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專業教學構圖課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構圖構圖課改革實踐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構圖是教師評判學生作業質量的重要標準。但學生在面對教師“形不舒服”“畫面結構有問題”“缺乏張力”“色形分布不合理”“節奏不好”等言語評價時,往往只知其言而不知其意(筆者在課堂針對上述言語評價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完全理解率約為10%)。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出現認知隔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課程體系中的構圖課認知不明確。也就是說,關于“怎么構圖”的教學,沒有在培養體系中以合理、合適的時間和方式呈現。這要求教師思考兩個問題:一是怎么看待構圖課;二是怎么教構圖課。
1.構圖課的概念
常銳倫將構圖解釋為“畫面呈現的繪畫語言構成的視覺效果”。筆者曾聽過一次生動別致的構圖課教學,授課教師在課上這樣總結:“構圖的終極目的是開空間。”還有一些學者,也以不同的視角闡釋了構圖這一概念。在文章中,筆者重點討論的是高校美術專業教學體系中的構圖課,以建立更合適、有效的教學模型為研究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構圖暫定義為畫面組織或畫面結構。構圖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訓練學生有意識地組織和處理畫面形式元素。筆者認為,學生處理不好點線面、黑白灰、色形分布等,主要是因為其沒有建立起對繪畫形式審美和視覺表現的系統認知。藝術作為人類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情感的途徑,其視覺表現有著獨特的組織邏輯、語言資源和感知方式。
2.構圖課在高校美術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作用
目前,在部分高校美術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在基礎的素描、色彩、速寫課中,雖然教師有意識地糾正和引導學生的觀察習慣,但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專門的構圖課程及其教學與訓練,系統地、有針對性地矯正美術高考訓練模式的偏差,彌補美術高考訓練模式的不足。這樣,學生就可盡快脫離機械摹寫的誤區,嘗試駕馭繪畫語言的形式要素,以更有效且更有針對性地利用大學時間,從而真正實現根本的學習目標——具備繪畫形式語言理解素養和實踐創作能力。
3.構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狀態分析美術高考的訓練模式導致部分學生對繪畫產生了狹隘的認知。進入大學后,部分學生往往只具備描摹對象(更多的是圖片)的技能和應試技巧,相對缺乏對形狀、空間、色彩等的基礎感知和概括分析能力。但是部分高校美術專業課程設置依舊沿襲以往的規劃,部分教育者忽視了矯正學生錯誤的專業認知這個關鍵節點。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仍在過去的課程架構中尋求解決途徑,美術專業教學中尚缺乏解決這一問題的專門課程。這導致部分大二、大三的學生仍在認知觀念轉變的分界線處徘徊,甚至到畢業創作課中才意識到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該投往何處。(2)構圖課講授的誤區和偏差在部分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構圖課被作為純理論課教授。部分教師將重點放在對視覺規律的分析和歸納總結上,其實這樣對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難以起到實質性的作用。首先,部分學生感到理論課較為枯燥,而視覺規律的分析與他們的現實學習相距過遠,其往往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其次,構圖其實是繪畫的一種技巧或能力,部分理論課教師雖知其理,卻往往不諳其用,在講課時側重于教授理論,忽視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引導和培養。因此,部分高校美術專業構圖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部分教師缺乏教學激情,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因此,必須由具備構圖經驗的實踐課程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大量構圖訓練解決這個問題。
二、高校美術專業構圖課課程設計研究
1.教學主旨
教師首先應該糾正以往的認識偏差。構圖課應該是實踐結合理論的基礎性課程,不應采用完全的理論教學,而應該以認知思維轉化和構圖技能訓練為核心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實際畫面結構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
(1)教學目標要想將純理論課轉化為以實踐為主的課程,就要重新搭建課程框架,而后充實內容。以往的課程框架基本是按照教材的章節目錄組織安排的。這些教材多根據視覺心理感知由淺入深的邏輯展開研究和分析。而構圖課教學偏重實踐,應以實踐課的遞進層級搭建大的教學框架,再在關鍵的認知節點置入相應的實例分析和理念傳達。基本的教學思路是“以理帶練、以練解理”,從而實現能力培養與意識轉化的雙教學目標。(2)內容結構第一,認知意識重啟。在實踐教學前,教師需要打破學生原有的繪畫認知,以使其對新課程的學習產生新的驅動力和主觀積極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最好是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內部出發,從他們比較熟悉和認可的古典寫實經典作品出發,對比較為淺顯的應試范本,著重發掘寫實造型能力背后更為精妙的構圖規律,使學生打破固化思維;而后通過對照美術史中其他各類不同風格的經典作品,分析和總結構圖的其他類目,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鋪墊。這一部分內容其實和以往的課程教學體系相仿,重點在于借助對藝術史中經典作品的重新詮釋,改變學生固有的認知,引導他們對分析并運用畫面形式語言產生興趣。第二,實踐教學模塊。其一,黑、白、灰構成。第一階段為概括、分析經典作品的黑、白、灰色形,體會大師作品的整體構成感和構成組織感。第二階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研究。在高、中、低三個調段上進行黑、白、灰的變換構成實驗,體會黑、白、灰在同一畫面框架中呈現出的不同視覺效果,從而加深理解。第三階段,選擇素材,照片、圖片或過去的作業均可,作黑、白、灰構成的草圖若干,深入體會黑、白、灰構成的視覺效能。其二,色彩構成。第一階段,通過色彩網格分析經典作品的色彩模式。選擇作品中主要的9種或12種色彩制作色彩網格,再在多色網格的基礎上提煉出作品中最重要的三至四種基色,用這些基色制作原作的基本色形構成草圖。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拓展。開展變調練習,即變換基本色形構成草圖的基調,如,將中明度中純度暖黃色調變為低明度低純度冷綠色調;同時,開展重構練習,即變換基本色形構成草圖色彩分布的構成邏輯,置換原有配色的色彩并適當調整色彩。第三階段,選擇圖片資料或以往作業,分析其色彩構成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變調和重構草圖練習。通過對黑、白、灰和色彩的概括分析與表現研究,學生應該對事物表層圖像之下的、概括感知式的圖像視覺思維方式有所認識。這樣就消解了學生對圖像邏輯的部分認知障礙,也為下一步的教學作了基本的鋪墊。其三,構圖方式。從空間、力感、結構三個方向開展專項表現練習。第一階段,空間表現。畫面中的空間表現不僅僅是單純地塑造立體感和體現深遠感。現代繪畫中的空間表現是綜合了真實與幻象、平面與立體、時空與場域的多元結構和解構的言說方式。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學生完全可以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空間,嘗試對畫面空間進行多種表達,如純平面、平面加空間、空間重疊、空間交錯、具象與抽象結合、重構重組等。第二階段,力感表現。畫面元素彼此生發,由一而至萬千,最后復歸于合邏輯、有層次的整體,正如格式塔心理學中的構建完形過程。人們通常認為的畫面視覺邏輯信息如節奏、結構、韻味、氣息等,其排列組合事實上可以被視為對力感不同的表現形式。通常,感受色形(大至分割畫面的背景或主體塊面,小至線條或點的痕跡)的大小、形狀、方向、位置的相對或絕對關系,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力感心理感受,如上升、下墜、呼應、懸浮、碰撞、糾纏、擠壓、吸引、排斥等。有意識或潛意識地處理這些力的相互關系,同樣是繪畫行為中較為重要的心理感知活動。在構圖方式的專項練習中,教師指定學生就同一素材開展不同力感模式的構成組合訓練,以幫助他們對畫面的力感建立初步的認知。第三階段,結構表現。學生理解的結構通常是立體形的重要構型特征,具體來說,就是體塊的概括、分割中關鍵的體面和重要轉折線。但這僅僅是立體造型中最初級的結構認知。人們通常強調的結構是整個畫面中的形式結構的總和,包括色形結構、語言結構、空間結構、構成元素結構、幾何結構框架等。這些結構分層次彼此咬合穿插,最終呈現出在視覺范疇內的綜合復雜構型。當然,在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中,學生需要理解的是畫面結構基礎的構型方式,大概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色彩方案。首先,在色相、明度、純度、色溫、對比程度方面大致定調,如低純度弱對比冷紅色調、高純度中明度弱對比藍綠色調等。其次,確定色彩組合模型,如類似色、三原色、互補色、三間色、二二補色、一三補色等配色方案。最后,布置色彩比例,確定畫面中所選色彩的層級比例。經過這樣三個步驟的訓練,學生可以具備基本的規劃組織色彩的能力。這可以作為對前一模塊在結構層面的補充和強化練習。二是結構層級。精彩的構圖如園林之移步換景,畫家從形色對比、情節引導、心理捕捉等方面著手,對畫幅的利用可謂“寸土寸金”,可以讓觀眾在其中游目騁懷,不時嘆服畫面之精妙。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經典作品,而后通過練習培養學生設計簡單結構層級的能力,使其至少可以擺脫照搬描摹的習慣,能夠有意識地進行基礎的畫面構思。三是結構骨架。建筑穩定堅實的美感源于建筑在空間構造中具備的幾何結構框架。繪畫的結構骨架雖不如建筑結構那樣明晰,但在創作中發揮著重要的視覺引領作用。人們通常說的黃金分割、三角形構圖、畫面分割,都可以被作為建立結構骨架的著力點。教師期望通過教學,使學生在習作和創作中能夠具備基礎的框架基本形意識。
3.教學理念
構圖課教學注重促使學生的繪畫認知從應試模式向審美模式轉化,這一目標主要通過外化為專項訓練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培養達成。在保障作業質量的基礎上,最關鍵的是啟迪和引導學生的思維。如果思維轉換成功,學生就可以在新的認知框架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避免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消耗在被動、消極的反復中。
4.教學中需要規避的問題
雖然視覺現象呈現出一定的邏輯性和規律性,但創作者絕不能因此拋開藝術的上層原則——精神性和創造性。凡是與藝術的精神性和創造性相悖的教學行為,教師在教學中都應盡量規避。(1)教條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繪畫多依賴感知判定而不是理性計算,更不應該借助固定的模板得到預期的“最正確”的結果,否則,作品效果往往會是平庸的。優秀的作品往往基于原有規則并有所超越。因此,教師切不可在教學中呆板地傳授某種具有局限性的繪畫條例,如三角形構圖、黃金分割線等,也要杜絕武斷地評價。(2)機械作業作業拓展學生感知的重要方式,但部分學生往往會盲目照搬模板而不是能動地借鑒學習。針對這個問題,教師一定要強調感知的個性差異,建立起推崇新異、鼓勵探索的作業評判機制,以避免形成千人一面的標準化作業模式。(3)內容混淆構圖課雖然涉及的內容比較繁雜,但還是有清晰的脈絡可循的。第一,教師在授課時要有明確的教學邏輯,要循序漸進地解決學生實際的學習困難,如果前置課題沒有梳理清楚,可能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下一個課題的教學效果。第二,如果按照課程計劃,構圖課一共要完成120幅小型作業練習,如果學生拖沓或沒有形成整理的習慣,課程的深入開展就容易遭遇阻礙。所以教師需要嚴格要求學生按照規范粘貼組合,整理不同課題的作業。這樣既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進行階段教學總結,又便于教師督促學生歸納、梳理自己的學習成果。
結語
教師在初步的思維疏導后,開展“基礎分析—延伸轉換—自主構成”三個梯次的分級訓練,這樣應能夠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構成意識。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空間、力感、配色、結構的專項圖像形式訓練,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構圖涉及的要素,以及具備基礎的構圖能力。如果教師在今后的課程中注意相關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呼應,學生初步轉換的視覺認知習慣和初步培養的構圖能力會被逐漸鞏固,構圖課預期的能力培養與意識轉化雙目標便得以實現。綜上所述,構圖課構建的初步思路和框架大體如此。為將學生的專業學習基礎打得更加堅實,在實踐教學中,筆者還會就此方向結合教學實際繼續深化和調整。新的構圖課應該會在高校美術專業四年的短期培養和學生的長遠專業發展兩個方面,發揮實際且有效的奠基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滕守堯,朱疆源,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常銳倫.繪畫構圖學.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胡明哲.色面造形——巖彩繪畫形式骨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日)佐藤泰生,(日)酒井信義,(日)室越健美.畫面構成技法.白鴿,朝騰,譯.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89.
[5](美)簡•羅伯特,(美)克雷格•麥克丹尼爾.繪畫手冊:材料技法形式內容.白冰,馮白帆,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烏日晗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