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郵驛及我國古代的遠程教育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郵驛是我國古代書信遞送的專稱,是現代郵政的前身。我國古代郵驛經歷了商朝的萌芽,周朝的初步發展,秦漢至隋代的發展完善,唐代至明代的繁榮,再到清代盛極而衰為近代郵政取代的發展歷程。這一發展歷程是郵驛遞送速度和效率提高的歷程;是郵驛遞送方式不斷豐富的過程;亦是郵驛由官府壟斷逐步走向民間興辦的歷程。郵驛的長期發展,不斷便利著書信的郵寄,通過書信探討學問、教育子侄和弟子的古代遠程教育也不斷向前發展。
[關鍵詞]郵驛;書信;遠程教育
我們今天的書信主要是通過郵局來傳遞,郵局是我們近現代對信件專門傳遞機構的稱謂。在我國古代,對信件及物資傳遞也有專門的機構,和我們現代郵局業務極為相似,被稱為“郵驛”。與現代豐富的信息傳遞手段相比,古代的郵驛對當時人影響尤為深遠。除了通過郵驛系統傳遞當時重要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之外,古人還通過郵驛來傳遞相互之間的信息,這些信息不乏教育子弟及相互討論學問的信函,這種教育學習方式被我們現代人稱之為遠程教育。因此,探討古代郵驛的發展,對廓清我國古代遠程教育發展史極為重要。筆者不揣淺陋,試以時間為序,分階段探討我國郵驛發展及對遠程教育的影響。
一、郵驛的產生及初步發展
在古代文獻中,“郵”、“驛”為近義詞,都是指在道路上間隔一定距離,為傳遞信息的人設立的補給食物及交通工具的場所,亦指以郵驛方式傳遞信息。有研究者認為,我國郵驛雛形形成于商代,在郭沫若編的甲骨文《卜辭通纂》和《卜辭通纂考釋》等書中說,凡是甲骨文中“來鼓”、“來僖”等詞都是指打鼓,是說當時商朝在邊疆設了許多鼓,遇有敵情通過打鼓次第傳遞軍情。到了周代,出現了利用烽燧傳遞軍事情報的方式,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就是當時烽燧傳遞情報的最好例證。但依靠烽燧傳遞信息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它不能準確詳細地表達想要傳遞的所有內容。因此,能快速、準確、完整傳遞信息的要求被提上日程,以郵驛傳遞信息便應運而生了,在此時的文獻中也出現了明確的記載,《周禮•地官•遺人》記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凡委、積之事,巡而比之,以時頒之。”這里的廬、路室、候館均為我們后來所說的館驛,只不過各種稱謂的館驛規模大小不同罷了。到東周的春秋時期,郵驛得到進一步發展,其傳播速度快被當時人所稱道,《孟子•公孫丑上》引用春秋時人孔子的話:“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將道德的流行速度與郵驛的傳播速度相比較,可見郵驛傳遞速度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到戰國時期,由于各國戰爭不斷,為了準確傳遞軍事情報,各國都非常重視郵驛系統建設,此時根據情報的緊急程度,將郵驛遞送方式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類,出現了遞、驛、徒三種遞送方式,其中遞是指用馬車傳遞情報的方式,驛是指用馬傳遞情報的方式,徒是指信使徒步傳遞情報的方式。重要的軍事情報以遞或驛的方式來傳送,而一般的情報信息通常用徒的方式來傳遞,可以推斷當時的私人信件必定是通過徒的方式來傳播。通過以上論述可見,我國郵驛產生于商代,當時以擊鼓的方式傳遞情報。到了周代,為了更為準確、完整地傳遞情報信息,我們嚴格意義的郵驛產生了,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是郵驛發展的非常重要時期,當時人根據情報緊急程度將郵驛分成遞、驛、徒三種類型,提高了郵驛傳遞的效率,當時的私人信件只能通過徒的方式傳遞。郵驛系統的創立及初步發展,為我國古代的遠程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我國古代郵驛的發展完善
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它開創的許多制度影響深遠,為后世朝代所效法。秦朝對郵驛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朝的統一,不僅僅是局限于對疆域的統一,對日常衣食住行及制度的統一,意義更為深遠。不必說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單說道路交通方面的統一。秦之前各國,道路的規格都不相同,各地路況差異很大,給出行造成諸多不便。秦統一后,對全國道路交通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修建,這就是所謂的“車同軌”,修成了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極大地改善了國家的道路交通狀況,便于人們出行。馳道的修筑不僅僅有利于人們日常出行,對郵驛的發展更為至關重要。在統一規劃的馳道上,每間隔固定的距離,朝廷都會設立館驛,備有飲食及換乘的車馬,郵遞人員可以在館驛補充食物、換乘車馬,以更快的速度奔赴下一個驛站。漢承秦制,在郵驛方面,也是在秦朝的基礎上向前推進,最重要舉措是在全國范圍增設了驛站,不僅在密度上加強,在廣度上也進行加強,驛站蔓延到的地方,亦是情報信息能夠傳遞到的地方。據相關統計:西漢時期郵亭數量多達29635個,《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當時:“五里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里半。”,《續漢書•輿服志》記載:“驛馬三十里一置”,不但飲食物資補給方便了,驛馬的換乘也更為方便,郵遞人員挨站就可換馬,一直可以保持高速行進。正因如此,到了漢朝,郵驛傳書速度已經非常驚人了,《漢書•趙充國傳》記載離長安遠隔1450里的金城,在三日半后即收到了朝廷的文書,照此計算傳遞速度竟達日行400余里。東漢之后,直至隋代,我國大都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這一時期的郵驛在承繼了秦漢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這一時期郵驛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政府將一般性公文交由驛來傳遞,而較為緊急重要的公文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委派專人遞送,不再假手于驛站遞送人員,驛站僅僅提供遞送人員的食宿及馬匹車輛。這時郵驛發展最大的特色是出現了私郵,一些有錢有勢的達官顯貴依靠雄厚的資金及權勢開辦了私人遞送書信的機構,雖然這些私郵僅僅遞送開辦者本人的書信及物資,但也表明當時以書信傳遞信息的方式已很普遍,不再僅僅局限于政府層面。此時普通百姓的書信還是主要依賴于走南闖北的過往商旅捎帶,有時也托親朋好友轉送。正因為遞送書信的途徑多樣化,才促使書信業出現大的發展,書信題材由以前主要為軍政情報,轉變為題材更為廣泛,除軍國大事外,還出現了人物評述、朋友互答、山川風情等,涉及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可見,自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由于修建了延伸至全國各地的道路系統,促進了郵驛的快速發展。經過漢朝的進一步發展,建立了全國郵驛系統,郵遞的速度和效率都有了較大的提高。東漢后直至隋朝前,雖然我國多為分裂政權,但并未影響郵驛的發展,這一時期突出的成就是為了解決個人書信及物資遞送的需要,部分達官顯貴建立了私人遞送機構———私郵。普通百姓為了傳遞信息,往往托走南闖北的商旅或親朋好友轉送書信及物資。信息傳遞渠道的豐富化,極大推動了我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此時諸多封建帝王及文人雅士往往通過家書教育子侄及弟子,留下了許多教育類書信的名篇。
三、我國古代郵驛的繁榮時期
唐代至明代時期是我國郵驛發展的繁榮期。如前所述,東漢以后,隋代之前,我國多處于分裂割據狀態,隋朝是繼分裂割據后又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隋朝建立后,致力于統一國家的建設工作,在交通建設方面,重新整修了全國道路,還修建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京杭大運河,貫通了南北水上運輸系統,這為唐代郵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了唐代,在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統基礎上,大力發展郵驛業,當時除了繼續完善以前在陸路的郵驛外,還利用南北貫通便利的水上運輸系統,通過舟楫來遞送信件及物資,為了解決遞送人員生活必須品及船只的補給,在重要的碼頭還設有水驛。除陸路和水路傳送信件物資外,唐代還別出心裁建立了水陸結合的遞送方式,建立了水陸兼辦的郵驛方式。據《唐六典》記載,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有陸驛1297所,水驛260所,水陸兼辦驛68所。正因為郵驛方式的進一步多樣化,及郵驛系統的進一步完善,郵驛遞送效率大幅度提高,遞送的內容不再局限于信件及重要物資,一種類似于現代報紙的資料也通過郵驛系統傳遞至全國各地,據文獻資料記載玄宗時刻印出版了一種名為《開元雜報》的資料,它是我們現代報紙的前身,就是通過郵驛系統遞送的。當時郵驛系統不但遞送內容增加了,且速度也大幅度提高,唐代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詩中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表明當時郵驛遞送的高速,相關記載也顯示當時陸驛通常日行300余里,最快能達500余里,難怪當時楊貴妃喜歡吃的荔枝能從千里之外在很短時間送抵京城。到了宋代,由于北方戰事頻仍,軍事情報的快速遞送顯得尤為重要,政府特別重視發展郵驛業。當時一個重大變革是將之前驛亭服務人員驛卒由普通民夫變成士兵擔任,進行軍事化管理。除此之外,還特設了類似我們現在的特快專遞———金字牌急遞腳。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遞腳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金字,日行五百里。”這里的步遞是最普通的遞送方式,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平信,用于遞送日常信函及物資;馬遞速度較快,一般遞送較為緊急的文書;急遞是最快的遞送方式,是面臨緊張戰事特設的遞送方式,主要用于緊急軍情的傳遞。金字急遞腳是急遞里面最為特殊的一種,是傳送特別緊急文書的,在遞送過程中不能耽擱,且由專人遞送。據研究者研究結果表明,宋代抗金英雄岳飛被朝廷用十二道金牌召回,這里的金牌就是金字急遞腳。到了明代,我國郵驛網絡更加完備,特別是明代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產生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此時商人們將資本投資于各行各業,郵驛系統也不例外,部分商人創辦了民信局,打破了以前官辦郵驛的格局,更加方便了普通老百姓書信的郵寄,這是我國郵驛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可見,自唐代至明代是我國郵驛繁榮時期,信息遞送方式不僅僅局限于陸路,水路及水陸結合的遞送方式相繼出現,使信息遞送效率提高,遞送量大增。此時,郵驛的分類更為細致,由于郵驛業的發展,信息遞送速度較之前大為提高,為了對信息傳遞進行有效管理,郵驛被分為普通郵驛和快速郵驛,普通書信通過普通郵驛傳遞,而重要軍事情報及政務情報則通過快遞郵驛傳遞。此時,郵驛還出現了打破政府壟斷的局面,開始出現了私辦和商辦的形式。由于郵驛業的這些變化,使普通百姓書信郵寄更為方便,通過書信探討學問及教育子侄、學生的形式更為普遍,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古代遠程教育的發展。
四、我國古代郵驛向近現代郵局轉型
清代,我國郵驛繼明代之后繼續發展,在康雍乾時期,達到郵驛業的鼎盛時期,據相關文獻記載當時全國有驛站2000余個,驛站服務的士兵40000余人,驛夫70000余人,驛鋪也有1.4萬個。但進入清代中葉以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我國自己的發展道路被打斷。面對強大的西方列強,一批有識之士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開始向西方學習,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道路交通不再僅僅局限于之前的公路網絡,鐵路的修建被提上了日程。水路交通業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帆船,蒸汽機驅動的輪船被引入航運。這時的郵驛系統新舊交替,既有之前的驛站,又有明代出現的民信局,也有自西方引進的近代郵局。近代郵局的引入,展示了它高效的遞送能力,體現了它的競爭優勢,清政府也對郵驛系統進行了“裁驛歸郵”的整合,我國郵驛已開始逐步步入近代郵政。從此以后,郵政不再是官府獨占,而是官民合郵,普通民眾充分享受到現代通信方式帶來的便利。到1912年,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傳統的郵驛系統已經日薄西山,北洋政府果斷裁撤了所有的郵驛站點,近現代郵政完全取代了郵驛。可見,清代是我國傳統郵驛業的頂峰,同時也是傳統郵驛業日薄西山之時,現代郵政業被引進并逐步代替了郵驛。現代郵政業不但依仗現代交通工具高效遞送信息,同時它實行官民同郵的方式,使普通民眾書信往來更為便利。正因為現代郵政業的出現,也促成了我國現代意義的遠程教育在清末民初開始萌芽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京.中國郵驛發展簡史[J].現代郵政,1990(3).
[2]樊清.古郵驛的衰落與近代郵政的興辦.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1).
[3]胡文悼.古代郵驛的管理[N].中國郵政報,2006-3-31(6).
[4]金巖.秦朝以前我國郵驛通信概況[J].中國郵政,1991(2).
[5]張小永.書信與我國遠程教育[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
作者:張小永 王晗 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陜西省遠程教育研究中心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