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資銀行在地方投資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在華外資銀行規模不斷擴大成為趨勢,外資進入后對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更需引起重視。本文在分析外資綠地投資進入我國銀行體系現狀的基礎上,從管理、信貸、研發、業務、人才等渠道剖析外資綠地投資影響中資銀行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進而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作用機理,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外資銀行;綠地投資;銀行體系;穩定性;影響機制
一、引言
隨著金融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紛紛開展跨國經營,獲取更多市場份額,發展中國家也通過頒布銀行業開放措施,削弱銀行業引進外資的管束條件,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外資,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更多獲益。銀行體系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穩定發展關乎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自我國加入WTO后,商業銀行加速推進股份制改革,并取得顯著進展,中資銀行的盈利水平、資產質量、核心競爭力均顯著提升,不良貸款率下降,但在經營效率、內部治理結構、風險防范、業務創新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外資銀行的進入猶如一把雙刃劍,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將在分析外資綠地投資現狀的基礎上,剖析外資綠地投資對中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機制,并就我國銀行業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增強中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和風險防范能力,提升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外資銀行在華綠地投資現狀分析
外資綠地投資在我國發展已有四十余年,其發展規模、組織形式、進入地區不斷變遷,隨著外資在我國銀行業滲透程度加深,其機構數量不斷增加,經營范圍逐漸拓充,服務對象趨向多元,與中資銀行競爭與合作并存。外資銀行在華綠地投資呈現組織形式變化多樣、發展規模逐漸壯大、進入地區不斷擴張、經營情況總體穩定等特征,與中資銀行展開合作與競爭,促使我國銀行業格局不斷變遷。
(一)組織形式變化多樣。外資綠地投資采用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分行、代表處形式,其中前兩種為法人形式,后兩種為非法人形式。自1979年日本外資銀行在華建立代表處,迄今外資綠地投資占主導地位的組織形式經歷了從“非法人”到“法人”的變遷。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外經濟金融聯系程度不高,外資進入我國數量少且意愿不強,追隨客戶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通過建立代表處等非法人形式滿足客戶金融需求。2006年以前,外資以法人形式存在的機構數量僅14家。隨著開放程度推進及客戶金融需求的提高,外資綠地投資數量穩步上升,為適應形勢變化,銀監會頒布條例,鼓勵外資綠地投資更多采用法人組織形式。此后,外資綠地投資變遷為以法人為主導形式,法人機構數量及占比不斷攀升。
(二)發展規模逐漸壯大?!叭胧馈焙螅M入我國銀行業的外資綠地投資數量快速增加,特別是五年“入世”過渡階段完成后,外資銀行發展規模不斷壯大,除了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個別年份外,外資銀行在華設置的機構總量、資產負債規模總體均呈現增長趨勢。具體表現為外資銀行的機構網點及代表處數目顯著提升,外資銀行總資產、總負債數額及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相應總量的份額不斷增長,市場占有率也呈現翻倍上升。
(三)進入地區不斷擴張。外資綠地投資初期投資方向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城市及部分一線城市,如深圳、廣州、廈門、北京等,主要目的為了追隨客戶。2006年,監管機構撤銷了外資綠地投資的地區限制,其投資決策發生顯著變遷,經營地區開始擴張,從一線重點城市向二線城市轉移,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拓張,由中心城市向縣域地區逐漸蔓延,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機構網點數量增長迅速。
(四)經營情況總體穩定。外資綠地投資方式在華發展后,經營情況總體較穩定,體現在:其一,外資銀行資產質量水平較高,不良貸款率較低;其二,流動性位于合理區間;其三,盈利性保持較好,利潤水平不斷攀升;其四,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的規模不斷上升,增長率保持較高水平。
三、外資銀行綠地投資對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影響機制分析
外資綠地投資對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影響猶如一把雙刃劍,正面和負面效應并存。一方面外資綠地投資有助于促進銀行業形成競爭機制,鞭策中資銀行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其“溢出效應”和“示范效應”有利于中資銀行提升盈利能力和經營效率,改進和創新產品設計,促進中資銀行改進革新,增強我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另一方面隨著外資綠地投資進入限制逐步取消,業內競爭愈加激烈。由于外資銀行競爭能力較強,會搶奪原屬中資銀行的客戶、人才和市場占有率,呈現“擠出效應”,給我國銀行業構成沖擊和挑戰。除此之外,由于傳遞效應,外資銀行母國或海外機構會將金融風險傳導至東道國銀行體系內部,削弱我國銀行穩定性。下面具體從管理、信貸、研發、業務、人才渠道出發,剖析外資綠地投資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的作用機制。
(一)管理渠道。外資綠地投資加劇我國銀行業內部競爭,激烈的競爭氛圍影響到中資銀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進而影響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具體包括:其一,外資銀行進入促使中資銀行改進管理模式,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增強自身競爭力,提升盈利能力和風險防范控制能力,有利于銀行體系穩定性的上升。其二,跨國經營的外資銀行作為行業內的佼佼者,在管理經驗、經營模式、風險防控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等方面處于領先水平,會產生“溢出效應”和“示范效應”。中資銀行可借鑒和運用外資銀行的管理經驗,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務水平,進行管理制度革新和產品設計創新,提升中資銀行效率,增強銀行體系穩定性。
(二)信貸渠道。外資銀行運用強大競爭力,通過爭搶中資銀行的市場占有率,影響信貸資源的配置調整,影響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具體包括:其一,積極效應。外資銀行在信貸風險定價方面比中資銀行經驗更豐富、技術更成熟,可幫助調整信貸資源分配結構,優化市場分配格局,提升銀行整體效率和穩定性。其二,消極效應。外資銀行大多實力雄厚,可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一方面為獲取更多利潤,外資銀行進入東道國市場后著力爭取優質客戶和市場占有份額。對于中資銀行來說,優質客戶流失使存貸款數量和收入下降,盈利能力被削弱,利潤被轉移,余下的劣質客戶會提高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風險,給銀行體系帶來沖擊。另一方面外資綠地投資降低中資銀行的特許權價值,提高融資成本,減少資金收益率,存貸款間息差縮小,縮小了中資銀行利潤空間,提高其風險水平,降低東道國銀行體系穩定性。
(三)研發渠道。外資銀行研發創新能力強,競爭優勢明顯,中資銀行較之相對欠缺。外資銀行的優質金融服務能力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研發能力產生正面效應,從而影響銀行體系穩定性。具體包括:其一,外資綠地投資在研發層面呈現“示范效應”。中資銀行通過收集外資銀行先進產品的研發信息,學習、吸收、模仿和再創新,設計出個性化、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服務,開發出更先進的技術,并以較低價格向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的服務,有利于提升中資銀行的服務效率和客戶滿意度,吸引優質客戶,盈利能力也會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動性管理和防范風險能力,提升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其二,通過技術轉讓和培訓,中資銀行耗費更短時間掌握先進產品的研發技術,將外資銀行的先進技術移植為我所用,為客戶提供更滿意的服務,增強銀行體系效率和穩定性。其三,外資銀行激發更激烈的行業競爭,既是挑戰也是鞭策,促使中資銀行積極創新思變,降低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鞏固銀行體系穩定性。
(四)業務渠道。外資綠地投資對我國銀行體系帶來沖擊,尤其在中間及傳統業務方面,中資銀行業務領域空間受到擠壓而縮小,影響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從而影響東道國銀行體系穩定性。其一,進行綠地投資的外資銀行,對中間業務經營很重視,且母國監管機構約束管理較寬松靈活,在中間業務發展方面有顯著競爭優勢,也是其經營業務和搶奪市場份額的重點所在,而中資銀行由于息差保護、分業經營等原因長期以來對中間業務重視不夠,且監管約束較嚴格,經營范圍受限。由于實力強弱有別,中資銀行在中間業務領域的搶奪中處于被壓制的劣勢地位,大部分市場份額和利潤被外資銀行攫取,盈利水平削弱,降低了銀行整體效率,不利于銀行體系穩定。其二,隨著進入限制的逐漸減少,進行綠地投資的外資銀行,憑借其豐富的經驗、規范的流程、客戶網絡的健全和對業務質量的高標準,對中資銀行傳統業務領域形成沖擊,威脅到中資銀行在業內的原有地位,爭奪其客戶和市場份額,削減了中資銀行的利潤。為維持原有地位,中資銀行可能會增加貸款特別是對較高風險客戶的發放量,使得銀行承受更大的信貸風險,不利于銀行體系穩定性。
(五)人才渠道。以綠地投資方式進入我國銀行業的外資銀行,憑借其自身優勢,影響優秀人才在不同銀行之前的遷徙流動和分布格局,進而影響到中資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其具體影響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積極效應。外資進入后,會實施人力資源本地化策略,在當地招募熟悉市場和客戶且具有一定人際關系的人才,并對其進行教育培訓,提升其業務技能,有利于開發當地人力資源,為東道國銀行業的未來積攢新生力量。同時,外資銀行所在的母國還會選調優秀人才,將其外派到海外經營機構。這些優質人才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在日常工作中產生“外溢效應”,提升本地員工的研發技術、業務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優化人力資源質量,提升銀行盈利能力、經營質量和運營效率,增強銀行體系穩定性。其二,消極效應。銀行業的競爭優勢與從業人員素質密切相關。外資銀行為盡快適應投資當地環境并提高市場占有率,除招募普通員工外,更看重專業技能優秀或管理經驗豐富、熟悉當地市場的資深人才,并承諾給其提供更優渥的薪資和工作環境,更寬廣的發展平臺和上升空間,再加上其國際聲譽,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極大。被吸引來的人才除了優秀的高校畢業生,還包括中資銀行的原有精英,與這些人才一同流動到外資銀行的,還包括其手中掌握的大量優質客戶。中資銀行骨干人才的流失,會有損其改革、創新和發展,削弱競爭優勢,使其與外資銀行的差距被擴大。中資銀行為了和外資銀行搶奪有限的人才和客戶,不得不調高薪資待遇,增加管理服務經費,再加上國有商業銀行本身存在的服務效率不高、管理模式僵化等問題,其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被削弱,對精英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下降。因此,外資銀行的進入給中資銀行形成了威脅和挑戰,降低了銀行體系的穩定性。
四、對策建議
基于外資綠地投資對銀行體系穩定性影響機制的分析研究,為更好利用外資和保障銀行體系穩定性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其一,在調控監管層面,在監控風險前提下,逐步放松外資進入的約束限制,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促使我國銀行業有序、適度開放,為外資綠地投資營造更便捷的環境,為銀行業良性競爭創造氛圍,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引導外資綠地投資的地區、國別分布結構合理,同時要保障我國銀行體系的中資份額和控制權,做好風險監控,建立風險防范、預警和應對處理機制。其二,在中資銀行層面,要不斷提升中資銀行業務創新水平,對在華外資銀行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學習、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不斷優化中資銀行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育人用人機制,重視高級人才的吸收、培養、任用和激勵,設置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并與外資銀行在競爭的同時加強業務技術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通過以上措施,抑制外資綠地投資對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消極影響,充分發揮其對增強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積極作用,有利于提升中資銀行的競爭力和風險防范能力,提升金融穩定性。
參考文獻:
[1]林可全,王韻亭.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體系穩定的影響———基于演化和發展的階段性研究[J].新金融,2008(02).
[2]黃憲,熊福平.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經營動機和經營策略分析[J].金融研究,2005(02).
[3]潘敏,陳新年.金融開放中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與防范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02(10).
作者:王蕙 張武強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