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成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網絡具有獨特的魅力,也充滿各種誘惑,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網絡意識不強、網絡應用能力不高、網絡生活方式不健康,以及網絡道德、網絡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社會的高速發展要求大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文化素養,能適應信息網絡時展的需要。因而網絡能力和網絡素質也成為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方面。
(二)構建和諧網絡社會的必然要求
網絡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擴展和延伸,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虛擬,構建和諧的網絡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大學生是中國網民的主力軍之一,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誘導,產生各種不良的網絡行為,不利于網絡社會的穩定。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科學認識網絡事物,以正確的思想觀念指引自己的行為,以科學的思想武裝自己,明辨是非,養成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習慣,可以促進虛擬網絡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二、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成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成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分層次的、立體的。李潮林: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成教育機制探究
(一)創新道德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要改變以往只重視知識傳授的方式,用生動的案例剖析來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用切身的實踐體驗來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用人文教育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精神,切切實實增強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網絡道德是伴隨著互聯網而產生的,來源于現實世界的道德。網絡行為又有可能對人的現實行為造成影響,成為一個人的真實行為而觸犯道德底線。因此,既要看到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的區別,也要看到兩者的一致性和相互轉換性,對大學生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此外,還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引導大學生學習與互聯網有關的各種法律規定,以法律準繩來指導自己的網絡行為,做到“學法、知法、守法”,成為一個有法律自覺和道德自覺的人。
(三)心理輔導機制
建立和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和教育網絡,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波動情況,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心理安慰,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也避免網絡成為大學生唯一的心理依靠。一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輔導網絡。建立起學校、學院、班級三級心理健康輔導網絡,學校有心理輔導中心,學院有心理輔導老師,班級有心理委員,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輔導全覆蓋。同時積極發揮校、院兩級心理衛生協會的作用,廣泛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二是完善心理教育和輔導手段。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詢與輔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危機干預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心理輔導機制。
(四)情感認同機制
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在這個基礎上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情感因子,如信任、愉快、熱情、激情等,使大學生從情感上認同健康網絡生活方式,促進大學生情感的升華。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增進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培養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感。同時在主題教育活動、日常思想教育活動,以及第二課堂活動中引入情感教育,培養大學生愛校、愛家的情感、師生情感、同學情感等,充分發揮思想教育“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通過培養大學生的情感認同來提高大學生對健康網絡生活方式的認同度,既認同網絡,喜歡網絡,卻又不沉迷網絡。
(五)文化熏陶機制
大學是文化積淀的結晶,大學校園是文化的載體。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文化熏陶主要包括傳統文化、科學文化和校園文化的熏陶。通過大力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一是加強傳統文化的熏陶。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如開設傳統文化選修課,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儒家經典著作等,可以讓大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提高文化素養,夯實文化素質根基。二是加強科學文化的熏陶??茖W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發展。通過各種形式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不僅教給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學生的科學精神,積累科學素養。三是注重校園文化的熏陶。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大學生走出網絡,開展線下娛樂、體育鍛煉和社會交際活動,參與課外學術興趣活動,減少對網絡的依賴。
(六)實踐育人機制
實踐育人是一種重要的育人方式。主要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從虛擬網絡回歸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了解社會、認識國情、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實現虛擬生活與現實生活的統一,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一是培育社會實踐意識。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校園,到社會這個大課堂進行學習,接受社會的教育。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在實踐中投身社會,感悟社會,培育了社會實踐意識,也收獲了實踐知識。二是完善社會實踐模式。社會實踐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31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成教育的內容呈“金字塔”型,包括五個層次的教育內容。第一層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最高層次的教育內容,包含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主導著一個人精神追求的方向,也是大學生養成健康網絡生活方式的關鍵。第二層次是網絡道德和法制教育。網絡道德和法制教育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學會用道德標準和法律準繩來指導自己的網絡生活,養成文明的網絡行為。第三層次是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人格。情感教育則要培養大學生“愛”的情感,包括愛黨、愛國、愛校、愛家、愛周圍的人等。第四層次是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要用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文化教育大學生,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藝術素養。第五層次是社會實踐教育。主要通過組織社會調查、“三下鄉”服務、社區服務、義工服務、志愿服務、掛職鍛煉等各項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培養實踐精神和實踐意識,收獲書本之外的實踐知識。
三、構建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成教育機制
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的養成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理想信仰、道德法制、心理輔導、情感認同、文化熏陶、社會實踐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引導和教育。
(一)信仰引導機制
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當代大學生,使他們樹立共產主義信仰,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一是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政治追求。首先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主導作用,通過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是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通過事跡報告會、參觀、座談會等方式學習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感染和鼓舞大學生,使他們進一步堅定對遠大理想的追求。二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追求。通過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設定合理的職業目標和大學學習、生活目標,并對大學生活進行規劃、設計,同時以積極的態度和腳踏實地的精神付諸實踐。有了遠大的追求,大學生便不容易沉迷網絡,不會在網絡世界中迷失自我。
(二)道德陶冶機制
在道德教育中,一方面在傳授道德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鍛煉,另一方面用人文教育取代科學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并用其陶冶道德情感,使大學生實現現實道德與網絡道德的統一。的需要,與時俱進地創新活動組織方式、實踐內容,緊密結合思想品德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專業教學和就業創業,不斷擴展大學生的實踐空間,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舞臺,充分發揮實踐的育人功能。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成教育機制的構建,既是大學生個體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也是思想教育工作在教育、管理、服務、引導等方面的有機統一。
作者:李潮林 單位:廣州大學黨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