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飲食文化對鄉村旅游助推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農田、山水等自然景觀,建筑、傳統工藝、特殊節日等人文景觀,野營、探險等鄉野活動為吸引物,以鄉村周邊居民與城市居民為消費對象,以滿足消費對象娛樂需求、休憩需求、美學體驗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在優化升級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解決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問題、完善農村基礎建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戰略的重要舉措。而鄉村飲食文化作為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旅游者的感官體驗、鄉村旅游的產業鏈、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間接影響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戰略的落實與推進,是鄉村經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黨和國家戰略決策貫徹落實的重要助力之一。故以何種策略、何種方式、何種措施激發鄉村飲食文化資源的潛力,并以此助推鄉村旅游發展歷來是旅游領域、農村發展領域關注的重點。而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農家樂鄉村旅游之餐飲服務》(《農家樂(鄉村游)服務寶典》編委會編寫),作為一本以農村餐飲服務為研究主題的著作,其關于飲食衛生、菜肴搭配、酒水營養等內容的闡述對鄉村飲食文化的挖掘、利用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對鄉村飲食文化在鄉村旅游中的科學利用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回顧全書,筆者將鄉村飲食文化對鄉村旅游的助推作用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利用飲食文化,助力鄉村旅游內容的豐富
因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生存活動形式不同、人文心理不同、地理環境不同,基于此形成的飲食文化也會有所不同,例如中國江浙地帶的菜品偏甜、西南地區的菜品偏辣、南方沿海地帶的菜品講究清淡,中國南方菜追求精致、北方菜講究實用,而正是這種不同造就了鄉村飲食文化的差異,鄉村飲食文化的獨特性,也正是這種飲食文化的獨特性、飲食文化的差異使其成為了鄉村旅游資源,成為了鄉村旅游的吸引點。究其原因,鄉村旅游不僅注重“休閑”“自然”,還追求“獨特”,獨特性既可以凸顯鄉村旅游特色,又可以彰顯鄉村旅游的價值,給旅游者別樣體驗,給旅游者帶來巨大吸引力,繼而或間接或直接助力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例如相比城市的快餐,土家菜不僅新鮮還原汁原味,既可以保障食用者的健康,又可以豐富食用者的用餐體驗,可作為鄉村旅游的吸引點進行宣傳;再如,長桌宴作為西江千戶苗寨特色體驗項目,有著城市酒宴中不具備的少數民族勸酒歌、酸辣兼具的傳統佳肴、絲絲入耳的傳統樂器聲,是西江千戶苗寨重要的人文景觀。
二、借助飲食文化,推動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完善
進一步閱讀此書可發現,鄉村飲食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不僅豐富著鄉村旅游內容,還可完善鄉村旅游產業鏈。究其原因,飲食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始終貫穿于鄉村居民、城市消費者生活、學習、工作之中,故鄉村飲食不管是出于滿足城市消費者的發展需求,還是出于滿足鄉村居民的生產需求,都必須貫穿于鄉村旅游產業鏈中。同時,鄉村飲食作為一種具有鄉土氣息、自然氣息的產物,在快消費時代、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環境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即鄉村飲食借助其“獨特性”,可形成特色的飲食服務,給旅游者帶來別樣的體驗,例如某些旅游區可為旅游者提供鄉村廚房、特色蔬菜,讓旅游者自己動手做鄉土菜,讓旅游者在特色服務中體驗鄉村生活;鄉村飲食也可借助其“獨特性”,延伸飲食價值與鄉村旅游價值鏈,例如某些旅游地區會自發形成“飲食街”,或發展出具有獨特創意的旅游食品,讓旅游者在填飽肚子之余,體驗獨特的鄉村購物,讓本土食物銷售出去的同時,推廣宣傳鄉村旅游品牌。此外,鄉村飲食文化活動作為鄉村特有現象,作為特色旅游資源,可助推鄉村旅游特色項目的開展、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延伸,例如某些地區的篝火晚會,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飲食文化活動,其可作為收費項目增加鄉村飲食附加值,可作為特色項目擴展鄉村旅游內容,引起消費者注意與消費。
三、延續飲食文化,傳承鄉村傳統文化
鄉村旅游發展的作用或價值,不僅體現于鄉村經濟建設,還體現于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旅游既可豐富鄉村文化活動、豐富鄉村居民精神世界,又可以傳承、保護傳統工藝、優秀品質,讓鄉土文化借助經濟發展大放光彩。而鄉村飲食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構成部分,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資源,其傳承與發展自然會彰顯鄉村旅游的保護價值、傳承價值,自然會助推鄉村旅游保護價值、傳承價值的延續。基于這一認識,該書特意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論證,力圖以更客觀、更有力的方式為讀者揭示鄉村飲食文化在鄉村旅游中的積極作用,及其積極作用的顯示機制,進一步增強書本內容的可讀性。例如,有些地方定時舉辦美食培訓講座、聯合舉辦烹飪大賽、邀請專家創辦美食論壇,以便提高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增加消費深度,以便傳承飲食文化。總之,該書所提及的理論觀點對當前鄉村旅游建設具有一定啟發性,其可作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旅游專業師生的參考工具。
作者:潘柳榕 單位:北部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