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兒教育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3歲至6歲是兒童語言能力發展最關鍵的時期,而此時正處于學前教育階段,幼兒教師肩負著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責任。一個人語言能力提高的過程是伴隨一定規律的,教師應該尊重這一規律,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系統化的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
學齡前兒童普遍存在詞匯量少,說話時詞不達意,描述不到位,語言簡短等表達的問題,語言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他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和鍛煉,也需要教育者專業的引導。語言教育是學前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師必須在這方面深入研究。
一、利用兒歌積累語言
任何一個人語言能力的提高都是在一定積累的基礎上實現的,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須先從基礎入手。教師平時與孩子們的交流,學習的兒歌、順口溜、繞口令等任何形式的語言材料對孩子們來說都是積累,有了足夠多的積累,才能實現語言的輸出。兒歌和繞口令朗朗上口,孩子們都喜歡,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從語言內容的豐富性入手去挑選,盡可能多地讓孩子們接觸到豐富的語言和詞匯,彌補他們在知識積累上的不足。比如:兒歌《下雨了》,歌詞是這樣的:“嘀嗒!嘀嗒!下雨了,下雨了。嘀啦!嘀啦!小種子,張開。一滴雨,兩滴雨,甜甜的雨,美麗的雨。喝得小種子長胖了。”其中的“嘀嗒”描述的是下雨的聲音,相信小朋友們還不知道可以這樣描述一種聲音。在學唱這首兒歌的同時,教師再進行內容的延伸,列舉出“小河流水嘩啦啦”“小雞小雞叫喳喳”“天空打雷轟隆隆”等,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去描述一種聲音,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積累。在這里教師需要注意一點,我們不要讓幼兒去背誦某些詞匯和語言,這對他們來說難度很大,很容易抵觸,要考慮到幼兒的思維特征,盡量將語言形象化。除了學唱兒歌,還可以加入動作,邊說邊做,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當他們的語言知識積累到了一定量,我們自然會看到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突飛猛進的提高。
二、開放提問引導表達
學習語言,練習很重要,如果只是紙上談兵,永遠無法提高,在注重積累的同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孩子們多說,勤說,將積累的詞匯運用起來。在課堂上下,凡是有幼兒的地方,一定是亂哄哄的,盡管孩子們喜歡說話,會情不自禁地說話,但是他們的表達大多是雜亂無章的,甚至很多都是我們難以“聽懂”的,這顯然不可取,教師要引導幼兒有邏輯地表達,提升他們語言表達的完整性、邏輯性,我建議教師多發起提問。一次,在一個創意制作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提供了很多材料,允許他們開啟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創造。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個個專心致志,我在一旁觀察并不時地提出問題:“你想怎么使用這根羽毛呢?”“下一步要做什么?”“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想法?”孩子們的回答也五花八門:“我想把羽毛和盒子粘在一起。”“粘在盒子的哪里?”“上面。”“把什么粘在什么的上面?”“把羽毛粘在盒子上面。”……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通過一句句的深入提問和引導,孩子們漸漸能夠完整地表達。我相信,只要教師養成隨時隨地提問的習慣,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嚴謹性很快就能夠得到提高。
三、糾正不良表達習慣
幼兒處于漢語言環境中,隨時隨地都在學習語言,我們的語言教育也應該時時刻刻進行,不放過任何一個時機,使語言教育常態化。但是受到身邊人以及語言表達環境的影響,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很多影響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比如:家長習慣和孩子說方言,幼兒在說普通話時口音很重。再比如:如今網絡視頻中的內容對孩子從小就產生了深重的影響,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幼兒脫口而出的網絡熱詞甚至臟話,但一些家長卻以此為“時髦”,引以為傲。為此,幼兒教師必須嚴格糾正,也要與家長溝通,共同為幼兒的語言能力提高營造積極的家校環境。在園內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還要培養孩子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在不小心撞到他人時,要說“對不起”。午飯時間,小朋友們相互幫助,自己打飯,互相道謝。早晨入園和下午離園時要與老師和小朋友打招呼,道別。這不僅僅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培養了他們好的表達習慣和優秀品德。
四、結語
毋庸置疑,培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必須滲透于小、中、大班的整個教育體系中,有規劃性地實施。教師要結合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特征,以切實可行的方法,一步步提升孩子們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完整性、豐富性。
參考文獻:
[1]王靜薇.淺談在多樣、互動的提問策略中促進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J].科教文匯,2015(11):85—86.
[2]王曉霞.淺議如何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13):133.
[3]劉進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芻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6(1):80.
作者:劉潔婷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