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全球化步入調整期,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也促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但整體而言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跨境業務的穩步增長即激發了市場對會計從業者的需求,亦對會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挑戰,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已刻不容緩。本文將對國內現階段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現狀進行深入探究,結合美國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成功經驗,比較分析兩國培養模式的異同,并在此基礎上基于經濟全球化視角提出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會計人才;國際化背景;人才培養;高校;建議
一、引言
全球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國之間企業業務往來也日趨增多,導致我國企業涉及的業務也趨于國際化。現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面臨的國家內部的壓力和挑戰也愈發巨大和艱難。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多重轉變,企業對于高級財務管理人員、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也愈加嚴苛。尤其當涉及到與外商融資、合并、收購等環節,國際化復合型的金融財會人才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4月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2009年的《財政部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都發出了加快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的信號。針對目前這一市場需求的巨大缺口,本文對現階段會計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并對比國內國外會計人才培養的模式異同,提出高校基于企業國際化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的相關建議。
二、現階段會計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在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理念落后,培養目標模糊。在如今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的業財融合新時代,傳統理念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與現狀脫節,然而許多高校依然遵照“重理論、輕實踐”、“重考試、輕技能”的教育理念來培養會計專業人才,難以讓學生個性得到解放,其實踐能力得不到真正提升。這無疑與新時代財務人員亟需轉型的“業財融合”方向和定位不符。此外,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會計國際化發展需求也要求高校培養出能夠熟練運用商務英語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的會計專業人才。因此,高校對于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育以業財融合為導向,通曉國際會計準則,具備高超的實踐能力和靈活的雙語溝通能力的創新型會計人才。在此清晰的培養定位之下,高校應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對外交流與合作、師資與科研等諸多方面著手,構建國際化教育的系統工程。第二,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框架與知識結構不適應國際化的需求。目前高校對于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的框架體系與知識結構還不夠完善,基本與普通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并無二致。主要體現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和會計專業教材結構不合理。很多高校并沒有設置國際化的會計專業課程,即使有幾門課,也因沒有經過深入研究和對比,與國外高校課程在內容與邏輯上銜接程度較低;國際化課程的專業教材也因為費用問題很難采用國外原版教材,而多是由授課教師自行編制授課講義,如此則非常考驗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綜合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因為要融入外語學習,如果教師把握不好度,就容易出現“重語言、輕知識”的傾向;即使把外語教學和知識傳授融合得不錯,也可能出現“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應用”的被動型授課方式,使教學過程過于依賴課本,導致學生缺乏學習激情。第三,高校普遍缺乏對學生進行會計職業素養的熏陶與培養。財會人員的工作具有不同于其他工作的特殊性,其長期與資金或企業賬本打交道,這要求其較于普通人須秉持更為高尚且嚴謹的職業操守。縱觀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模式,我們發現其中缺乏對會計人才進行職業道德培養的思政內容或相關課程。這一方面的忽視可能會導致會計專業學生在今后復雜的國際化的工作背景下,不了解也不重視相關職業道德要求而做出損害企業乃至國家利益的錯誤行為,傷及自身道德又損害了社會風氣。
三、美國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總結
基于我國在當下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中的諸多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美國留學和實踐經歷總結了美國大學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第一,擯棄傳統教學模式,重新定義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美國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課前自主學習和課中研討探究。教師一般采用問題導向型學習方法(PBL教學模式),在連環提問之后讓學生自行動腦思考,不斷地在自我糾錯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或者讓學生構建學習小組通過討論、案例研究、文獻點評與小論文等多種途徑來自發自主地學習,最終(期末)以團隊合作的形式演講匯報研究結果(presenta⁃tion)。與國內大學授課迥然不同的美國課堂靈活、自由而有序,在教學形式無形中透出有形,內容寬泛涉及面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變被動為主動。第二,融入課程實驗操作,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美國大學會計教育在以學生為本的宗旨上,充分注重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實驗仿真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開發。學校會建設專門的會計、金融實踐場所,引入例如彭博終端(BloombergTerminal)、Oracle財務軟件等實用終端軟件,結合項目案例與實際財經動向,模擬企業經營的整個流程給學生們分組進行操練。這樣的實驗過程為學生創造了角色體驗的仿真環境,讓其能夠將課堂知識直接活學活用,進行業務操作和協調決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第三,攜手團隊項目研究,延續至課外實踐與社交。對于美國高校的高年級學生來說,課外實踐是順利畢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分為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校內實踐包括學校組織的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志愿者項目或者是社團活動。例如筆者在美留學期間就曾加入一個商學院社團,旨在公益幫助那些遇到經營困境卻籌資無門的中小企業出謀劃策,設計籌資企劃書并設法推動其執行。校外實踐主要就是通過自己找尋或者學校搭載的平臺去校外公司參觀、培訓或者實習。這些接觸實際業務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工作經驗,而這些“真槍實彈”的工作經驗一般最為雇主所青睞。所以畢業時實踐經驗越豐富、成果越豐碩的學生相對更可能挑選到好工作。此外,社交(Social)在美國高校里也非常受重視。除了標準化的成績(GPA)之外,美國大學和社會還十分注重考察學生的“情商”。良好的性格、溝通力和團隊協作等社交能力是美國大學認為學生必須具備的品質。所以美國院校會聯合公司經常舉行一些社交活動(NetworkingEvent),作為進階職場的重要一步。對于國際學生來說,除了熟練掌握專業知識之外,英語水平(professionalEnglish)也非常重要。想要競爭過天然優勢明顯的美國同學順利拿下工作,小到如何禮貌地回復一封郵件,大到如何進行各種層次的面試都需要好好學習并掌握。例如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在筆者學校招聘時,通過學校舉辦的社交活動邀請所有合格的面試者與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一起在一個大圓桌進餐與交流。表面是享用一頓精美的午餐,但私底下雇主們會通過用餐與交流的整個過程來進一步觀察面試者的禮儀素養、談吐內涵以及綜合能力,從而決定是否讓他們進入下一輪面試。綜合以上,美國高校和社會對于學生社交綜合能力的重視可見一斑。
四、高校基于企業國際化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建議
在企業國際化背景日益顯著的趨勢下,我國高等院校應有的放矢地借鑒國外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運用現代科學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養出通曉國際會計準則,熟練運用英語、又“專”又“深”、實際操作能力強的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會計人才。基于以上目標,我們對國內高校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出幾點建議:第一,根據國際認證標準來設置相關會計課程,增加專業外語課程。為提升我國會計教育國際化水平,院校應與行業標準、國際標準相銜接來制定國際化課程標準;引進國際教材與課程,實現課程銜接,學分互認;根據辦學特色和專業需要,積極引入國際公認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提高人才培養的開放性和通用性;此外,院校除了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及重要理論的學習,更需要注重對學生溝通交際能力、領導力等“軟實力”的提升,多借鑒國外會計人才的培養方案,適當調整或提升會計實踐課程的比例。同時,高校應設置相應的專業外語教學課程,提升學生的外語溝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學生在掌握流利外語的同時,在思維方式和方法、分析、判斷能力等方面都與國際接軌,這樣才可以真正實現國際化。第二,建立和完善國際化師資隊伍,提升國際化教學水平。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國際化會計人才,師資國際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院校應注重國際化師資團隊建設,積極采用多種師資培養的計劃,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和良好的相關專業技能的教師團隊。比如優先招聘具有海外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或者通過國外合作項目院校依托設立海外教師工作站,定期選派教師赴海外合作院校進行短期培訓或課題研究,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科研模式以及教學方法提高師資團隊的國際化水平,培養出兼具現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識結構、國際視野及語言能力、實操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形成高職師資培訓新范式。第三,構建系統化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強化職業道德規范。會計人員因參與管理企業資金與賬簿,有時可以掌控企業經濟“命脈”。因此國內外會計工作對于會計人員都有非常高的職業道德要求,譬如職業道德判斷能力及對敏感事件的高度警覺性,因為這些素質可以讓人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遇到職業危機時懸崖勒馬或保護自己免受牽連。針對以上,高校應設置專業的職業道德課程或思政專題講座,并與會計專業課程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實踐和今后工作中時刻秉持職業道德與操守,以期成為“德智兼具”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第四,與國外院校合作辦學,提升辦學影響力。對于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更需要注重人才的“國際化”水平的提升。院校在適應學校發展定位和區域經濟特色的基礎上,可與國外院校就人才培養、合作辦學、師資交流等方面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則下定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在合作辦學項目中,以聯合培養、校際交換、訪學研修、短期交流等形式積極舉辦豐富的學生國際交流活動,鼓勵和支持學生赴海外交流學習,或邀請國外學生來我國進行短期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滿足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助推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五、結語
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經濟所處環境和發展模式也不斷改善,隨著“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面臨著國際化會計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基于企業國際化背景下,高校對于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緩。本文針對現階段會計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通過對比國外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提出了幾點針對目前區域經濟和學校發展需要的改革建議。基于以上研究發現,國際化教育是個系統工程,我國高校應結合“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的國情,積極實施有利舉措,通過實踐歸納和不斷創新走出一條適合高校自身的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之路,為我國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和遠大格局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
作者:廖子樂 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