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傳承與創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湖湘經典飲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處處體現著湖湘文化的精神要義。文章對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分析其歷史演變進程和傳承狀態,找到現階段發展中所具有的優勢和不足,為其振興提出相關對策,同時為湖湘其它區域的飲食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有效借鑒方案。湘西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山脈貫穿全境,多民族雜居,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其居住地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同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湘西飲食文化,長期保留了原生態模式,構成了燦爛湖湘文化的重要部分。對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資源進行挖掘,以期更好地促進湘西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產業資源的整合,為湖湘整體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借鑒與啟示。
一、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概述
(一)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特質
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特質由其特殊的生活環境及不斷遷移的生活方式決定,巖溶地貌顯著,土地貧瘠,季節更替明顯,旱澇災害變幻無常,形成了以酸、辣、鮮、臘為主的特色口味。湘西野生資源豐富,食材種類繁多,人們以水稻為主食,土家人和苗族人擅長將大米、玉米加工成米豆腐、糍粑等一系列食品和菜肴。不同季節生長有不同種類的純天然野生蔬果,如蕨萊、野生獼猴桃、八月瓜等,這是人們豐富的季節性食物來源。烹飪加工方法更是繁雜,以蒸、腌、熏等為主,腌制法和熏制法更是其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烹飪加工方法。
(二)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發展現狀
目前,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發展主要停滯在歷史積淀深厚的地區。在湘西少數民族遷徙的歷史過程中,土家族與苗族文化的交融,極大促進了湘西獨特飲食文化在烹飪工藝、飲食習俗方面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既注重口味、香味又注重色澤和營養的湘西菜系。但由于時代的變遷,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湘西少數民族飲食習俗中以保質期長為優勢的“酸、臘”味食材被新鮮質嫩的食材和口感所取代,導致湘西傳統的少數民族食物加工技藝和器具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許多特色飲食沒有形成獨特的民族特色品牌,繼承與創新不足。
二、關于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傳承與創新問題的分析
(一)傳承意識淡薄,未能形成穩定的傳承
湘西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傳承多是對當地獨特飲食習慣和飲食風俗的生活延續,這是一種無意識的生活延續,不具有文化傳承的有意識引導和飲食產業的創新發展特性。從當地飲食制作者中可看出,多數制作者是較為年長的中年婦女,年輕一代幾乎不掌握其烹飪技巧與精髓,致使當地特色飲食生活模式難以創新發展成為飲食文化產業,但當地人似乎仍未意識到這一點。隨著新時代的變遷,鄉村經濟發展的突破點就在于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在城鄉一體化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影響力。傳承意識的淡薄不光會導致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傳承中斷,更是嚴重滯緩鄉村經濟增長點的重要一環。
(二)宣傳力度不夠,傳統民族飲食文化淡化
湘西各地區現階段主要宣傳旅游景點和旅游線路,旅游餐飲產品以及湘西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并未融入到整體的旅游產業結構中。對湘西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內涵的發掘和宣傳不力,不僅影響了湘西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傳播,甚至影響了湘西民族特色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湘西是一個著名的旅游區域,以它為中心的湘西文化旅游圈,促進了整個湖南旅游業的發展和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針對湘西民族特色飲食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從特色飲食文化資源的角度出發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湘西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在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使之成為湖南旅游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三)政府重視不足,品牌整合意識差
政府對特色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極其重要。雖然近年來加強了對湘西民族特色建筑和特色街區等方面的關注,但在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發展中沒有重視品牌的整合發展,品牌與文化的發展脫節。湘西對飲食文化品牌的市場推介不足,產品形象欠佳,產業存在局限性,缺失共有品牌。雖然有一些湘西特色飲食產品在國內享有盛名,并占據一定的消費市場,如湘西臘肉、湘泉酒等,但其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對狹窄,沒有形成自身的特色飲食文化品牌,特別是許多民族特色飲食產品仍停滯在本地區,沒有得到更廣范圍的推廣,如米豆腐、豆腐乳、苞谷粑粑、灌腸等,這極大地束縛了湘西飲食文化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三、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
(一)利用飲食文化積累,發展鄉村旅游項目
湘西承載著豐厚的原生態飲食文化。如湘西苗族的“卡酒”風俗,好客的苗家人會端著自家米酒,在寨門口攔住來賓,以苗歌對唱的形式,向客人提出和農家事息息相關的問題,客人若答對或者喝下攔門酒,則表示認同苗家人,然后入寨成為最尊貴的客人。這些非常典型的村野文化活動不僅觀賞性強,也能讓游客參與飲食文化的體驗。現代生活使人更加青睞天然野生的綠色食品,而湘西原生態飲食風俗正符合這種時尚的飲食潮流。因此,在湘西農村,推出以“吃土家、苗家菜”為主題的飲食文化項目可行性較強。一方面,可以向久居城鎮的游客推出原汁原味的特色菜,并宣傳和包裝產品,把苗族、土家族常見的五谷雜糧這類天然食品推向市場。另一方面,讓游客嘗試傳統食物的勞作,如糍粑,使游客在參與中陶冶情趣,感受湘西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整合湘西飲食文化資源,以新媒體網絡加強宣傳力度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網絡高度發展的新時代,多種網絡宣傳平臺、自媒體的出現,更加有利于優秀文化的傳播。因此,我們更應努力抓住時代機遇,創新發展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傳播形式,為其振興創造有利條件。一方面,目前中國傳統飲食、美食類電視節目種類繁多,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發展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強創新,同時充分了解相關歷史文獻,挖掘每道美食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興自媒體平臺,加大湘西少數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的傳播力度,在對外宣傳中注意突出民族特色,實現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巧妙結合。
(三)構建現代化產業模式,樹立飲食文化品牌
湘西由于其獨特的少數民族歷史背景和秀麗的地理環境,其飲食文化的發展必須走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堅持自身原生態性的民族飲食習俗的同時兼顧現代人們的飲食習慣,樹立自己的獨特品牌。不能只盲目地模仿,湘西飲食文化應立足于保持當地少數民族飲食習俗的獨特性,加入現代化健康飲食理念,對原有的湘西飲食文化中比較成熟的產品進行研究與創新,賦予其更強的生命力,同時改革飲食產品的市場定位、包裝設計等多方面因素,使飲食產品不斷適應市場,符合現代健康飲食理念和時代要求。此外,還要注重特色飲食文化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倡原材料的純天然無污染性。只有保護好生態,才有可能擁有更多綠色無污染食品的供應體系,形成現代化的湘西獨特飲食文化品牌。總之,沉淀著湘西獨特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積累,可以極大促進鄉村旅游項目對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因此,樹立湘西特色飲食文化品牌,構建湘西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宣傳平臺,形成同城市區域一體化的信息互通模式,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彭一珍.小康湘西論析[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
[2]胡敏,范奧.淺析湘西土家族旅游飲食文化開發[J].中國食品,2018,(10):155-156.
[3]聶紀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20(08):131-132.
作者:戴伶俐 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