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學音樂教學節奏訓練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基礎音樂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大多數中小學音樂教師局限于教會學生唱好一首歌曲,而不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節奏能力的訓練。節奏訓練是音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給學生打下扎實的音樂基礎,從而使中小學音樂教學得以高質量的開展。文章分析了節奏訓練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與開展情況,并提出了幾點節奏訓練的策略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學;節奏訓練;策略
節奏為音樂的重要表現要素。瑞士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提出:音樂教育的前提是通過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與敏捷反應能力。①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也表明,需從節奏著手展開音樂教育,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節奏訓練在音樂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節奏訓練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與開展情況
節奏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簡單來說,一切運動著的事物在時間上的規范,統稱為節奏。無論是隊列步伐、人的心跳,還是機械運轉、生產流程等均有著自己的節奏。可見,節奏為音樂的骨骼。奧爾夫就曾經說過:“音樂構成的首要要素即為節奏,而非旋律。”中小學音樂教育為音樂教育的初級階段,而節奏教學屬于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節奏感,還能增強其對樂曲、歌曲的感知能力、欣賞能力與分析能力。節奏學習的進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科學、正確的節奏訓練能夠確保中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更多音樂知識。②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受重視程度不夠,存在較多弊端,如整個訓練過于程式化,多是通過拍手、讀譜的方式來完成,訓練方法單一、學習內容枯燥。此外,音樂課堂上節奏訓練的時間較少。音樂本就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是人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但音樂課堂上長時間枯燥的節奏訓練已脫離了生活。節奏訓練如果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將不利于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違背了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宗旨。
二、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策略
(一)利用語言完成節奏訓練
中小學生年齡較小,更愿意去記憶一些簡單易懂、生動有趣的東西,而童謠是他們從小就接觸的音樂,非常易于記憶,通過童謠來展開節奏訓練,對學生而言是相當有效的訓練方式。
(二)利用樂器演奏完成節奏訓練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擊打、吹奏樂器的方式來感受節奏,從而完成節奏訓練。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感受樂器的聲音(長音、短音,或清脆、渾厚的聲音等),并學習碰鈴、響板、三角鐵、沙錘等打擊樂的節奏;讓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甚至引導其自制打擊樂器。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道具,如筷子、盆、鐵桶等,引導學生去感受與創作節奏。
(三)結合生活中的聲音完成節奏訓練
音樂作品中的很多節奏均是音樂家從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在節奏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喚起學生頭腦中已經儲存的節奏,如體育課上跑步的“一二一”節奏聲、青蛙叫的“呱呱”聲、鐘擺的“滴答”聲等,生活中的這些聲音也有助于完成學生的節奏感訓練。此外,節奏模仿訓練法是中小學音樂課堂節奏訓練的常用教學方法。讓學生想象和模仿這些聲音,如汽車鳴喇叭的聲音、公雞打鳴的聲音、火車呼嘯而過的聲音、敲門聲,以及下雨時的滴答聲等,這些都能夠使其更加快速地掌握其中的節奏,并且有助于提升節奏學習的興趣。
(四)利用速度變化完成節奏訓練
節奏為樂音中長短變化與輕重變化的一種形式。因此,節奏訓練需與速度訓練有機結合,方可取得較理想的效果。如譜例2,若要使節奏、拍子與拍號不變,速度再加快一倍,將會出現譜例3的效果;再加快一倍的速度,將會出現譜例4的節奏效果。
三、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的注意事項
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使其能夠輕松地學習音樂知識。因此,中小學生音樂課堂上的節奏訓練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應注意節奏訓練的頻率。教師要讓學生更準確地掌握與運用節奏,在訓練過程中,每次訓練時間不能過長,但應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多次反復訓練,并堅持“課上練、下課也練”的原則,久而久之,就能夠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并提高其音樂欣賞的能力。第二,節奏訓練應多樣化。中小學生受年齡、性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對于枯燥的學習形式很容易感到厭倦,教師應通過多樣化的手段來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讓內容更形象、生動。
四、結語
總之,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學好音樂非常重要。節奏訓練作為音樂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應結合中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節奏訓練內容。教師可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和樂感,讓學生在唱、玩、說、動的過程中去體驗、感知節奏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最終通過高質量的節奏訓練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提高其創作節奏的能力。
作者:石淑菊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