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吳冠中油畫藝術特點及成因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歷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在多年的繪畫藝術創作中,吳冠中先生一直在對中西方繪畫的融合孜孜不倦,把中國的傳統水墨畫的隨性自然和西方油畫的寫實層次感的特點進行結合。吳冠中先生用油畫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不僅如此,其在藝術創作思想方面的批判與創新也是可貴的,一生致力于油畫民族化,著名的“風箏不斷線理論”正是這一思想的高度歸納,為中國現當代藝術發展指出了一條明路。本文將吳冠中先生的油畫作品特點進行探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成因。
關鍵詞:吳冠中;油畫;藝術特點
一、吳冠中作品中的藝術特點
吳冠中作品的氣韻首先蘊含在作品表面的形式美,是點線面的巧妙貫穿與融合;其次是獨到的多角度透視的結合,使得畫面層次豐富;最后則是本土化的藝術意象高度提煉,以求形的簡化達到寫意的高度。通過對吳冠中先生的所有作品進行對比,會發現在傳統的美學觀念上,吳冠中先生一直在創新自己的表達手法、寫實理念、寫意方法,本文通過以下三點來具體分析其藝術特點。
(一)注重形式美表達
吳冠中對于形式美的注重在1979年其發表的《繪畫的形式美》一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形式美應該作為教學的主體,描繪對象的能力只是繪畫的手法之一,它始終應該服務于捕捉對象的美感,居于從屬地位[1]。”可見吳冠中把形式美的表達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創作技法是為表達形式美服務的。在吳冠中長達幾十年的創作中,所形成的形式美具有高度的個人風格特征,在構圖上對描繪意象的編排保持著一定的規律,注重畫面中各種形體的形狀、比例、走向等變化,把整體畫面當作幾何來分割,為達到視覺上的和諧統一以及整體與局部的有機組合。縱觀吳冠中的作品,線條的表現總是變幻莫測的,走向多變,組合交錯,體現出深刻的氣韻與張力。在線條上,吳冠中受古希臘陶罐與馬蒂斯的油畫啟發,開始在濃厚的油畫底色上用工具刮出流暢生動的線條,并再鑲以色彩,使得不致與底色混為一團,常用來表現彎曲的樹枝樹梢,這樣的表現手法在其許多作品中都能找到蹤跡。在色彩上也體現著高度概括,化繁為簡。吳冠中善于利用黑白灰鋪平做底,再施以色彩明度高的點,這也是其作品具有立體感的原因。吳冠中把西方油畫的色彩關系與光影關系提煉到極致,到創作后期對與純色的運用更上一層樓,白更純潔,黑則更徹底,使得畫面東方韻味更濃[2]。吳冠中十分善于把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黑白灰與油畫中的點、線、面、色彩等元素結合形式規律加以組織,使得畫面和諧美與氣韻美。
(二)結合多種透視法
吳冠中在風景寫生方面的造詣及其之高,這與其創作經歷脫不開關系。1955年吳冠中從清華建筑系調動至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外出寫生機會,這段時光也成為吳冠中創作的高峰期,從井岡山到海南、西藏,再到自己的江南故鄉,在不斷的寫生過程中,吳冠中探索出了獨到的透視法,取名為“移花接木”。該方法不拘泥于西方單一的焦點透視法,而是打亂現實中原有的意象位置并進行主觀的排列組合,同時還利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散點透視法,如其著名的《長江萬里圖》把各種自然風光巧妙排列布置在一條長卷中,達到畫面錯落有致。在1977年的《魯迅故鄉》這幅油畫中,吳冠中采用全景式的表現手法描繪江南水鄉,從畫面俯視的角度可以得出藝術家寫生時處于比較高的位置,視角十分的廣闊。首先,是一道拱橋把畫面水平式的二八比例分割,其次,利用河網巧妙的穿梭其中達到淺色系與黑瓦白墻的建筑對比的目的,再向遠眺遠處的青山若隱若現。整幅作品雖然采用較大的視角進行描繪,但是細節也沒有忽略,水面的船舶與橋上的行人寥寥幾筆盡顯生動。
(三)寫意與寫實融合
如果說西方藝術注重形與質,那么中國藝術則更珍視神與韻,這是蘊含在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繪畫里的根。吳冠中是如何做到兩者平衡的,第一,既是在對于景物的取、舍、提煉和概括,這是西方現代主義對于物象的分析和解構;第二,則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創造者在自然游歷后,將現實中的美轉化為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的相互交融的藝術美。作為一代宗師,吳冠中先生學貫中西,在傳承和創新中創造了屬于自己的風格,在油畫的寫實基礎上添加了寫意的美學,不僅是讓寫意美學的柔和感對寫實的硬朗進行了一定的柔化,也讓寫實的觀念把寫意的意念進行了強化,使得作品不僅在表達本土的元素符號上有了更明顯的張力,也使得在民族觀念上有了更加明確的外放力。所以,吳冠中不僅是把美學中的認知、想象、情感、意志等元素進行了柔化處理和硬性的承載,還讓繪畫藝術的表現綱架變得更加的有活力[3]。傳統意義上的“意境”二字不再束縛中國水墨,吳冠中將情感注入線條之中,將西方寫實性的線條作為承載體,把傳統的以意抒象拆解成更加細致的部分,使用但不局限的進行單一場景或者視角的再現,把油畫的本土化進行的更為的徹底,通過了取舍和概括的表達去體現主觀的情境和意境。所以,當我們再看吳冠中的作品,寫實風格經過寫意理念的柔化后,我們就發現線條上附著筋肉,刻印著靈魂。
二、吳冠中繪畫作品特點形成的原因
我們在對一些藝術大師們的研究里可以發現,這些藝術界的領軍人物,從出生到成長為一代宗師往往都有著非凡的經歷或者多方面的接觸才融合成完美的藝術領袖。這些宗師們往往都是取百家之長補其短,使得自己的作品無論在經過歲月的磨礪還是經過藝術形式的變遷都具有明顯且獨樹一幟的特點[4]。而吳冠中之所以能形成上述所提到的鮮明藝術特點,同樣并不是偶然,而是與其一生的藝術經歷有著緊密的聯系。
(一)師承關系影響深遠
首先,如果說吳冠中沒有求學于林風眠、吳大羽那就談不上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啟蒙以及對形式美深刻的理解。在吳冠中青年時期求學于杭州藝專,除了都曾留學法國主教西畫的林風眠與吳大羽兩位老師,還有一位老師正是中國水墨畫的集大成者潘天壽。在學習國畫中吳冠中繼承了潘天壽在繪畫構圖上面的思想,這為日后吳冠中在“形式美”的探索上打下了基礎。在學習西洋畫時,林風眠對吳冠中最大的影響體現在如何處理中西創作方法上的融合。吳冠中在仰慕西方藝術期間并沒有放棄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學習,以至于在后半生的創作中,中國本土的審美元素一直是吳冠中主要描繪對象。他們之間不僅是一種師生關系,更是一種東方新興藝術的血脈關系,這里邊有著一條獨特而重要的歷史脈絡。其次,三年的留法學習經歷奠定了吳冠中創作手法的成形。吳冠中從未停止過向西方后印象派藝術大師致敬的腳步,如凡·高、高更、賽尚。吳冠中曾經說過“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求學中,對吳冠中藝術路上啟發最大的人物是蘇菲爾皮教授(J.M.Souverbie),他是四五十年代巴黎重要的代表藝術家,風格磅礴而厚重,主題大都是對人性的頌揚。據吳冠中回憶,這位教授深刻影響了他對西方藝術的品位,造型結構,色彩技巧的認識。三年的留學生活使吳冠中真正認識到西方現代藝術的精髓。面對西方藝術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吳冠中認為,西方現代藝術中的一些曖昧、荒誕而喧囂的表現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然而,西方現代藝術的本質是視覺體驗的新穎性、藝術的敏感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抽象形式的共性。這些領悟在其作品都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二)克服眾多干擾反而造就了充沛的藝術生命力
回顧吳冠中回國后的藝術創作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以說異常的艱辛。吳冠中歸國后雖一直從事藝術教學,但是作品在當時的美術權利場域處于一個邊緣化的地位,因為,當時的主流是蘇聯社會主義藝術創作,采用寫實主義刻畫無產階級形象。在美院任職中經歷文藝整風,吳冠中把巴黎所汲取的藝術精華傳授給學生們卻遭到批判,被判為資產階級,是毒害青年。為紀念自己參觀湖南一帶后農村積極參軍抗美援朝而創作的《爸爸的胸花》,卻被認為是形式主義,后來又試畫別的題材,也總被說是丑化了農民工,在那個年代吳冠中的藝術思想遭到孤立,藝術抱負實現之艱難。這正是吳冠中改變方向專注創作風景畫的最現實的原因。但吳冠中堅韌地在轉變創作方向中夾縫求生,離開了美院的擂臺,吳冠中任教與清華大學建筑系,專門教授素描和水彩,這次的工作變動雖然讓吳冠中暫時遠離了文藝圈子,但卻好在終于能在無干擾中探尋自己的獨木橋,“建筑系像一把傘,庇護了我這個風雨獨行人。”同時,在教學中探索如何將他擅長的水墨與水彩相結合,吳冠中在自述中提到:“群眾最先是從水彩認識我的,我被認為是一個水彩畫家。”水彩畫仿佛如一把鑰匙,正式打開了吳冠中藝術被認可的大門。調動至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由于多次的外出寫生機會這段時光成為吳冠中創作的高峰期,從井岡山到海南、西藏,再到自己的江南故鄉,這批風景畫終于得到了極大的認可。1979年,中國美術館舉辦吳冠中個展,這次展覽意義重大,之中的作品也被不少省市邀去巡展。從中可以看出吳冠中克服了眾多的干擾,在約束中不斷開辟新的創作領域,從人物轉向風景,反而名聲大噪,自此在中國藝術場域內站穩腳跟。
(三)自身的鄉土情懷深刻
吳冠中自身的鄉土情懷與堅韌低調的精神是形成其作品畫面氣韻最主要的原因。相比趙無極與群之所以選擇留在西方的藝術場域,一是由于兩位藝術家為了有一個更為開放與自由的創作的環境,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二是擔心祖國是否能接受自己的藝術。而吳冠中對于是否歸國也曾猶豫再三,蘇菲爾皮教授也曾勸說吳冠中再延長三年簽證,但在研究其與老師吳大羽的通信中便可得出吳冠中的故鄉情結極為深刻。“當別人畫圣誕節時,我想畫端午節,耶穌與我有什么相干!”每當他想起自己所崇拜的凡·高、高更及賽尚等大師,便問自己為什么他們都——離開巴黎,或扎根與故鄉,或撲向原始質樸的鄉村荒島,仿佛跨越時空成與他們成為知己,這種想回國為祖國的藝術做貢獻的念頭便深埋心中。這種情懷不僅促使他創作出對祖國飽含深情的藝術作品,更是勉勵他用低調與平民化的形象貫穿一生。相比同時期的群與趙無極,他們在巴黎都有著十分優裕的工作室,而吳冠中在藝術教育與創作事業中幾經輾轉,甚至長期都未有自己獨立的畫室,但是畫卻并沒有少畫,直到1979年在家中才有了一間11平方米的小畫室,也曾調侃道“海外朋友來訪時,我可以讓他們參觀我的袖珍畫室了。”可以看出吳冠中一生都過著簡樸的平民生活,即使后期藝術作品頻頻在拍場破億,吳冠中仍然保持著十分樸素的形象,一直到去世前還是潛心創作。離開巴黎的三十年后,吳冠中與熊秉明重逢,熊秉明問道:“如果你當年也留在巴黎,大致也走在無極、德群他們的道路上,排在他們的行列里,你滿意嗎?”吳冠中微微搖頭:“我今日所感知的巴黎與三十年前的巴黎依舊,三十年前的失落感也依舊,這種失落感恐來自于故鄉農村,我的出生地——苦瓜家園。”因此,在吳冠中內心深處,始終有兩位觀眾,一位是西方的大師,一位是中國的大眾,他一直在做人民的藝術家描繪人民的藝術。同時,他既無法抹去西方藝術精神的烙印,更難以抗拒身上流淌著的中華文化血脈。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吳冠中藝術最深層次的蘊意。三、結語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舉足輕重的繪畫藝術家,近代繪畫史上的開拓者和提燈人,吳冠中其在形式美的表達、繪畫透視的創新、寫意與寫實相融合的藝術造詣,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站在其恩師角度上看,自二十世紀初期以來林風眠、吳大羽、潘天壽等人開創了中國現代藝術道路,如果說他們皆為奠基人,而吳冠中便是開拓者,穿梭于油畫與水墨兩種媒材,讓中國與西方兩種美學價值不斷追尋,互為牽引。站在其同窗角度上看,如果說趙無極和群在藝術上走過的是一條平坦的大道,盡管他們的內心也曾在東西方藝術的交融問題上掙扎,那么吳冠中的藝術和人生之路則充滿荊棘,他克服各種干擾,在夾縫中奮力向上攀登,而這反而造就了他作品中獨特的張力和充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吳冠中.我負丹青:吳冠中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解瀾濤.淺析吳冠中的藝術特點[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
[3]周安琪.藝術界的勇士——吳冠中及其批判思想的當代意義[J].藝海,2021(03):22-24.
[4]盛嵐.淺析吳冠中繪畫藝術的形式美[J].美術教育研究,2021(08):14-15.
作者:趙劉柳 卞向陽 單位: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