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建設財政支農資金使用問題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歷程中,財政支農資金一直是農業發展的有效助力,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后,開啟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量支農資金下撥,有力推動了新農村建設步伐,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時至今日,我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階段,尤其是近年來的“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等政策對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新農村建設和支農資金使用實踐中也總結出很多寶貴經驗,但在支農政策落實期間,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方面仍存在資金支出結構不合理、使用效率有待提高、支農資金的管理分散等問題。文章就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以期鄉村振興中各項財稅制度更加合理,資金使用更加科學,以高效率推動財政支農資金在實踐應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助力農業經濟。
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關系著人們基本生存和日常生活,沒有農業不用談發展。特別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財政支農資金大量投入農村,而縣級財政在此過程中起基石作用,縣級財政支出中農業領域的消費金額所占全部支出的比例大小直接反映了地方是否看中農業的發展。但是,農業有著自身特性帶來的局限性,如農業產品的脆性、不獨立性等,需要財政資金扶持以穩定投入和供給。那么,如何在加大對農業支持的同時加強干預管理力度,保證支農資金效率能夠顯著提高是相關部門應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只有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做到有的放失,進行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工作的創新和改進,才能真正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作用,并有效促進美麗鄉村事業可持續發展。
一、新農村建設和財政支農資金相關概述
繼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后,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拉開帷幕,這是國家為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發展所制定的重要戰略目標,特別是在黨的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必須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實現這一目標,上至國家,下至每一個相關單位和基層人員都在竭盡全力為之努力。一項項支農政策落地實施,一筆筆支農資金撥付到位,各財政單位都在有規劃、有制度、有保障地配合美麗鄉村建設,各基層單位更是加強責任意識、創新意識的宣傳指導,科學籌劃、認真研究并進行專項部署,以此加強農村地區、農業建設投資力度,深化農村經濟改革。經過努力,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確實取得不錯的成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城鄉差距逐漸縮小,農民居住生活條件得到大大改善,但是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農村產業發展問題、農村環境問題等,需要財政支農資金的持續支持。財政支農資金是指國家財政部門為促進農業發展撥付的各項費用支出,包括國家舉辦的農業建設支出、科技費用、事業費和幫助農村生產建設等費用。自2004年以后,對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逐漸增加,農業現代化發展也在不斷推進,支農資金在“三農”建設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對于縣級財政來說,財政支農資金來源廣泛,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內投資、市級配套投資、縣級配套投資、農(牧)民自籌和其他投資主體,且資金數額大,同時使用范圍廣泛涉及,農業保險、糧食規劃、農業發展資金、動物防疫專項資金、牧草良種補貼資金、退耕還林及飲水安全、扶貧發展等各個方面。因此,重視財政支農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既包含中央及各級財政部門與同級涉農部門之間的橫向流動,又包括自中央向地方各涉農部門的上下級的縱向流動,提高資金投入靈活度和使用效率,確定專項資金落實到位,使財政支農資金能夠精確聚焦于“三農”工作,從而確保農業對我國經濟建設的支持作用。
二、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現狀分析
(一)財政支農資金使用不合理財政支農資金是為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降低農民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發展,但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資金結構不合理、資金使用不科學等問題,使農民不能真正感受到政策的實惠,從而導致農業生產工作滯后,支農資金也不能發揮其實際作用。在農業項目中,種類繁多且事務復雜,很多工作都是由當地行政單位和各鄉鎮具體負責,管理部門職級存在交叉現象,財政支農資金不能進行有效整合,使用效率大大折扣。除此之外,在地方上仍然存在擠占、挪用專項支農資金的現象,更有甚者虛假上報項目套取支農資金從中牟利,使得財政支農資金沒能發揮特定的使用價值。
(二)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混亂從目前情況來看,參與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部門較多,從國務院部委來看,就有發展改革委員會、農業、林業、水利、氣象、糧食、國土資源、扶貧、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民政、財政等十幾個,支農資金又歸屬不同部門,從上到下,管理機構較多,管理辦法也不盡相同,很容易導致資金管理混亂。以項目資金審批發放為例,有些項目審批不夠公開透明,還缺乏嚴格的制度約束,甚至出現同一項目重復申報現象,而在項目論證上也不夠科學,為爭取資源倉促編報項目時有出現,而當資金通過審批分配下發后,則出現項目管理專業人員不夠,草草組建了事,對工作細節和責任落實不到位,支農資金支出缺乏專業、科學、合理認定,不但造成國有資產浪費,更容易滋生腐敗行為,不利于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
(三)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和監督有待提高國家財政一直非常支持三農發展,也取得不錯成績,但調查數據發現在支農資金管理方面缺乏績效評價指標設置和監督,對評價主體、責任主體、監督主體的責任和行為規范不夠明確,特別是在縣級財政部門中,這些主體很容易交織在一起,影響了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如從財政資金預算管理要求來看,對區域性財政支農資金的評價由當地財政部門負責,而涉農部門則負責歸屬于其本部門管理的財政支農資金的評價。專項資金縣級報賬制以后,農業財政的工作側重于時常項目報賬和資金撥付,無暇過多進行財政監督,績效評價更是無從談起。
三、創新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有效對策
(一)創新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模式創新是不斷發展的源泉,對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模式亦是如此。為此,首先要進行觀念的轉變和更新,不同時期根據不同發展要求開展資金管理工作,如目前要按照黨政統定項目、財政集中支付、鄉鎮主責實施、部門指導把關、專項專責監管、績效綜合評價的思路管好財政支農資金,科學做好財政預算編制、項目投向、資金使用配套機制,規范使用程序、嚴格審查監督等。其次,要進行資金精細化管理,為避免農業項目管理混亂,在項目審核之后會成立專案部門進行集中核算財務資金,進行過程精細化管理,嚴格管理支農資金,確保支農資金使用的規范化、合理化。再次,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財政支農資金項目評審、驗收工作管理辦法等制度,對資金使用、項目設立調整、審批備案、審計驗收、績效管理評價等環節的職責分工、操作流程、公示公開等進行規范,特別要關注專項資金是否做到專款專用、專賬核算,有無截留、擠占、挪用和造成資金損失浪費的問題。最后,通過開展內部審計等方式,加強對財政專項支農資金的管理使用,進一步防控在資金使用、項目申報及評審驗收等環節存在廉政風險,定期對上一年度已完成的專項資金項目進行內部審計,對發現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綜合利用查閱資料、談心談話等方式督促整改,全力助推惠農惠民資金充分發揮政策效益。
(二)加強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為了響應國家政策,助力鄉村振興,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可根據大專項的支持方向,結合各省實際情況分別編制任務清單和績效目標,對涉農資金進行整合統籌,避免出現資金使用碎片。將先前分散的資金進行集中建設,形成資金管理合力,專門用于農業生產、生產技術改進等方面,補貼、扶貧和發展農村經濟齊頭并進,對支農資金進行優化配置,進而實現我國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例如:2018年河南省統籌中央財政資金4.93億元,省級財政資金2.07億元,合計共7億元,集中支持“十大基地”建設,其中安排資金1.6億元支持40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縣建設,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當年共建設優質專用小麥示范基地400萬畝,帶動全省發展優質專用小麥1000多萬畝,畝均增收100元以上,帶動農民增收8億多元。
(三)加強農業支農項目管理力度鄉村振興離不了財政支農資金的支持,支農資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農業項目建設,因此農業項目應是支農資金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應加強農業支農項目管理力度。除做好項目建設期間管理外,還應對農業項目本身展開評估、組織、管理,借此提高支農資金管理效率,落實國家支農政策。如某省為確保春季農業生產有序推進,加大投入,要求市縣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災害防范,對已經啟動實施的畜禽糞污整縣治理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創新試點項目,做到資金應撥盡撥,全力支持農業項目發展。
(四)加大農村產業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產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點,使農村問題由輸血式扶持到造血式扶持,不僅可以加快農村現代化的步伐,還可以解決農村現存的一些突出問題,例如:留守兒童、孤寡老人贍養等。發展農村產業要依據當地的優勢,因地制宜,找準產業發展項目,加大財政支農資金對產業的扶持力度,形成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帶增收的格局。
(五)健全支農資金監控體系,強化支農資金監督明確財政支農資金評價主體、責任主體、監督主體的責任,建立、完善和實施科學的評價體系,規范約束各級各部門的行為。首先,監督支農資金是否存在擠占、挪用等情況,在支農資金支出前期就進行項目可行性評價分析,避免出現“形象項目”“人情項目”,減少項目投資和資金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其次,財政支農資金在嚴格按照報賬制的管理規定的基礎上,成立專業部門進行資金審核和撥付,并進行項目管理、資金管理、會計核算和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實現責任主體、會計核算和項目績效評價主體相一致,誰主管、誰負責,責權清晰,獎懲明確。最后,加強財政、審計等監督部門的監督管理工作,業務主管部門、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各司其職,共同做好財政支農資金監督管理工作。
四、結語
財政支農資金對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著重要作用,對支農資金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和使用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此,各單位應按照“轉作風、解難題,抓關鍵、見實效”的總要求,加強組織建設,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的思想,從中央到地方到基層重視支農資金的使用,加強管理監督,確保每一筆資金落到實處,發展更多更好的新型農業項目,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伍偉.關于創新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2):116-117.
[2]王永在.關于完善縣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9(05):31-33.
[3]羅芬芳.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問題研究[J].財會學習,2020(08):49-50.
[4]江山.鄉村振興進程中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8):94-96.
作者:張敏 單位:遂平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