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言文閱讀教學問題原因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但是中學的文言文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們有必要理清當前文言文教學問題出現的根源,創新教學思路,優化教學方法。從學生、教師、文言文教學的歷史地位等方面分析問題原因,并試著提出革新文言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教學設計內容與方法
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題
(一)部分文言文的難度問題
首先,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文言作為古代的書面語言,是以先秦漢語為基礎形成的,雖然口頭語言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但是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文在兩漢之后就已基本成型,很少變化。文言與現代漢語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詞匯和語法方面,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這就給學生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不小的困難,導致部分學生“畏文言如虎”,還未開始學習文言文就有“畏”在先。其次,高中語文教材選取的文言文篇目中,有部分篇章篇幅較長,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等,文中生僻字較多,內容繁復,高中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再次,文言文處處附著著傳統文化以及古人的思維方式,體現著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學習一篇文言文,如不立足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就難以理解并領悟整篇文章,這也給學生學習文言文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二)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不高
文言文創作的時間和社會背景與學生成長的環境差異極大,學生在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上自然存在困難。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新信息,而是用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來建構對新信息意義的理解。由于年代久遠,學生理解與領悟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不高,再者,因為高中生的年齡和閱歷尚淺,能否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也還有待商榷。例如蘇武持漢節牧羊,回歸漢朝時“須發盡白”,蘇武用幾乎一生的時間去守護自己的信念,這對十六七歲的中學生來說可能過于沉重。
二、教師教授文言文的內容與方法問題
(一)文言文知識的教授不成體系
我國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科,籠統地說應該是一門綜合性的社會學科,強調“整體感知”,強調仿古尚古,直至近代語文單獨設科,到后來文章學、文藝學、語言學和修辭學紛紛出現,我們的語文學科才真正有了知識系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現的對應試教育的批判,發展到后來語文教學不重視知識,空談訓練,以至于倪文錦教授提出:語文教學的去知識化和去技能化傾向,是六十年語文教育最大的損失。基礎教育改革革掉了許多有用的東西,在課程編制與教材編寫都不重視語文知識的大環境下,語文課程和語文教材并沒有提供語文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所需要的語文知識,這就導致了我們的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學生除了文言文本身的內容以外,獲得的只有教師依據所教課文傳授的不成體系的零散知識———這些知識是否適合教授給學生并沒有經過學理的檢驗。王榮生教授認為,文言文是一體四面的,即學習文言文的前提是學習文言,語言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思維的工具;其次,文言文是文章和文學的統一,中國古代文章學與現代文章學有所不同,它成型于魏晉時期,講的是“文章之法”。中國古代的文章,既是實用文章,也是優秀的散文作品,教科書中選入的這些選文,是“文章”和“文學”的統一;最后,文言文還處處滲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因子,包括東方文明的思維方式和仁人志士的精神世界。朱自清認為: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候,我們的一線教師要嚴格地審視自己的教學內容,明確所教授的內容是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
(二)文言文教學的教法問題
文言文教學的低效一直被人所詬病,由于文言文的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以許多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候往往是一手包辦,力求把課文講透、講細,大包大攬,將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要做的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加之文言文篇目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導致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文言文的效率很低。文言文的詞匯和語法較之現代漢語有很大程度的變化,而且成文時間較早,理解和領悟文章的含義和所蘊含的精神需要建立在了解當時的歷史條件、社會風氣、認識水平之上,尤其是先秦時期的作品,諸如《寡人之于國也》《燭之武退秦師》等作品,從字、詞到整篇文章,都有講授的價值。盡管如此,我們的教師也不能事無巨細地把整篇文章“嚼碎了喂給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得再精彩也難以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三)“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的不明朗
無論是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還是一線語文教學,都長期存在著“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的爭論。表面上來看,似乎“用教材教”給學生相關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要比單純地“教教材”高明。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然而事實卻并非完全如此,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原生價值”,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認真分析所要教授的選文的類型———究竟是學生應當掌握的“定篇”,還是用來訓練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例文”。面對不同類型的選文,應采用不同的方式,無論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都是面對不同類型選文的不同方法論,不存在高低之別與上下之分。
(四)文化意識中創新思維的薄弱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有著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其中之一就是評點法的廣泛應用。評點法有利于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但是在評點法一統天下的情況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灌輸的前人的觀點,這種方法使學生成了教學內容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學習的主體。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而儒家思想的內核之一就是師古法古,以古人為仿效的楷模,以古人為學習的目標,以古人言論為準繩。什么事都要合乎先圣之道,這不僅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自由發展的天性,更重要的是導致學生迷信古人,迷信權威,缺少批判精神,缺乏創新意識。西方的母語教育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但是我國的母語教育不利于語文教學的創新,尤其是不利于以古代作品為對象,體現著古人思維方式的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創新。
三、文言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步履維艱
自“白話文運動”以來,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已近一個世紀。近一個世紀以來,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歷盡波折。文言文教學因其特殊性,受到的歷史和時代的沖擊尤為巨大,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命運跌宕起伏,命途坎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誦讀與品味中國古代經典篇目,涵泳與感悟古人精美的語言,依然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關于文言文教學設計的建議
(一)文言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
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多屬歷朝歷代的名家名篇,都是古人智慧與才華的結晶,其不僅是優美語言的集合體,而且是一個個具有靈魂的意義體,凝結著古人的語言藝術與思想觀念。例如屈原的《離騷》,屈原以“香草”“美人”自比,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憂,對君王的怨,以及對小人的恨。作品中時時刻刻體現著屈原對國家的熱愛,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盡管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因為君王的不理解、小人的構陷也曾經動搖過,但是他經歷了一番痛苦的思慮與抉擇后還是決定“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我們在教學《離騷》時就要引導學生去理解屈原的高潔人格,以及屈原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盡管我們不太可能在一堂語文課上讓學生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但是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逐步地引導學生去理解先人的精神,領會前人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的人格和氣質得以逐步養成。
(二)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文簡稱《課標》)中明確指出: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目標”中也明確提出了傳承中華文化這一目標。在課程結構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在“學習任務群”中也有兩個專題,分別是漢字漢語專題研討和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可以說,無論是從課程標準的宏觀要求出發,還是著眼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關于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可行性策略,很多學者曾有詳細論述,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依據所教授的內容選擇相應的策略。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借鑒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經驗,如重視誦讀,重視感知涵泳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審美屬于體驗性教學目標,審美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進行文言文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們不妨借鑒古人的教學經驗來指導今天的語文教學。
(四)注重語言教學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華,是一個民族欣賞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方式,體現著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語言的教學不應當僅僅局限在白話文的教學中,中華民族的語言傳承了幾千年,滲透到了中國人思維、文化的方方面面。學習文言文,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現代文的理解,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基礎,另外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都是以語言為基礎,并在學生語言能力提高和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總而言之,文言作為古人使用的書面語言,盡管在日常交際中已經被更加簡潔易懂的白話文所取代,但是我們不應當將文言文與白話文對立起來,文言文仍然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教學價值。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不能僅僅把目光局限在教學參考書中備課,而應該從深厚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這樣才能夠在語文課程與考試大變革的時代“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元華.百年文言文教學的反思與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6).
[4]郭曉茜.淺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J].學周刊,2011(8).
作者:宮明哲 馬麗平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