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主問題”閱讀教學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運用實踐研究法,進行閱讀教學設置主問題進行探討。從“主問題教學形式”的提出及理念入手,探討“主問題牽動帶入文本學習的形式與優勢”,“設計主問題的要求”和“設計主問題的方法”,以及在“主問題”的基礎上重視“生成性問題”,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
關鍵詞:主問題;閱讀教學
閱讀能力是從書面語言獲得的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語文特殊能力。通過閱讀,既可鞏固、強化已獲得的語言信息,又可受到思想和精神的陶冶,它對世界觀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人類的情操以及鑒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但實際上,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卻面臨著非常尷尬的境地,學生毫無興趣,老師滿堂灌,學生滿堂抄……那么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如何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性,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走進教材去感知內容、體驗情感、探究寫法、品味語言。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呢?
1“主問題教學形式”的提出
語文課堂中問題教學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有效性的評價。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善于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能通過一環緊扣一環的教學提示作進一步的思考、理解、討論和探究。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教師課堂所提問題應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既不能太淺也不能太深,要把握好提問的深淺度。因而這些問題應該做到難易適中的,甚至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具有提綱挈領的主問題。抓住主問題,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2主問題帶入文本學習的形式與優勢
主問題教學,改變了過去那種“課堂多碎問題”,甚至呈現“一問一答”的模式,引領學生走進教材去感知內容、體驗情感、探究寫法、品味語言,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經過積極的思索探究后便可以生成深層次的思考了。筆者在《楊修之死》備課中,第一次結合“教參”及課后作業,理出本課的幾個重點問題:本文講述了楊修生平的幾件事情(概括歸納);楊修的死因;曹操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按此設計教學顯然將本課內容割裂,雖然能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并不能被激活,學生自然無法深生成深層次的思考。因此筆者就做了調整,以“楊修該不該死”的主問題引入,概括了楊修生平的幾件事情,帶出了楊修的死因以及曹操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問題一出,學生就積極參與,思考達到了一個興奮點?!皸钚拊摬辉撍馈笔窃趯W生的認知最近發展區的問題,能引發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
3設計主問題的要求
主問題不必太復雜,但一定要囊括課文的重點、難點;主問題一經提出,要能馬上吸引學生到文本的閱讀上去;主問題也不能過難,應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如《丑小鴨》這一課中設計的主問題“丑小鴨丑嗎”,這樣的問題對于不同層次的孩子均可回答。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丑”和“美”的思辯,達到對“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的價值觀滲透。設計主問題不能太多,也不能太難,這要求教師對于文本有獨到的解讀,還要了解學情。
4設計主問題的方法
(1)可以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靈魂的再現。如九年級下《那樹》一文描述了一棵大樹長年累月地為人類造福,最終被人類砍伐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之情,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沉思索與深重感慨。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筆者設計了“那是一棵什么樣的樹”這樣一個問題,并分兩個層次進探討,第一層次:用“那是一棵(品格)的樹”這個句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回答了“奉獻、堅強”等,第二層次:用“那是一棵(內心)的樹”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體會,學生回答了“痛苦、無奈”等,引導學生走進那樹的心靈,進而去思考人類的愚妄無知。(2)可以從文章中頻繁出現的內容入手。如八年級下《背影》,《背影》寫于1925年,作者曾說:“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文中反復出現“背影”,“背影”也是作者最為感動的畫面。因此筆者做了這樣的設計:第一環節:那是的背影,從文中哪里讀出。學生回答出“溫暖”等詞,并通過細節品讀“背影”;第二環節:那是的背影,思考作者感動的原因。學生在這個環節思路打開,說到那是“年老的背影”,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這一背影讓我了解到父親的愛子之心,對他的種種做法“我”由衷地感激,還有那是“堅強的背影”,父親禍不單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慘淡、生計難維等等,父親卻還勸慰我——天無絕人之路;也有學生說那是“孤獨老去的背影”,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后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作者對父親的感激、理解,為自己幼稚的舉動的深深懺悔、自責,都伴隨著“淚水”傾瀉而出。背影,凝聚著深深的父愛,淚水噙滿了兒子對父親的疼惜,背影與淚水所代表的就是父子間相愛相憐的至愛親情。(3)可以從文章中的疑惑處入手?!锻恋氐氖难浴肥瞧吣昙壪聝缘恼n文,文章抒發了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對淪喪于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在倍受蹂躪的家園的深深眷戀,發出了熱血男兒誓死為家鄉的解放戰斗到底的錚錚誓言,因而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高尚品質。筆者發現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辈樽值涔P者發現:“熾:①燃燒②昌盛;勢盛③通“饎”,烹煮;痛:①疼痛②悲痛,傷心③恨,怨恨④狠狠地,盡情地⑤愛惜,那么“熾痛”的意思就是“熱烈而深切”,放在句子“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中顯然出現了重復的語病,這里就出現了疑惑之處“作者出現語病了嗎”,進而引導學生理解到作者內心深處對于家鄉的極其熱愛之情。進而設置主問題:“我發現,“熾痛的熱愛”就在(詞語、短語、句子、標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作者的愛國之情。(4)整合話題。教師通過整合已學和現學的教材,設計一個“話題”,學生圍繞該“話題”的(進行)討論、對話。初中階段,我們學習了魯迅的9篇文章,分別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戲社》《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雪》《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和《孔乙己》。然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魯迅先生,補充了《〈吶喊〉自序》和蕭紅等人對于魯迅先生的回憶錄。然后在課堂上組織了一次題為“我知道的魯迅先生”的交流會。
5重視學生的生成性問題
“主問題”確立之后,教學活動向著我們預設的方向發展,但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主體,他們使課堂教學活動呈現出復雜和多變的特點。課堂上發生的一切不是我們在備課時完全能夠預見到的。盡管面對同一批學生,但他們在每一堂課上所處的具體情況都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課堂生成了。要處理好教學目標預設性和課堂生成的關系,把握好教學的節奏,做到動靜結合,快慢交替,疏密相間,舒卷有致。當課堂上出現沒有預設到的情形時,我們要適時地調整我們的教學行為。這也是衡量一個教師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錢夢龍老師講《故鄉》時,一名同學對跳魚有“青蛙似的兩個腳”產生了好奇,一直追問“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呢”,錢老師就問大家見過這種魚沒有,而后又問“(閏土見過這種魚)這說明什么問題?書上怎么說?”學生回答道:“這說明閏土見多識廣。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卞X夢龍老師引導學生所進行的簡短的討論既沒有扼殺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又將學生的注意力成功轉移到了文本之中。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老師的天職。古往今來每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都非常注重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往的閱讀教學過分強調預設性,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了一元化理解的局面,完全以教師的預設左右課堂的教學,聽不到學生的聲音。但現在我們的教學方式又發展到另外一個極端,過度強調學生的生成性問題。筆者認為預設性問題和生成性問題應該并行不悖,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6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李鎮西老師說:“問題應該由學生提出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審時度勢,靈活處理,這樣預設的因素大大減弱了?!惫P者在教授九年級下《我用殘損的手掌》,引導學生關注題目,請學生思考“看到這首詩的題目,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手掌為什么是殘損的”“用殘損的手掌干什么”等問題,進而引導學生自行借助參考書,學生了解到作者當時(1942年)被關在香港的土牢中,是作為愛國志士被捕入獄的。在獄中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這首詩就是在那個時候寫下的。所以,他是想借手掌的殘損來暗示他身體遭受的酷刑以及心理飽受折磨??!學生思考“我用殘損的手掌”做了“摸索”、“觸”、“蘸”、“掠”、“輕撫”、“貼”等動作,進而去體會作者的愛情情感??傊?,一節優秀的閱讀課,應該運用“主問題”引動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課堂的生成,注重課堂的實效。可以說,一堂好的語文課也是一堂精彩的問題教學課。
參考文獻
[1]徐金海,金正揚.中學語文教學探索——特級教師于漪的教學經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溫欣榮.陌生化閱讀:對話教學的一種可能性嘗試[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6(4):2-5.
[3]柳欣睿.主問題激起深度語文之花.語文教學通訊,2009:7-9B.
[4]王德慶.課堂教學設計不要忘“本”.語文教學通訊,2007:10B.
[5]曾祥芹.閱讀學新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作者:袁合鵬 單位:廣州市番禺區香江育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