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神經內科見習帶教循證醫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13年1到2014年5月之間在我院神經內科見習的82名學生,其中男生32位,女生50位,學生年齡分布在20歲到24歲之間,平均年齡(22.24±1.3)歲,所有學生見習前平均成績在60-100分之間,平均分(81.24±8.3)。將兩組見習學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見習前成績狀況等資料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2.方法
對照組41位實習生實施傳統一般帶教方法,實驗組具體方法為由帶教老師講解關于神經內科的書本知識,并在課上傳授臨床經驗以及臨床示教操作為主。對照組41位實習生實施循證護理帶教,實驗組教學過程具體過程如下:
(1)成立循證指導小組,由經驗豐富或者經過培訓的護士長或者責任護師組成。首先,對41位實驗組學生進行神內科常見疾病的課程指導教育,對神內科流行病理論知識指導,為學生耐心講解常用的臨床知識。讓學生對神經患者的病史、臨床特征、檢查結果進行仔細分析,指出患者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靠的解決方案。
(2)指導學生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對循證醫學資源數據庫進行介紹、學習文獻的評價方法以及指導學生分析循證醫學的結論等。包括EBM研究效果如何,對患者的影響,結果正確與否,力求為EBM問題的提出提供科學依據,力求為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及時必要的改革。(3)針對患者情況結合臨床知識對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最終決策。并且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指導學生加強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溝通,對患者出現的情形進行全面分析,鍛煉學生分析患者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全面培養見習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實驗產生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在檢驗水準α=0.05的情況下分析兩種帶教方式下兩組學生的成績,如果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種帶教方案差異顯著。
4.指標
對兩組學生的理論知識成績、臨床疾病診斷能力進行評定。理論成績采用筆試方式,滿分為100分,臨床疾病診斷能力的評分由循證指導小組進行,滿分為100分。
二、結果
對兩組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采用EBM帶教的實驗組41位見習生,理論知識平均成績為(95.42±8.14),相比之下,采用傳統帶教的對照組僅為(84.78±10.47);臨床疾病診斷考核中,實驗組的平均成績為(94.48±7.97),對照組僅為(78.45±11.54)。不難發現,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在理論知識和臨床疾病診斷考核中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循證醫學(EBM)伴隨現代醫學的發展而產生,并且伴隨著醫學理念的變化,循證醫學必然會越來越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EBM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依據,準確、慎重、明智的運用這些研究結果,并結合護理人員嫻熟的醫術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患者制定一套完整科學的臨床治療方案。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出職業操守合格的醫務人員,并且需要醫務人員有嫻熟精湛的醫術。由于帶教老師的經驗可能存在其片面性和不足之處,在指導過程中沒有與實際病例相結合,見習學生被動地接受,缺乏自己的思維方式。所以采用辨證思維的循證醫學臨床方式,將證據和經驗進行結合,轉變傳統帶教方式中學生被動學習以及死記硬背的錯誤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病例有更加客觀和情形的認識,具有更大的臨床價值。隨著循證醫學的不斷發展,在神經內科中開展循證醫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以及現代醫學發展的必要要求,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對學生理論知識的鞏固提高以及疾病分析解決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循證醫學注重實踐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疾病中的各種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強化學生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本文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調查比較分析得知,使用EBM帶教的實驗組,實驗組的41位學生的理論成績和臨床疾病診斷平均分分別為(95.42±8.14)和(94.48±7.97);采用傳統帶教的對照組兩組分數分別為(84.78.±10.47)和(78.45±11.54),EBM帶教的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中對學生進行EBC帶教應用后,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作者:潘文仙 單位:義烏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