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簡述(4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們開始重視孩子藝術的培養,他們花費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在以后的社會上有好的就業保證。這就需要相關教育專家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來讓現在孩子們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只有把藝術和科學創新聯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藝術對孩子的影響,這不但讓孩子學會了一門藝術,更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音樂;創新教育;有效性
現階段,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教育專家們從初級教育抓起,研究探討出一套科學的教育教學模式,即從小學開始,讓學生逐漸認識理解創新研究的含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老師退出課堂的主導地位,讓學生自己做課堂的主人,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愛好,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老師要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打破以前傳統的死板接受知識的現狀。本文講的是讓學生如何創新探索的去學習,從而適應現代的教育教學。以下是作者面對新環境對創新學習的認識。
1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施展創新教育凸顯自身價值
在當今發展的時代,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教育更成為了一個大的話題。它是指在原來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方面做出加強與完善。創新教育的提出,改善了所有教育行業,使學生們的思維得到了提高,動手能力得到了增強,為國家培養出了大量優秀人才。在創新教育模式的前提下,與素質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在素質教育發展好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維發展,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才能在實際現實中得到實現。由此得知創新教育與普通的教育模式顯得尤為不同。在這個多媒體的時代,由于小學生愛玩的心理,他們的自控能力顯得較差并且做事情不專一。若是音樂教師們能將傳統的教育模式轉變創新的教育方法,這樣就能將學生們的注意力有所提高,還能緩解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并增進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愛,更能更好地成長。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小學音樂課,因為老師和家長們認為學習音樂就是在剝奪孩子們學習的時間。但是開展小學音樂并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創新的教學模式,這不僅僅能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記憶力、想象力,還能夠更好地提高其他學科的成績水平。
2在良好的環境下開設小學音樂教學
音樂是一種美的藝術,音樂教育的中心就是體驗美的教育,設立好的音樂教室環境,就是為了在體驗美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們踏入教室的瞬間,內心就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再配合甜美的音樂,能夠讓學生們會快速地投入到音樂的海洋中,同時享受著音樂的美好,提升小學音樂教育帶來的效果。因此,音樂教師們需要不斷的思考,要根據教學的安排來部署音樂教室。例如教師們可以將學生們傳統的座位進行變換,讓座位的安排更加有美感,或者在音樂教室放上與本課相關的作品,以及著名音樂家的畫像等,促使小學生快速地進入到音樂的世界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感化。
3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施展創新教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現如今的音樂教學模式下,存在著一個一直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音樂的教學中心到底是什么?有的小學音樂教師認為,教師是在課堂上的主導者,進而小學音樂教學必須在以音樂教師為中心的情況下來為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音樂教師在活動中占著主導地位,成為了活動的主宰者,有時面臨老師出現的錯誤,學生們也一字不提,這樣使得學生們對音樂的學習漸漸失去興趣,從而對音樂厭倦,這樣不利于創新教育模式的發展。因此,音樂教師們必須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建立好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課上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師生真正的平等,制造出歡樂的課堂氣氛。
4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施展創新教育提升自身素質
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們的發展。在小學教學中施展創新教育模式,老師們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的能力,且自己的教育體系也必須要有所提高,如果教學模式一塵不變的情況下,不僅會耽誤學生們學習的進步,也會使得學生對學習抵觸甚至厭倦。學生的成長跟老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老師在思想上必須要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精神,堅實的基礎專業能力和拓展的思維。并且,老師們要在教學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改進,不斷地進步,完善自己,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
5結語
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長大后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這也是一個國家發展壯大的開始。所以在初級學校開展創新教育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創新教學的普及,將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從而達到為國家培養科技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鄒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14):9.
[2]葉茂蘭.試論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意義與策略[J].教師,2013,(32):93.
[3]陳早.基于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4,(88):181.
作者:韓忠財
第二篇: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運用分析
摘要:小學音樂教學作為有效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必要教學,在素質教育被廣泛推崇的現階段,小學音樂課程逐漸成為我國社會關注的重點話題。在較為傳統的音樂教學中,通常是以教師為教學主體,以教學知識理論為核心,使得學生對音樂教學的興趣不高,教育效果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體態律動是一種新興起來的教學方式,在音樂教學中逐漸被廣泛應用。小學音樂教師采用體態律動的教學方式,成功的做到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起到了提升學生音樂素質的有效作用。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體態律動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相對較為活潑好動,傳統式的教學方法無法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作用。現階段,音樂教師開始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體態律動教學,將音樂旋律與人體動作進行結合,使得學生能夠用身心去體會音樂的整體節奏,充分的滿足了學生活潑好動的個性,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整體協調能力、想象力以及聽覺能力都有了顯著提高,進而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應用優勢
(一)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由于年紀相對較小,充滿好奇心,因此不能夠長期在教學課堂中集中注意力。在較為傳統的音樂教學課堂中,小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極強的學習欲望,但是維持的時間較短,因此在教師一味的灌輸知識的教學情況下,學生就會比較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注意力就會不集中。體態律動教學的有效應用,能夠充分的滿足小學生較為活潑好動的性格,并且通過學生的肢體動作與音樂知識相結合,逐漸為學生提供愉悅輕松的教學環境以及學習氛圍,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欲望。
(二)有助于提升音樂教學課堂的生動性
小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以及心智相對不夠健全,使得學生的理解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音樂教學的知識較為抽象化,相對較為難以理解,直接造成學生對音樂教學的興致不高,學習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體態律動教學的有效應用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較為抽象化的知識逐漸變得生動化,并且較為具體化,方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能力。例如: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計出一些能夠表示音樂知識的具體肢體動作,并且鼓勵學生逐漸熟悉音樂動作,使得教師能夠在發出音調之后,小學生便能夠直接作出相應的肢體動作。學生在相對較為輕松的教學環境中,不斷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學習能力,并且有效的提升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二、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體態律動教學對培養小學生節奏感的應用
節奏作為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情況下,較為愉快的音樂其音樂節奏也較快,悲傷的音樂其節奏較為柔和緩慢。在進行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節奏感的掌握能力較為關鍵。教師可以采用體態律動教學的形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強化其自身的音樂素養。在進行教學的初期階段,小學生的整體的情感體會與理解能力發展較慢,因此,音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采用電子琴的形式進行音樂節奏培養,或者是采用較為先進的教學方式,任意播放出節奏較為歡快以及抒情性的音樂歌曲,教師鼓勵學生以身體各個部位跟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音樂的熏染下逐漸受到影響,學生在不同音樂律動中感受到音樂的節奏,并且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進行《讓我們蕩起雙槳》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跟隨著音樂的相關節奏,模仿出在船上蕩起雙槳的樣子,逐漸感受到音樂中的優美氛圍,使得學生能夠釋放自身對音樂的體會以及愉悅的情感。
(二)體態律動對培養小學生高音準的有效應用
在音樂的實際教學中,高音準與節奏感相同,都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占據著較為關鍵的地位,但是高音準相對較難,學生不能夠輕易的理解音樂不同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對小學生的高音準進行培養的階段,音樂教師可以采用體態律動的形式進行音樂教學的開展。例如:教師在進行高低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動作對高音進行有效的表現,如用身體下蹲的方式表示低音do的發音,用拍手的動作表示re的發音,用舉手的動作表示mi的發音,身體跟隨音樂的太高不斷的抬高,使得學生能夠逐漸感受到音準高低的變化程度,進而使得音準變得更加的生動化。除此之外在進行高低音的辨別練習過程中,音樂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高音區的律動進行拍手的動作,根據中音區的音律進行正常行走,根據低音區的動作進行下蹲行走,并且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首較為簡單的音樂,并邀請學生在教師中間進行相應的練習。學生在這一教學實踐中,不單單能夠收獲愉悅的感受,而且還強化了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培養了高低音的辨別能力。結束語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有助于強化學生整體的音樂素質,對學生在日后的綜合發展具有較為關鍵的意義。體態律動教學的有效應用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在學生身體動作與音樂進行結合的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學習興趣,逐漸拓展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欲望等,并且有效的提升了學生對音樂節奏感以及音準的掌握欣賞能力。因此體態律動教學值得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玲玲.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B版,2014(2):215-215.
[2]范瀅瀅.探討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J].藝術評鑒,2016(8):119,118.
[3]陳翠翠.喚起音樂的本能--體態律動在小學低段的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性探索[J].音樂時空,2014(5):144-144.
作者:劉景 單位: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團結小學
第三篇:小學音樂教學下的審美素質教育探討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情意發展,突顯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也逐漸成為“主流”的教學形態。審美教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與興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之中美化學生言行舉止,幫助他們樹立美的“三觀”,進而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公民。根據新課標要求,小學音樂教育要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和實踐,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為其音樂審美素質提升與終身學習成長奠定良好基礎。本文分析了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幾點可行化思路。
一、目前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問題分析
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在教學方式上都存在一些滯后與不足,對審美教育的有效實施構成阻礙因素。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怪現象”——許多學生都會在課下哼唱一些流行歌曲,并津津樂道,而對音樂學習卻興趣乏乏,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究其原因,小學音樂審美教育存在諸多問題,未能體現其應有價值。首先,教師觀念保守、陳舊,把音樂教學片面地理解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審美意識及能力的培養。這種情況下,音樂課堂就偏離了審美教育的航向,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匱乏,更難準確把握音樂的表現形式和精神內涵;其次,教學內容有限、手段單一。傳統教學環境下,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源于教材,源于教師的口提面命,學生對于外界,乃至身邊的音樂缺乏接觸和學習,也少有實踐感受音樂的機會,這極大地限制了音樂審美教育的空間。而且,教師的教學形式也往往是板書加講解,手段單一、落后,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此外,小學音樂教學“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屢見不鮮,致使審美教育流于形式,培養學生情感與審美能力也就無從談起。
二、關于開展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建議
1.創設良好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審美興趣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但也離不開視覺等其他感官的支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融合各種藝術手段,把有聲的音樂變成生動的畫面、優美的動作,進而變成無聲的音樂情感體驗。通過這樣幫助學生構建審美通感,我們不僅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有利于整合學生思維與音樂情感,提高學生審美品位與能力。例如在教學《四季放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四季的的歌謠和畫面,春天《小雨沙沙》、夏天《知了》、秋天《秋葉》、冬天《踏雪尋梅》。在這樣的情景下,再讓學生用畫筆畫出自己喜歡的季節與活動,“你最愛哪個季節呢?有什么有趣的、好玩的呢?拿起畫筆嘗試一下吧!”鼓勵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表達自己對于四季之美的理解。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方式喜聞樂見,反響熱烈,必定產生濃厚的音樂審美興趣,并且美術與音樂藝術的結合也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2.改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針對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不足,小學音樂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加快創新、改善課堂教學方法,把審美教育真正融入到音樂課堂,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作為重要教學目標。一方面,教師應把審美原則貫徹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創造一切有利條件,讓學生獲得多方面、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另一方面,教師要在音樂審美中鼓勵學生大膽表現,敢于質疑,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并盡量采取激勵性評價,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感和師生認同感。例如在教學《大樹媽媽》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新課導入:先為學生講一則小故事,如小蝌蚪找媽媽,創設有利情境;然后,讓學生們傾聽歌曲《我的好媽媽》,教師:同學們覺得應該用怎樣的感情演唱這首媽媽的愛呢?生:抒情、優美。教師:好孩子,你們說得很好,說說為什么你對媽媽這樣深情?媽媽為你做了什么?學生生:做飯、洗衣服、接送我上學、生病照顧我……教師:我們的媽媽給了我們無私的愛,動物媽媽們也給了自己的寶寶無私的愛,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大樹媽媽是怎么做的好嗎?最后播放歌曲《大樹媽媽》,并出示相關課題。
3.增加自主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審美體驗
新課標理念下,小學音樂審美教育也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教育的參與者、實踐者與推動者。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內涵深刻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直面音樂教材,親身經歷審美實踐,從而解放學生的思維與能力,促進學生審美素質提升。例如在《七彩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時地讓學生發揮智慧與想象力,自主編排集體舞。律動是音樂感受力最為直接的表達方式,因此,舞蹈內容的編排要體現音樂律動與情感內涵。在集體舞的設計過程,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過多地干預影響,切實釋放學生創造性思維。如果課堂時間有限的話,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認真準備、積極溝通,通過團隊合作去將他們的創意、想法呈現在舞蹈中。又如在《我們的村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一些時間去體驗、感受農民生活中的快樂,并讓他們分析這種情感是如何在歌曲中體現出來的,可以嘗試用什么樣的舞蹈進行表達,鼓勵其通過合理設計舞蹈來展現音樂中的情感,以提升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審美創造力。當前,音樂審美教育已經成為整個教育界共同關注和思考的重要課題。作為音樂美的傳播者,小學音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審美興趣,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方法、優化內容,從而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并為其全面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劉紅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劉集中心小學
第四篇: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方法整合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從關注音樂教學方法整合優化的角度出發,對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提出三項策略:一是運用多元音樂教學法,突出因材施教;二是采用資源開發教學法,解決教學難點;三是實施情境浸潤教學法,增進音樂理解。通過以上策略來改善師生的教學與學習行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音樂教學;優化策略;整合
音樂教學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師、學生和音樂三者之間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式,是教與學的互動。音樂教學方法包含學生學的方法和教師教的方法兩大類。筆者在一次鎮區小學音樂教師教研活動中,對現場20位小學音樂教師作了一項關于音樂教學方法及案例運用的問談調查,結果表明能有效運用三種以上音樂教學方法的教師占68%,能總結與形成自己獨特音樂教學方法的教師僅占20%,可見該地區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教學法的學習與運用略顯不足,有待開展相關研究。筆者通過近十年的小學低年級一線教學經歷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存在年齡小理解力差,注意力集中短暫的共性問題,同時也有著對音樂好奇心強和喜歡模仿,做游戲等特點。因此音樂教師在采取教學方法時要有別于高年級學生,需改變教學內容單一、形式枯燥的音樂教學,關注各教學法之間的整合優化,實施符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音樂教學活動。結合對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法整合優化多年研究,筆者歸納出以下整合優化策略。
一、運用多元音樂教育法,突出因材施教
從20世紀至今,各國普遍開始重視國民音樂教育,一些非常優秀的音樂重視國民基礎音樂教育的普及與推廣,形成了各種音樂教育體系。隨著小學低年級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吸收這些優秀音樂教育體系的精華,將成為音樂教育的堅實基礎。根據低年級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筆者認為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這三種國外的音樂教育體系都是非常適合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也是目前運用非常廣泛的音樂教學法。但在對這些音樂教學法和音樂教育體系地運用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甄別,使這些優秀的音樂教學法和音樂教育體系適合低年級學生學情,與教材內容相貼切,特此提出了運用多元音樂教學法,突出因材施教的策略。因材施教的“材”,一個是指學生的基礎,另一個是指教學內容。根據這兩個“材”去選擇不同的音樂教學法和音樂教育體系,才能使教學活動不流于形式與表面,促進學生與教材的聯系,形成科學而系統的多元教學法。1.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認為,人體運動與音樂之間有著種種內在的聯系,音樂的節奏和力度可以通過身體實現和把握。在低年級音樂教材中常有“律動唱游”的教學內容,非常適合用達爾克羅茲的體態教學法進行教學。達爾克羅茲教學法關注在體態律動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振動與感覺”、“情感與思維”、“控制與本能”以及“想象與意志”四個方面的培養和鍛煉。例如,在2012年蘇州市音樂優質課展示活動中一年級課例《云》,教師就讓學生先跟隨音樂左右擺動,感受三拍子的搖蕩感,然后隨音樂邊走邊用手打重拍,找到三拍子的重心,最后邊走邊跟旋律做拍手、揮手、轉圈等動作,用肢體語言表達音樂語匯,勾勒出了音樂作品的基本結構。這一系列循序漸進地體態教學也極好地幫助學生在三拍子音樂中準確地找到了樂感,感受了音樂作品表達地美好意境。2.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思想深受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和現代舞表演的影響和啟示,它的教學原則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培養學習的創造力,體現對兒童音樂本能的尊重。奧爾夫教學法目前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中開展的最為廣泛,小學低年級段的音樂教學也可通過奧爾夫教學法有效地進行幼小銜接過渡。例如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或者是拓展時,教師就可運用奧爾夫教學法設計為音樂作品進行無音高的打擊樂配奏活動或是為作品設計兩聲部以上的聲勢節奏活動。這些節奏活動需根據學生的音樂實際基礎開展,通常是從最基本的2/4拍節奏開始認知與訓練,直到幾個聲部地和諧配合,教學過程中要保持演奏速度的一致性和節拍的強弱規律。3.音樂教育必須從幼兒開始,歌唱是培養音樂素質的最好途徑,這是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的經典教育思想。在低年級學生的歌唱教學中培養良好的音準和歌唱方法是重中之重。柯達伊的首調唱名法和柯爾文手勢唱名法都是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doremifasollasi七個音階的唱名可以用其首調唱名法來教學,學生不易混淆。其次柯爾文手勢唱名法能有效幫助學生記住不同音的音高和歌唱位置。在低年級教學中柯爾文手勢唱名法亦能對旋律教學和歌唱教學中的關鍵音起到動作輔助作用,使學生通過老師的手勢就能獲得提示和引導。實踐發現教師做柯爾文手勢引領學生唱旋律,這是深受低年級學生喜愛的音樂活動,在發展識譜與音準技能的同時也兼顧著趣味性和游戲性。
二、采取資源開發教學法,解決教學難點
現在小學低年級音樂課中常出現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其根本是教師對達成教學目標的重難點沒有解決好,形式大于內容。解決教學難點除了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外,能積極開發與利用各種學習與教育資源,也是音樂教學的一種新方法。例如:2013年筆者所執教的太倉市級公開課《堆雪人》中,一年級學生對其中533|533|4432|3321||這樣的旋律感受不夠深刻,教了幾遍也不能較好地唱準旋律。為此筆者將旋律通過多媒體設計成不同高低位置音符來表現音的高低走向,使學生對旋律走向一目了然,跟著老師的手畫起旋律線就把該旋律唱準,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在這個案例中對將曲譜與多媒體課件進行資源開發形成了利于學生唱準音的視唱教學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將教材內容與多媒體資源進行整合與開發外,學生資源、教具資源等,都可以形成獨特的教學法。在筆者執教的太倉市百節好課《大風車》一課中,有八分音符和符點節奏的認知難點。因此教師沒有運用常態的講授法進行教學,而是采取了開發學生資源,讓學生成為自我認知與學習載體,請學生來分別扮演不同的節奏如八分音符、符點四分音符等,讓孩子們通過不同的身型來體現不同音符的時值長短,學生在扮演游戲中獲得了深刻體驗,也掌握了不同的節奏組合運用。再例如,在歌唱《大風車》歌曲時,通常老師會評價學生哪里唱得好,哪里唱得不好,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需要學生自己感知自己歌唱中的不足。于是我又開發了一個新的媒體工具,利用手機中自帶的語音記事功能記錄好學生的歌唱,然后放給學生聽,請學生自我評價,并糾正歌唱中的不足,達到預設良好的教學目標。音樂教師面對身邊各種的資源:媒體設備、學生資源,家長資源、社會資源、工具資源等,只有緊緊圍繞解決教學難點這一根本目標,才有可能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教學效率,是評估各類資源型教學法不可或缺地標準,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的目標。
三、實施情境浸潤教學法,增進音樂理解
在研究中發現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是直觀性的,具象性。一些抽象的知識如果能通過具象的圖片更加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記憶和理解認知。同時該年齡段的學生普遍有著擬人性的世界觀,富于幻想,對故事性的語言和學習內容更具有興趣和能保持較長的注意力。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屬于深受低年級學生喜愛的經典教學法,也非常適用于音樂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在教師創設的各種音樂學習情境中促獲得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時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是與音樂作品息息相關,所以也是間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體驗情感。科學家對人類記憶力發展的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的記憶時間比較短暫,只有達到一定強度的刺激才能獲得更長時間的記憶。音樂素養是學生藝術素養、審美意識發展的基礎,是需要在每堂課中日積月累的。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更促使教學者要珍惜課堂中的每一分鐘。新課程中語文、數學教學皆提出精講精練的要求,音樂教學則需精講多練,把省出來的時間留給學生多聽多練,盡量用更多的作品欣賞代替教師的累贅的語言描述,用更多有趣高效的練習代替機械化且低效的學習訓練。基于以上的理論基礎,情境浸潤教學法是筆者在多年教學中逐步形成的個性化教學法。以筆者執教的一年級《愛唱什么歌》一課為例,首先創設夏夜池塘邊這樣一個學習情境,組織學生開展了青蛙合唱、小雨節奏、小動物的歌等系列的教學情境活動,使學生們在一個個富有童趣的故事活動中掌握知識技能,也享受了夏夜池塘邊的童年快樂。同時,整堂課中教師講得很少,語句精練,學生從進教室開始就是《愛唱什么歌》的旋律,在每一個活動中都是反復著這首歌,一直到課結束學生出教室,反復了十多遍。音樂作品的主旋律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把學生深深浸潤在音樂作品中,使學生盡可能地在一教時中獲得最大程度的聽與練,熟悉作品,與作品產生更多的理解與互動。近年來筆者將研究成果通過市級講座、傳幫帶教等形式分享給區域內小學音樂教師。實踐反饋如下:第一,三個優化策略能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音樂素養。很多低年級的音樂教學都是“教師帶著學生學”,學生表現被動,而通過對教學方法的整合優化,學生能主動和積極地參與到各種有趣和新鮮的學習活動中,學得開心,玩得帶勁,更貼近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第二,三個優化策略促進了教師低年級音樂教學實效。區域內的部分小學教師開始重視音樂教學法之間的整合優化,并能在一線教學中積極運用教學方法的優化策略,甚至也開始逐步探索個性化的教學法,取得一定實踐成果。筆者所執教的低年級音樂課《大風車》《小貓圓舞曲》,指導青年教師執教的《鴨子拌嘴》等課在一師一優課評比中分獲市級和部級獎項,在縣市級、蘇州大市級活動中進行展示獲得好評。古人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音樂教學方法的整合優化策略還能在今后的研究與實踐中不斷完善與豐富,積極促進音樂教師改進教學問題,增強課堂實效,最終推動師生音樂素養的協同發展。
作者:王曉婧 單位:江蘇省太倉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