員職業暴露調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了解某院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發生情況,提出預防控制措施。方法對該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檢驗科發生的職業暴露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4年共有217名檢驗人員發生職業暴露72例,職業暴露發生率為33.18%,其中實習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率達46.23%,工作年限<1年的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率為49.56%。發生職業暴露的檢驗人員崗位主要是門診采血室(占38.89%),暴露類型以采血針頭刺傷、血液和體液污染皮膚黏膜為主,占76.39%。2011—2014年該院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率分別為53.66%(22/41)、41.67%(20/48)、26.23%(16/61)、20.90%(14/67),呈下降趨勢(χ2=12.286,P<0.01)。發生職業暴露后按感染管理科要求上報僅23例,漏報率達68.06%(49/72),正確規范處理率達80.56%(58/72)。結論應加強檢驗人員醫院感染管理教育培訓,提高安全防護意識,規范處理流程,強化上報意識,減少檢驗人員的職業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發生。
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長期與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標本密切接觸,職業暴露的風險較高,對此筆者回顧性調查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檢驗科工作人員發生的職業暴露相關情況,并對其構成因素及處理上報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檢驗科發生職業暴露的檢驗人員(包括實習生)。
1.2調查方法
根據調查需要設計檢驗科職業暴露調查表,每人填寫,調查內容包括暴露者姓名、性別、職稱、工作年限、暴露類型、暴露發生時間及方式、例次、是否規范處理、是否上報等。
1.3統計學處理
將有關資料輸入SAS6.12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
2結果
2.1職業暴露情況
217名檢驗人員共發生職業暴露72例,職業暴露發生率為33.18%,其中實習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率達46.23%,工作年限<1年的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發生率為49.56%。
2.2職業暴露崗位及暴露方式
發生職業暴露的檢驗人員崗位主要為門診采血室、免疫室、臨床檢驗室、生化室,共占95.83%。暴露類型以采血針頭刺傷、血液和體液污染皮膚黏膜為主,占76.39%。見表2。
2.3職業暴露上報及處理情況
職業暴露發生率由2011年的53.66%下降至2014年的20.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286,P<0.001)。72例職業暴露人員按感染管理科要求上報僅23例(31.94%),漏報率達68.06%。發生職業暴露檢驗人員正確處理率為80.56%。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檢驗科職業暴露發生率較高的是工作時間<1年的檢驗人員和實習檢驗人員,高達49.56%、46.23%。低年資的檢驗人員由于工作經驗不足,技術不夠熟練,操作不夠規范,防護意識相對不強而成為職業暴露風險最高的人群。暴露人員崗位構成顯示,門診采血室占38.89%。因門診采血室每天面對大量患者,無數次重復同一動作,易出現急躁情緒。暴露類型以銳器傷為主,占66.67%。利器盒放置位置不妥、開口小或過滿是發生銳器傷的主要原因。銳器傷是醫院內常見的職業傷害,也是醫護人員感染血源性病原體的重要途徑[1]。文獻[2]報道,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銳器損傷后相應病原體感染率分別為6%~30%、0.4%~6%。本院檢驗人員銳器傷漏報率達68.06%,不及劉曉容等[3]報道的89.55%漏報率,但遠超過國家衛生部門規定的20%。針對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率發生較高的現狀,從2011年起本院采取了一系列干預措施。首先,檢驗科與感染管理科協作,對檢驗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問題進行多次專場講座,提高了工作人員對職業暴露的防護意識和技能;其次,檢驗科針對采血室、免疫室的銳器傷高發問題,嚴格規范各項操作流程。職業暴露發生率由2011年的53.66%下降至2014年的20.90%。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評定表明,62%~88%的銳器傷可以通過規范各項操作,降低診療操作風險來預防[4-5]。總之,檢驗人員由于職業的特殊性,長期暴露在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中,所以,應時刻保持防護意識,不斷提高防護技能,糾正工作中不良習慣,維護醫療環境安全,最大限度控制實驗室感染.
作者:尚秋美 李妙芳 薛彩霞 常世卿 單位:洛陽正骨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