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遠程教育培養現代職業農民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現代職業農民的培養是湖南實施教育強省戰略的要求,也是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性舉措。湖南省“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是具有成人高等教育性質的高等教育項目,項目依托廣播電視大學系統,采用遠程教育模式大規模培養農民大學生。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確立了“精準培養”的教學理念,構建了“以學員為中心”的網絡教學模式,扎實推進“六網融通”的職業農民遠程培養模式,構建了以個人學習空間為載體的線下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實現了農民大學生的就地培養,打造了能夠引領農村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實踐證明,用遠程教育方式培養現代職業農民,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機制,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堅持按需施教,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必須將農民素質提升與農業發展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
關鍵詞:遠程教育;現代職業農民;思考;實踐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湖南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省,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為28902億元,農業為3332億元,占全省GDB總值的11.5%;全省戶籍人口7242萬人,農村人口為5204萬人,占比71.8%;耕地面積415.3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6%[1]。湖南農村人口多,但農業發展水平低。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影響生產力的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躍最具決定性的。因此,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在農業,關鍵在于高素質的職業農民。大規模加強對廣大農民的培養,大幅度提升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是湖南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性措施。
一、農民文化水平整體相對偏低,是制約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重要瓶頸
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差別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使廣大農民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機會少。湖南地域廣,人口多,農村人口比重高,城鄉差別大,教育資源嚴重匱乏,而有限的教育資源又大多集中在城鎮,對于廣大農村來講,高等教育資源更是一種稀缺資源。農村與城市人口文化素質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居民人口素質不高,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水平落后,與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以致于現代科技在農村出現了“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現象。農業現代化水平低,反過來又導致勞動生產率水平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水平低;另一方面,城市的強大吸附功能使得人才快速往中心城市移動,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本來就少,學成之后回到農村的更少,高素質職業農民的匱缺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阻礙了農民自身的發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大規模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包括文化素質和農業技術應用水平),才是落實各項“三農”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推進和脫貧攻堅決戰階段的來臨,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農村面臨巨大的人才需求壓力。指出:“要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沒有基層組織建設的強化,沒有扎根農村的人才隊伍,沒有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新農村建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大規模培養高素質的現代職業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的根本性、關鍵性舉措。培養現代職業農民大學生旨在通過對農民開展科學、文化、生產、管理、經營等知識的傳授和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素質,造就一批具有創業創新能力和示范帶頭作用的“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大學生,從根本上消除農村貧困、縮小城鄉差距。
二、在湖南大規模培養現代職業農民必須面對的幾個實際問題
湖南十分重視對農民的教育與培訓,針對農民組織開展了大量文化知識型、生產技術型和勞動技能型培訓,但從組織形式來看,以短期培訓為主,培訓的參與面窄,受惠人數少。且各類培訓分屬不同的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突出,教學資源缺乏整合,培訓內容缺乏系統性,高學歷正規培訓比較缺乏。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職業農民的培訓難以組織
由于農民經濟收入普遍不高,有的甚至還很貧困,絕大多數中青年農民都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承擔著賺錢養家的重任,一年四季為生活奔波,脫產學習的難度很大。尤其是外出打工的農民,職業流動性大,居住地分散,工作不穩定,使得職業農民的培訓一直存在組織難的問題。與政府的大力宣傳與組織發動形成鮮明對比,由于學習時間與工作時間沖突、學習地點與工作地點相距太遠等原因,導致農民的學習參與率與持續性并不理想。
(二)職業農民缺乏學習積極性
針對職業農民的教育與培訓要取得理想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職業農民的學習積極性。職業農民學習積極性不高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職業農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弱,跟不上學習的進度,達不到培訓的基本要求,從而學習積極性嚴重受挫。二是職業農民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既沒有充分了解職業農民的文化基礎,也沒有深入調研職業農民的學習需求,導致課程設置與學習需求嚴重脫節,教學內容千篇一律,缺乏地區經濟與職業發展的針對性,影響了職業農民的學習積極性。三是教學安排刻板機械,未能依據農民生產與生活的實際狀況來合理、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與地點,當學習與工作發生沖突時,農民不得不放棄學習需要。四是不能學以致用,仍然沿襲普通高校與一般培訓機構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強調理論性與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了職業農民對于實踐性與職業性的強烈需求,所學的知識技能與實際工作需要之間存在巨大鴻溝,農民看不到學習成果和帶來的收益,久而久之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五是政府組織的各類學習與培訓缺乏長效機制,缺乏對職業農民的實踐指導與跟蹤扶持服務,學習效用不夠顯著,難以吸引職業農民堅持學習。總之,目前對農民的教育培訓遠遠不能滿足農村高級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必須創新思路,創新模式,充分運用網絡技術開展大規模的職業農民遠程教育。
三、用遠程教育方式培養現代職業農民的思路
對當前農村對大學生需求強烈與農村大學生少,高等教育資源稀缺,農民上大學難,現有農民教育培訓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反差和矛盾,教育部于2004年啟動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湖南是農業大省,在湖南開展農民大學生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湖南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在全省開展了“一村一名大學生”的培養實踐工作,不斷探索有效的組織方式與教育模式,以滿足農村高級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2014年,該項目在湖南省委組織部牽頭,省教育廳、財政廳、人社廳的共同參與下,被提升為湖南省“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并納入基層黨建工作規劃,這一舉措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湖南省“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是具有成人高等教育性質的高等教育項目,致力于運用遠程教育技術與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相結合的模式大規模培養農民大學生,以實現農民大學生的就地培養,打造能夠引領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一)確立“精準培養”的教學理念
要實現職業農民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首先要滿足“三合一”的要求與需要,即達到政府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的要求,滿足農民自我發展的意愿,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規劃與科學要求。根據“三合一”要求,確立精準培養的教學理念。精準培養有三個層次的內涵:一是立足本地,精準定位。省電大從湖南“三農”的實際出發,精準定位農民大學生的培養目標,重點培養三類人才:肩負農村治理重任的村干部,帶領農民創業致富的示范帶頭人,貼心服務新時期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專業技術人才。二是明確需求,精準教學。把“農民需要學什么”和“要把農民培養成什么”結合起來,對農村人才實行精準培養。三是聚焦問題,精準服務。在對學習者困難和問題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礎之上,完善支持服務。
(二)構建“以學員為中心”的網絡教育新模式
要真正做到對現代職業農民的精準培養,必須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在“學習需求、學習環境、學習模式”這三個維度構建以學員為中心的網絡教育新模式。一是調研學習需求,依賴大數據深度挖掘并滿足培養對象的內在需求,對于以農民為培養對象的“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項目,更需要推進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以學員為中心預測學習需求,優化培養計劃。二是創設靈活、開放的學習環境,在信息化引領下,營造適應“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泛在學習環境,使農民不離鄉、不離崗、不出村、不出戶就可參加學習,直接服務于農民、農村和農業生產。三是創新實施“六網融通”的教學模式,用“六網融通”新理念重構教學模式,把傳統的“線下集中面授+自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網絡空間為主要載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四、扎實推進“六網融通”的職業農民遠程培養模式
所謂職業農民的遠程培養模式,是指按照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方式,采取“遠程學習+面授輔導+現場技術指導”的形式,借助“天網、地網、人網”優勢,采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和互聯網、數字電視、移動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依托廣播電視大學現有的“省、市、縣”三級辦學體系,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農村,通過對農民開展科學、文化、生產、管理、經營等方面知識的系統學習和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生產、經營、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提高農民融入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六網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是在終身教育理念、遠程開放教育理論、“互聯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大規模培養職業性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目標,以學習者學習為中心,集網絡學習空間、網絡學習課程、網絡學習支持、網絡學習測評、網絡教學團隊和網絡教學管理于一體,相互關聯、融合、貫通,全面支持在線人才培養的工作流程與模式。在“六網融通”人才培養模式中,網絡學習空間是基礎,網絡學習課程是核心,網絡教學團隊是支撐,網絡學習支持、網絡學習測評和網絡教學管理是條件和服務[2]。六網相互融合貫通,共同發揮著提升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功能。
(一)構建以個人學習空間為載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模式
線上教學活動主要由省電大主持,并負責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規程編制,提供課程學習資源。課程學習資源主要有課程學習空間的微視頻資源、文本輔導、課堂練習,課程學習包中的文字教材、教學光盤、形成性考核冊、課程學習指南,以及對接智能手機、Pad終端的移動學習資源等。市州電大及縣(市區)電大工作站負責組織、指導和督促學員參加線上學習,組織面授輔導、作業批改、實踐教學、小組研討、個別輔導等線下教學活動。在線上空間教學方面,要做到人人建空間,教學進空間,管理用空間。學員進入個人學習空間,自主選課程,學文本,看視頻,做作業,參與交流討論,獲取課程知識、技能和形成性考核成績。教師進入空間,建設特色化的教學資源,通過空間實行個性化指導、答疑、溝通和批閱作業。在線下輔助教學方面,各分校及教學點根據課程性質特點和學員需要,組織開展入學教育、面授輔導和實踐教學等線下教學活動[3]。各分校及教學點將課堂直接建在田間地頭,聘請技術專家、行業能手進行手把手的實踐指導,讓學員掌握一項以上的實用技能。衡陽、湘西、岳陽、常德等電大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學員+基地+專家”實踐教學模式。各縣級工作站結合本地實際開展實際操作、觀摩學習、調查討論、創業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
(二)立足本地,根據需求打造精準實用的網絡學習課程平臺
省電大根據湖南省“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實施要求,結合地方實際和學習者需求,匯聚國家開放大學和我省電大優質課程,搭建“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課程平臺。按照課程性質、功能和目標對課程進行模塊化管理,供學習者自主選擇學習。省電大從湖南“三農”的實際出發,精準確定農民大學生的培養對象主要為三類人才:村干部、致富帶頭人與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然后根據這三類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來精準設計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由過去那種“我有什么,你學什么”的被動局面,轉變成“你需要什么,我教什么”的主動模式。為此,省電大對“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以及課程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在專業設置方面,結合地方實際和農民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村干部人才培養,設置了農村行政管理專業;針對致富帶頭人培養,設置了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專業;針對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設置了畜牧獸醫、法學(農村法律事務方向)、茶葉評審與營銷等專業。從2015年起,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農民學歷提升的需求,在原有專科專業基礎上,新開設行政管理(村鎮管理方向)、法學(農村法律事務方向)2個本科專業。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方面,參照學歷繼續教育的規范性要求,設計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通識素質課程+專業技術課程+職業技能課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探索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設置了通識素質課、專業能力課和職業技能課。市、縣級電大根據當地“三農”實際需求,適時開設職業技能課和地方特色課,滿足了農民學員對實用技能和創業致富能力的需求。如針對村干部人才培養,開設了農村黨建實務、農村應用文寫作、信息技術應用、農村會計實務和農村政策法規5門必修課程;針對農村專技人才,專門開設了農業實用技術課程。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教學,確保農民大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生的課程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輔導按各門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規程進行。學員主要基于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或Pad終端,利用“湖南農民大學生學習網”的文本資源、視頻資源、移動學習資源和課程學習包中的文字教材、DVD光盤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平時作業,參加小組討論、面授輔導、實踐活動等。對于缺乏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的學生,由省電大定制專門的學習Pad,供學員租賃使用。租賃費用和網絡流量費用由市州電大及縣(市區)電大工作站、學員共同承擔。
(三)聚焦問題,提供“一體多位”的網絡學習支持服務
學習支持服務是為解決學員學習困難和問題而提供的幫助活動,必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學習者困難和問題的基礎之上,為職業農民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務。根據農民大學生的學習基礎、習慣、條件與學習方式,省電大、市州電大及縣(市區)電大工作站協同為學員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個別化、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省電大主要負責學員的線上學習支持服務,市州電大及縣(市區)電大工作站主要負責學員的線下學習支持服務。調研結果顯示,學員在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工(農)學矛盾突出、基礎薄弱、學習方式不適應、學習孤獨感強等。根據這些困難與問題,全省電大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和電大完善的系統結構,以學員空間自主學習為主體,提供導學約課、導師制、面授學習、主題講座、實踐教學和小組學習等“一體多元”的套餐式教學服務。第一,針對學員工(農)學矛盾突出的問題,拓展支持服務時間與空間,使學習者能夠在他們最方便的時候得到所需要的幫助。一方面搭建農民大學生網絡學習平臺,并為他們定制移動學習O學派,讓農民隨時隨地可學;另一方面組建教學幫扶團隊,利用農閑時節或周末、晚上開展面授教學與輔導,并定期開展現場巡回講學活動,通過面對面交流與討論的方式提供學習支持。第二,針對學員基礎較差且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努力實現支持服務的個性化。一是通過入學水平測試,了解學員的文化基礎和個體差異,制定因材施教方案,指導學員制定個人學習計劃,選定合適的學習方法;二是采取學術導師導學、校外導師幫學、校友導師伴學、管理導師助學等策略,為不同知識層次的學員提供合適的支持服務。第三,針對學員不適應遠程教學方式的問題,加強遠程學習策略支持。一是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應用課程,強化網上學習技能培訓,讓每名學員都學會基于網絡空間的學習;二是結合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培訓工程,把農村遠教站點操作維修培訓作為新生入學的必修課,利用村級遠教站點,為學員的遠程學習技能培訓提供便利。第四,針對遠程教育學習孤獨感強的問題,增強支持服務的多樣性與交互性。如建立交互性強的一站式網絡學習平臺,分地區分專業或課程建立QQ群、微信群,設置課程論壇,建立校友通訊錄,定期開展集中面授、小組學習、實踐教學、學生競賽、專家講座、專題研討等活動,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消除學習孤獨感。這種交互性強的學習支持服務,得到了學員的認可,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確保質量,實行網絡學習測試
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必須要有精準有效的措施來保證教學環節的落實,監控教學行為的發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實現“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項目和人才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根據現代職業農民培養目標和精準培養的理念,積極探索基于網絡的學習評價方法,以優質學習資源為支撐,大力推進數字化試題庫建設,為學習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個性化學習評價服務。湖南電大在網絡學習測評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和試點,一方面,為了使形成性考核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其促學、導學、助學的作用,將形成性考核科學合理地植入網絡學習課程中,作為網絡學習課程建設的一部分,并將網絡學習課程作為推進“六網融通”模式的重點,在大力開展網絡學習課程建設的同時,也使得網絡形成性考核得到了同步發展。另一方面,推進網絡終結性考試發展,開展隨學隨考,為學生提供方便、靈活的考試服務[4]。網絡學習測評多年來所取得的實踐經驗,也為構建遠程教育測評模式提供了實踐依據。
(五)整合優質師資,組建網絡教學團隊
高效的教學離不開優質的師資團隊,湖南電大依托系統師資,集聚多方人才,組建了強大的網絡教學團隊,農民學員足不出戶,就能聽到教授、專家的優質課。一邊是通過網絡平臺,匯集了全國各地優質的專家教授在線上進行專業教學與輔導,另一邊依托電大“省、市、縣”三級辦學體系,市、縣電大將本地的“土專家”們組織起來,在線下手把手教學員。
(六)構筑“三全”空間,完善網絡教學管理
充分利用農民大學生網絡學習空間,根據需求精準配送學習資源,選配優質教師,全程指導、監控、記錄學員的線上線下學習過程,及時評價、反饋學員的學習動態和效果,推動學員學習行為的有效發生,確保教學質量。在網上教學中,構筑全程監控、全面輔導、全員參與的“三全”空間教學管理模式,“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網上學習參與率達到100%,課程考試及格率不低于90%。在平時作業中,實施“三多”考核管理,即學員多形式測評、課程輔導教師多渠道整合資源、助學輔導員多方位督促,確保學員在課程學習各階段的形成性考評落到實處。
五、用遠程教育方式在農村大規模培養職業農民實踐的幾點啟示
基于遠程教育方式的職業農民培養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覆蓋面廣。運用互聯網、數字電視、移動媒體和教學視頻課件等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能夠迅速搭建一個不受時間、地點和人數限制,能覆蓋廣大農村,方便農民自主學習的智能化網絡學習平臺。二是便于整合資源。依托廣播電視大學及其分布各市、縣的教學組織體系,能夠有效整合各方優質的教育資源。湖南電大積極探索、思考與實踐運用遠程教育方式培養現代職業農民的模式,在獲得豐碩辦學成果的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啟示與經驗:
(一)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機制
職業農民的培養必須要有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只有切實加強對農民學員的組織和領導,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精準有效,從根本上使農民脫貧致富。此外,職業農民的培養必須要有政策和經費作為保障,切實加強對教學的支持與投入,妥善解決農民學員的學費問題和培養使用問題,才能使教育扶貧、人才扶貧落到實處。最后,職業農民的培養需要政策的激勵,通過和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制定鼓勵農民學習的政策,讓農民看到學習的好處,才能不斷激發農民學習的積極性,解決“學與不學”不一樣的問題。
(二)堅持以農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實踐表明,只有立足農村本土培養,調動和激發農村本土人才的潛能,強化本土人才的競爭力,激活農村未來人才的存量,才是形成農村實用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可行路徑和不竭的動力源泉。“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立足農村、服務農村,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低成本、高效率地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扎根性、引領性的高素質實用人才隊伍,即是明證。
(三)堅持按需施教,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有必要探索一套“按照需求配置資源、順應農時開展面授教學、服務終身學習需要培養網上自學力、整合本土資源帶動實訓和創業、結對幫扶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新型培養模式,讓能上大學的農民上好學。只有學以致用,使農民一學就會,一會就能用,一用就能產生效益,才能推動職業農民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堅持按需施教,以學習者為中心,因地制宜編制教學計劃,設計教學內容,建設課程資源,同時根據學習者學習水平采用適用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解決農民教育的“怎么教”“怎么學”“學什么”的問題。
(四)必須將農民素質提升與農業發展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
只有通過職業農民的培養,不斷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創業創新致富的能力,引導農民跟上社會發展,與時俱進,成為推動我省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才能從根本上滿足我國新農村建設、未來農業產業升級發展對“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術、能創業、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大學生的需要。最終消除貧困,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和諧富裕的學習型新農村建設。黨的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方針政策。借助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導、電大主辦、多方參與為保障的新型農民大學生培養運行機制,構建集教學模式、實踐模式、自主學習模式、支持服務模式于一體的新型農民大學生培養模式,滿足了有學習意向的農民上大學的愿望和上好學的需求,為我省新農村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上接天網下接地氣的農村實用人才,許多村組出現了“想致富先讀書”的好風尚,成為湖南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亮點。下一步將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民大學生培養”政校聯動工作機制,開創湖南“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工作新局面,開辟現代遠程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領域,為服務湖南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湖南統計年鑒(2016)[EB/OL].
[2]胡星,高園園.“六網融通”人才培養模式中網絡學習測評模式構建[J].中國遠程教育,2017,(08):44-50,71.
[3]彭瑛.基于問題解決的農村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服務[J].云夢學刊,2009,30,(03):135-136.
[4]彭瑛,李冕.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踐———以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為例[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1):9-13.
作者:陳建民 單位:湖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