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大一新生養成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大學一年級新生中開展養成教育,是一項根本性、策略性、保障性的工作,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需要。新時期大學生的特殊教育背景和成長經歷,使其形成了獨特的群體特征,步入大學后,大一新生會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感到不適應、在思想上產生困惑。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探討如何在大學新生入學初期,通過一系列的養成教育手段,幫助和引導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關鍵詞:大學新生;養成教育;途徑
一、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大學生養成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依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長期培養和訓練,引導和幫助他們進行自我陶冶和完善,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社會所需要的多種能力的教育。大學生養成教育側重于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養成,激發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自我養成要靠其自身的長期積累和實踐得以實現。大學新生養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專業人才、創新科學文化、弘揚核心價值、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大學階段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將是走向社會的關鍵期、成長期和過渡期,如果在該階段學生無法形成較為完備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將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大學新生的養成教育,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和素質教育實施的載體,對個體大學期間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成功的大學新生養成教育,可以使大學一年級學生具備在較短時間里適應大學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對其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大一新生養成教育必須建立在深入了解新生特點的基礎上,只有確切把握新生的情況和特點,才能因材施教,確保新生養成教育的順利進行。新時代的大學生成長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和多元文化日益深入的環境下,一方面,大學生自主意識強、知識面寬、視野廣,擁有與社會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點,他們樂觀向上、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獨生子女特殊的成長背景和經歷,形成了獨特的群體特征,步入大學后,他們會在學習生活方面感到不適應、在思想上產生困惑,這些問題都將直接影響到新生的健康成長。
1.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性差
進入大學校園后,多數學生在學習上勤奮努力、積極進取,這是大學生中的主流現象。然而,也有一些大學生在結束了高考前的奮力拼搏、爭分奪秒后,高考的目標已經實現了,因而產生松懈的思想,享受無壓力的自由時光。目標的弱化使他們缺少了繼續前進的動力,造成了大學新生在精神上的茫然和空虛。長此以往,學習熱情與拼搏精神慢慢消退,部分大學生將60分及格線定為自己的學習目標,對課程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紀律渙散,嚴重影響了高校學風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還有些學生學習能力弱,缺乏自我規劃和管理能力,面對學習困難時,不能多途徑、多角度地主動解決問題,而是被動接受或不解決,在大學前的學習階段中就已養成了依賴父母及教師的習慣,使他們在進入大學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后不能適應,不善于及時、適度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和習慣,表現出自我規劃和控制能力較低的特點。
2.自我意識較強,團隊意識淡薄
對于絕大多數的大學生,他們的人生目標、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能夠合理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自我意識增強。然而,受社會上一些消極價值觀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了錯位和傾斜。一些學生在學校和社會交往中強調個人得失,把精力過多地放在自身利益的實現上,側重個人奮斗,不注重團隊協作,集體觀念淡漠,缺乏奉獻精神。有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過度強調自我價值,將個人利益凌駕于他人和集體利益之上,缺乏個人同集體、個人與他人的合作。具體表現為班集體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強、同學之間拉幫結伙、同學及師生之間溝通交往淡漠、大學新生的參與意識不強。
3.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遠大目標
伴隨全球化、價值多元化時代的到來,新時期大學生的理性修養和進取精神也在不斷增強,這對提高大學生的智能水平起到了促進、激勵作用。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中功利色彩明顯;有些大學生過分注重個人理想實現與名利得失,卻忽視了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其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遠弱于他們所宣揚的服務于人、貢獻社會的口號。部分大學生常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遠大抱負,很少或不去思考自身對于社會的責任和義務。理想追求淡化,大學的奮斗目標并不明確,部分學生拼搏奮斗的意識消退,好逸惡勞,熱衷享受,進取心弱化,對自己的未來缺乏系統規劃。
三、高校大一新生養成教育的實現途徑
1.健全規章制度,規范養成
大學新生養成教育要以管理為手段,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通過規章制度的貫徹和監督,保障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規范學生行為,通過外部約束來教育人。高校的規章制度建設需要具體化,其涉及到大學新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考慮大學新生的個性特征、思想行為、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使大學生通過提升意識、規范行為就能做到,如學生操行評定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教室管理制度等。同時,通過舉辦校園規章制度知識競賽、辯論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學習并掌握制度內容,教師定期檢查督促落實,使其由強制養成轉變為自覺養成。學校要求大學生達到的行為素養和思想品德,一定要在日常教育的內容和制度上有所體現,并在管理中有措施。依靠一定的外力保證學生的行為合乎規范,對部分大學生的不道德和不文明行為給予批評和處分,嚴格管理。完善校園輿論機制,建立網絡監督機制,充分利用制度法規的約束和導向功能對大學生品行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實現從他律向自律的轉換。
2.把握教育契機,適時養成
大學新生養成教育應當充分利用一切教育契機,以新生的軍訓和入學教育為開端,適時開展養成教育。高度重視新生軍事訓練,有效培養學生基本素質,通過軍訓不但能增強新生的組織紀律性、民族榮譽感,還能培養他們在一個團體中無私奉獻、友愛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同時,也能增強個人身體素質,有益于身心健康。積極開展大一新生入學教育,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誠信感恩教育、學習目標引導、專業學習方法指導等多方面教育。組織高年級模范生及先進個人為新生開展團體輔導,幫助新生較快適應大學生活,融入大學生集體,樹立新的奮斗目標。此外,學校每年可以利用五一勞動節、七一建黨節等紀念日,不失時機地開展各種形式的養成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還可以結合當前國內外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適時引導開展養成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倡導團結、友善、奉獻精神。
3.滲透教育場所,融入養成
教室、食堂、宿舍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場所,這三個場所也可以作為加強大學新生的養成教育基地,對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感染和熏陶。高雅的教室文化在為學生創設一種文明、和諧學習氛圍的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在教室里采用格言、警句、板報等形式加強高校班級的文化建設,形成養成教育良好的育人環境。在食堂,除了使用告示牌外,還要在就餐時間安排學生輪流執勤,督促學生自覺排隊,維持良好的用餐秩序,珍惜糧食、不浪費,飯后自覺將餐具帶到回收處,使個體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宿舍是大學生的另一個家,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各種思想意識相互溝通與心靈碰撞的場所,是大學生生活、娛樂及學習的地方,是一個小的社會團體。在這個團體中,室友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的寢室氣氛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微妙的導向作用。因此,要以學生宿舍為載體,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他們獨立自強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加強寢室文化建設,通過開展文明寢室評比等活動促進養成教育,把大學生宿舍建成“至善至美、文明和睦、明亮清雅、安全有序”的溫馨之家。
4.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養成
自我養成是大學生根據養成教育的目標和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揮主體意識,進行思想教育轉化和行為調控,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方法和途徑。大學一年級新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逐漸成熟,可以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實施自我教育具有可行性。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學生可以通過個體的自我教育和群體的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準確地定位自己,賦予自己新的意義和價值。個人品格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群體的督促和幫助,當個體以高尚的自我修養去感化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又以同樣的方式去教育身邊的人,最終實現整個群體的自我教育。一個人在幫助、教育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受到啟迪和教育,并且是一種深刻的自我教育。通過群體間的相互幫助和學習,不斷地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樹立正確的觀念。大學新生群體可以通過各種自我教育形式,如集體討論、批評與自我批評、開展競賽活動以及樹立學生中的榜樣模范等,在實踐活動中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簡福平,陳旭.試論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要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
[2]周燕北,閔慶祝,王春雨.淺談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消費導刊,2008,(2).
[3]李昌國.關于加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5).
作者:郭姝雯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