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兒心教實踐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關愛——做到真正的平等,安靜不代表省心
Linda——入園一年仍要哭鬧的一個女孩子。她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安靜,內向,不善于與同伴交流。小班一學年快結束了,她現在的樣子正如一開始給我的印象:早上入園仍有分離焦慮,日常活動中安靜,很少和別的小朋友說話。不愿意在同伴前表現自己。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強,無論是用餐還是入廁、午睡脫衣服都不用老師過多的操心,省心、省事,但是不容易接近。有一天她入園時情緒很好,笑瞇瞇的。我們正好在晨間戶外鍛煉,我請每一個小朋友找一個同伴一起游戲,其他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同伴,可她由于不主動并沒有找到同伴,所以她又像往常一樣一個人靜靜的站在一邊看別人玩,看見同伴玩得開心的時候她也會露出笑容,看得出她也有些想參與。我于是輕輕地走到她身邊,說:“老師還沒有同伴一起玩這個游戲,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嗎?”她望著我,從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一點的膽怯,但是看著我善意的笑容后她用蚊子般的聲音答應了我。我故意說忘記了游戲的玩法,她很高興地接受了我并教我怎樣玩。在游戲的過程中我們有了更多的交談,一問一答,她居然滔滔不絕的說了很多。采用不同的方式拉近與每個孩子之間的距離,讓每個孩子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愛,孩子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利,更有享受關愛的權利,不能因為孩子的“省心”助長了老師的“私心”。
2平等——“蹲下來,走進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教師要真正成為孩子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首先必須‘蹲下來,走進孩子的世界’。”過去,只有與孩子進行個別交談時我才“蹲下來”,當孩子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我才“蹲下來”。然而,偶然的一件事使我認識到“蹲下來”這三個字還有更寬廣而深刻的含義。有天早晨我準備好晨間區域活動后,班上還沒有孩子來。于是我就站在走廊上看樓下大班的孩子們玩游戲。當我被他們的行為逗得發笑時,寧寧來了,他奇怪地問我:“老師,你在笑什么呀?”于是,我讓他站在小椅子上和我一起看。“蘇老師,我還是看不見。”“不會啊,你站在椅子上怎么會還看不見呢?”于是,我蹲下來,當視線和寧寧一樣高時往下看,視線剛好被欄桿的橫面擋住了,確實看不見。我經常和孩子們說要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后再下結論,沒想到作為老師的我卻想當然地給寧寧下了一個結論。雖是一件小事,卻讓我開始反思:在平時很多的活動中,我經常想當然地以為孩子們可以“看得見”“夠得著”,現在想來其實并不是如此,這也應該是很多活動效果不盡人意的原因所在吧。因此,在現在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我時刻不忘“蹲下來”,把自己放在與孩子一個知識水平,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他們喜歡什么,會遇到什么問題,什么時候需要我的介入與幫助。真正做到每個活動是為孩子而設計,而不僅停留在活動表面。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蹲下來傾聽,這片天空將會綻放出繽紛奪目的光彩。
3尊重——認真傾聽,走進孩子的心靈
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走進孩子的心靈。我們每一天都和孩子們在一起,孩子的思維很活躍,喜歡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講話,如果我們能傾聽他們的訴說,那將會是個很有趣的過程,并從中能獲得很多讓你訝異、讓你深思的東西。一次點心時間我在照看孩子們排隊洗手,還剩下3個孩子的時候我就走出盥洗室去幫助生活老師分點心了,可是等了很久那3個孩子都沒有出來。我有些生氣,進去一看,果不出我所料,那3個孩子在玩水,正待我要“質問”他們時,其中一個孩子“先發制人”:“老師,為什么肥皂越來越小了,它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還會變出那么多的泡泡”在洗手這個環節,顯然孩子玩水拖拉時間這個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也是不允許出現的。但我們時常說要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問題,就其提出的問題來講,他是認真主動地在探索,專心致志的觀察行為無疑是積極的。所以,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先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不要因為自己的沖動扼殺了孩子的一個美好的想法。在活動中注意孩子的特殊舉動也是老師走進孩子心靈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孩子出現不同于平常或超出平常的舉動時,在給孩子下批評前,“要學會等待”,其實老師也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講述,也需要細心地觀察他們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地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他們,從而實現一個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每次看似相同的案例其實各有不同的“內幕”,反思后發現孩子那塊“最短木板”的發展就蘊含在關注每個孩子,平等對待每個孩子,尊重孩子的每個想法。孩子都是需要關注的,不能因為他“省心、省事,不用多操心”而忽視了他的存在,也不能因為孩子“些許的不安分,表現一般”而助長了老師不該有的“私心”,應該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最短木板”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