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寄宿制小學養成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階段,一些農村家庭由于家長外出打工,或務農時間較忙,便將孩子送去寄宿制學校。處于小學階段的寄宿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的行為習慣、思想意識、道德素質、生活作風等都需要在學校環境中進行培養。因此,寄宿制學校教師身上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應表現出極大的耐心、愛心與恒心,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小學;習慣養成
引言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寄宿制學生吃住都在學校中進行,教師更應抓住機會,加強學生個人習慣、道德素質的養成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教師應采取多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使學生形成嚴謹、務實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寄宿制學校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近年來,我國農村生源數量銳減,為了進一步促進教育改革與科學辦校政策的落實,撤點并校成為改革的關鍵,其中農村寄宿制學校成為重點建校模式,為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家庭帶來極大的便利。寄宿制學校雖然提供了優質的教育平臺,但由于管理層面與硬件設施建設中存在各種難題,導致管理中出現了較多漏洞[1]。
(一)學校管理意識低,制約學生全面發展
一些寄宿制學校的領導管理意識較低,對宿管教師管理不夠嚴格,導致宿管教師在工作中存在松懈、應付了事的現象,導致寄宿制學生放學后表現自由散漫,紀律性較差。一些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在課后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休息時間不固定,甚至結伴外出閑逛、游玩,導致白天學習狀態不佳,學習成績下降,同時,學生在外出時也埋下了各種安全隱患[2]。
(二)家庭教育觀不正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農村家庭中,有一些條件好、教育意識高的家庭,他們對學生的身體發展、學習情況等較為關注,但由于農村家長自身的知識水平不高,當寄宿制學生回家時家長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與教育,導致孩子出現嚴重的逆反心理。父母盼子成材的愿望可以理解,但由于一些家長無法正確看待現實情況,只懷揣著讓孩子以后上重點學校的愿望,看不到孩子行為習慣、學習方法的不足,不能從孩子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苛求孩子進步,導致孩子離家到寄宿學校后變得自閉內向,學習成績落后,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3]。
二、優化寄宿制小學生的養成教育
(一)優化校園環境,加強文明習慣教育
營造文明的校園氛圍是培養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重要方法,是加強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關鍵。舉例來說,農村寄宿學校應建立文化板報,定期更新文化宣傳故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引導小學生課間或放學時間集體閱讀,養成文明習慣。通過設置文明板報,既美化了校園,又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明教育。同時,在學生的寢室、教室、食堂等地方,可以設置一些中華文明小故事的卡通圖片,并懸掛名人警句,從點滴細節中規范師生的言行舉止,加強文明教育。
(二)班主任與生活教師加強合作,加強學習與生活習慣教育
在小學寄宿學校中,因學生年紀小,自律性與自理能力較弱,需要班主任與生活教師共同耐心教育指導。班主任主要負責學生的學習、紀律秩序等情況,而生活教師則主要負責管理學生的人身安全、日常生活等,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寄宿學校中,只有這兩位教師積極合作,強化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舉例來說,生活教師負責學生生活中較為瑣碎的日常環節,如小學生早起疊被子、洗漱、打掃寢室;早中晚飯監督學生吃完飯,細嚼慢咽,洗好碗筷,一旦發現學生身體不舒服及時就醫,聯系家長;晚上睡覺時定時查寢。而班主任負責的學習情況有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成績、學習薄弱項等,當發現學生逃學、逃寢時則應及時上報學校,聯系家長。班主任與生活教師應時刻保持溝通,掌握每位學生的思想動態與生活狀況,通過分工合作,確保小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
(三)豐富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寄宿制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學校可以利用周末的時間舉辦一些比賽或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能在比賽活動中接受不一樣的養成教育,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首先,通過開展課外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機會。借助學習交流、活動交流等方式,小學生可以吸取他人的優點,學習別人的長處,并從他人的錯誤中總結經驗,提升個人素養。其次,為學生提供展現個人特長的平臺。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定期將自己的手工藝品、書畫作品或作業放在學習園地進行展示,并鼓勵大家投票選出最佳作品,學校給予相應獎勵,以培養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不斷提升自己。最后,每學期學校可以開展一次體育競賽、文藝匯演、書法比賽、繪畫大賽等,鼓勵學生按照個人的特長參加比賽,使學生體會到獲取成功的喜悅,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加強班主任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
作為一名班主任,筆者深知寄宿制小學學生管理工作的艱辛,小學生的生活能力相對薄弱,在學習和生活方面需要更用心地教育和引導,而班主任采取的教育和引導方式不是反復叮囑,而要具體到某件事上要怎么做,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要怎么解決。同時,班主任應多與學生談心交流,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有時候學生的小建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主任跟家長之間的溝通也必不可少,現在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家長和教師的交流,能夠找出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和不足,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養成教育是建立在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努力之上的,不容小覷。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立,不僅使農村教育資源得到合理分配,確保了農村教育規模,同時也幫助家長分擔了教育負擔,在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中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學生養成了自覺、獨立、主動的良好習慣。寄宿制學校的教師應積極探究新型教學方法,拓展多種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按照寄宿生的學習情況、性格特征等制訂相應的教育策略,以加強養成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張海洋.農村寄宿制小學班主任實施情感教育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18(15):38.
[2]陳改改.農村寄宿制學校如何教學“和大人一起讀”——以部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為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2):126-127.
[3]張濤.農村寄宿制小學如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J].甘肅教育,2018(16):39.
作者:徐肉吉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雙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