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職業倫理教育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有效開展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法律職業理論養成教育具有實踐性特征,教師在開展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過程中,應通過綜合途徑,促進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與法學專業教育協調發展。
關鍵詞:法律職業倫理;實踐性特征;法學教育;綜合途徑;法治人才
新時代,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應當成為法學教育的目標。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所以高校應加強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培養,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目前,法律職業倫理已成為法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可見道德品格教育已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相關教育者應該對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實踐性特征進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綜合途徑,提高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效果,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一、高校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特征
法律職業倫理也可以稱作法律職業道德,它是在法律職業活動中形成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和道德規范的總稱。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人的職業靈魂,它主要通過法律人在實踐與體驗過程中內化倫理規范,進而在法律人內心形成較強的道德意識及人格特質。所以,在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運用綜合手段,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訓練學生的職業倫理行為,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職業道德行為習慣,并內化為品德心理結構。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實踐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現對其進行探討。1.養習成德的目標特征。養習成德主要是指將法律職業倫理習慣逐漸內化為法律職業道德品質。法律職業倫理習慣是法律人通過在實踐中反復訓練所獲得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外在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是否穩定還取決于法律人的道德意識、道德意志以及道德情感等。法律職業倫理習慣體現了法律人的職業倫理價值取向,也是法律人的自覺、自主行為。法律職業倫理習慣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法律職業道德品質是法律人的心理特征與傾向,與法律職業倫理習慣具有一致性。正確的法律職業倫理習慣的養成,以及高尚的法律職業道德品質的形成,是需要經過后天不斷訓練的。所以,在法學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將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品質作為訓練目標,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職業倫理習慣及高尚品格的高素質法治人才。2.尚行習動的方法特征。道德實踐是培養良好道德習慣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注重實踐環節,注重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訓導。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學生的行為上,以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行為訓練作為切入點,在職業道德反復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質。在具體的實踐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為學生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3.信法治公的內容特征。在法律職業中,不同的職業角色、職業境遇,在道德要求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開展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過程中,教育重點應是內化職業法律原則,使其成為不同法律人的個體特征。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法律信仰。作為一個合格的法律人,必須有法律信仰,它是法律人必備的一項重要品質。有了法律信仰,法律人就會將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崇尚法律、捍衛法律,將守法作為自己的道德責任與追求。法律信仰能夠給法律人精神力量,能夠促使法律人在道德爭議中保持正確的立場,找到解決爭議的辦法。同時,法律信仰還能夠強化法律人的社會責任感,促進法律人不斷進步。二是公平正義理念。公平正義理念是法律人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理念,法律人是維護公平正義的使者。法律人只有擁有一顆公平正義的心、較強的職業能力以及較高的職業素養,才能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爭得公平正義,從而實現“天下為公”的法治理想。所以,在法律職業養成教育中,教育者應重視對學生法律信仰、公平公正道德觀念的培養,促使法律人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
二、高校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途徑
為了切合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實踐性特征,提高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效果,本文提出相應的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綜合養成模式。現結合教育實踐,對該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綜合養成模式的內容探討如下。1.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綜合養成模式的“三綜合”。(1)教育任務的綜合。根據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實踐性特點,本模式對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內容與任務進行劃分,分成法律職業倫理認知教育、法律職業倫理行為教育、法律職業倫理品質教育三個具有聯系的層面。法律職業倫理認知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法律職業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法律職業倫理規范以及法律職業規范體系。法律職業倫理行為教育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以及面對道德沖突時的道德判斷和決策能力。法律職業倫理品質教育主要是在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將其逐漸內化為法律人的職業良心。(2)教育方法的綜合。教育者應針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目標任務特征,合理引入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方法,以增強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提高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水平。例如,道德認知教育適合運用講授法,道德行為與道德品質教育適合運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等等。(3)教育空間的綜合。教育者應注重對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場所的拓展,倡導將教育由課堂延伸至課下、由課內延伸至課外,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及社會實踐活動,以豐富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規范知識,促進學生法律職業道德行為習慣與品質的養成。2.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綜合養成模式的“三結合”。(1)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與法學專業技能教育相結合。在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結合法學專業技能教育開展,這主要是因為在法律職業活動中,法律人遇到問題時不僅需要運用職業道德知識來解決,也離不開對法律技能的運用。缺少法學專業技能的倫理教育,會變得形式化,缺少實踐意義。目前,一些學校對法律技能與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二者并沒有同步開展。(2)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相結合。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應該實現常規化,教育者應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在對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引導學生樹立職業道德觀念、公平正義信念。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競選學生干部活動、主題班會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融入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相關的知識。(3)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與法律實踐相結合。高校應與公安、法院以及律師事務所等密切合作,并創建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引導學生在法律實踐中,增強法律道德意識,并在發生價值沖突時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養成良好的職業倫理習慣。
三、結束語
總之,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具有實踐性的特征。根據這一特征,教育者應采用多樣化的綜合途徑,不斷強化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引導學生養成法律職業道德習慣,使得學生能夠在面對道德沖突時,具有較強的辨認和決策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法律素質,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申.法律職業倫理規范建設必須回應新時代的道德需求[J].南京社會科學,2019(01).
[2]謝云霞.我國法學院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8.
[3]杜亞.論法科學生法律信仰的塑造和培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03).
[4]劉坤輪.“學訓一體”法律職業倫理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創新[J].政法論壇,2019(02).
[5]楊涵.高校法學生的法律職業倫理培養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7.
[6]劉繼虎.法律職業倫理養成教育的實踐性特征與綜合途徑[J].湖湘論壇,2017(01).
[7]杜承秀.法律職業倫理培養的路徑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8(06).
作者:薛巖博 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