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財政支農政策和金融對接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鄉鎮;財政資金;監管
一、加強鄉鎮資金監管的重要意義
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主要依靠監管制度、實施措施、執行程序等,對鄉鎮經濟活動事項的事前、事中、事后進行監督,具體工作落實由鄉鎮財政所牽頭。做好鄉鎮財政監管工作,對于全面提高鄉鎮財政資金管理水平和財政政策執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國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好脫貧攻堅戰等重大決策部署筑牢資金安全防線。
二、當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1.鄉鎮對財政資金監管的重視程度不夠,監督體系不健全由于鄉鎮各項業務工作的最終目標不是增加經濟效益,其主要收入來源靠財政撥款。鄉鎮缺少經濟壓力.部分管理人員經濟風險意識較弱,不像企業那樣,為了降低經營風險,增加經濟效益,會主動接觸資金管理。部分鄉鎮管理人員認為鄉鎮資金監管等同于財政部門工作,混淆資金監管組織者與具體操作者的概念,從而造成鄉鎮資金監管工作的職責不清、缺乏整體觀念,無法對鄉鎮資金實施全覆蓋監管,存在管而不嚴、管而不全現象。目前很多鄉鎮資金監管只重視進入本級視線的財政資金監管,即偏重于事中監管,對事前的立項環節、事后的效益環節缺乏有效的監管。(1)事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鄉鎮部分建設項目不按照規定程序操作,項目建設存在未批先建現象,項目建設到驗收階段才進入財政監管視線,為了補辦報賬手續,施工單位找中介機構補辦招標手續,遇到項目金額超過政府采購限額標準的,采取拆標、分標等方式來規避公開招標等違規違法行為時有發生。(2)事后監管中存在的問題。目前部分鄉鎮及村委會只重視項目建設,不重視項目管護,部分項目因未及時維護達不到項目使用年限。鄉鎮的工程建設項目來源渠道多,有鄉鎮自建的、上級主管部門實施的、上級獎補+地方配套建設的各項基礎設施。如:道路、水利、綠化、農業開發等項目。項目多了,后期管護出現了問題,主要表現在項目多、管護人員少、維護資金缺。其一,項目多。隨著國家惠民政策的實施,財政資金在鄉鎮及村級形成了大量的資產,況且近些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流入鄉鎮的財政資金數量還在繼續增加,這些資金將在鄉鎮級村級形成大量的惠民工程,最終沉淀為資產。其二,管護人員少。很多鄉鎮沒有設置專業的項目管護機構,也沒有具體管護人員,無法實施項目常態化管護。目前只是到了項目非修不可的地步,才臨時找施工單位維修。其三,維護資金缺。項目維護一般是上級部門實施的項目,由上級部門負責維護,而上級管護一般不及時,只對項目的重大問題進行維護;鄉鎮及村級建設項目沒有管護資金,無法正常維護。如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國家對每個美麗鄉村示范村投入幾百萬元進行項目建設,但很多地方每年幾萬元的項目維護資金無著落,村級也沒有能力拿出這部分維護資金。致使部分需要經常性維護的文化游園、綠化類花草等項目得不到及時維護而達不到預期效益,造成項目建、養、管不協調問題。
2.鄉鎮項目資金監管責任劃分不清鄉鎮項目監管的范圍主要包括:資金不通過鄉鎮的上級主管部門實施的項目;資金通過鄉鎮的項目及村級實施的項目。一是上級主管部門實施的項目。比如:農村道路建設、水利工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項目的立項、招標在上級主管部門,鄉鎮對項目具體情況不了解,但項目建設地址在鄉鎮,項目收益在鄉鎮,鄉鎮雖然有責任監管,但無法實施全面監管。二是村級實施的項目。項目資金雖然全部是通過財政撥款的專項資金,但其招標、監督、驗收等程序在村級,原則上由村三委或村工程監督小組負責監管。但是項目監管基本上流于形式,因為他們對項目監管的積極性不高,沒有激勵措施不想管,不懂專業技術管不了,形成項目監管盲區。
3.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鄉鎮資金監管的項目復雜,沒有統一的監管模式。如:村級通過財政專項資金實施的環境整治、危房修繕、巷道建設等項目,這些項目的金特點是項目小、覆蓋面廣、工作面分散,標準、工程價格不統一,施工單位多、工期短,項目實施全部由村級負責,很難監管到位。以某村2018年實施的村級項目為例:村級危房改造項目。施工單位申報的工程金額175300元,鄉鎮組織驗收小組,實際驗收工程金額92845元,核減率40%以上;村級巷道建設項目。村級驗收數量是28950平方米,鄉鎮組織驗收小組通過全覆蓋驗收數量20850平方米,核減率25%以上。4.鄉鎮公用經費缺乏有效監管(1)公用經費跑、冒、滴、漏現象嚴重。鄉鎮公用費資金量小,沒有引起管理人員的重視,但它屬于經常性支出項目,管理不好會造成財政資金的浪費。具體表現在公務接待擅自超標,公務用車管理不善,辦公用品多頭購買,水電費用利用率低下等。(2)三公經費公開流于形式。按照上級要求,鄉鎮三公經費預算每年按照5%10%的幅度壓縮,并且納入鄉鎮廉政責任制考核,可見三公經費管理的重要性。而近幾年來,物價在上漲、人們生活水平在提高,三公經費部分是通過財務人員采取剝離、分流、調整科目等方式,把三公經費支出幅度降到可接受的范圍內。
三、鄉鎮完善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措施
1.更新資金監管理念作為鄉鎮的管理人員,首先要更新財政監管理念,提高對資金監管的重視程度,為鄉鎮資金監管工作的實施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落實資金監管責任分工,將職責落實到相關部門、具體到人,使整個單位全員參與資金監管。同時,采取監管職能下移辦法,就是充分發揮村三委成員、村民組長及村民代表的監督作用,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促使其主動參與項目監管,形成強大的資金監管體系,做到資金監管全覆蓋,不留死角。工程項目要加強監管薄弱的事前、事后監管。事前監管,鄉鎮定期召開項目謀劃會議,明確近期需要建、急需建設的項目,由項目領導小組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經會議研究批準后按照方案有序實施;事后監管,成立項目管護機構,把項目管護費用納入預算,建立項目管護常態化運行機制。
2.建立資金監管責任機制和協調機制(1)鄉鎮要進一步細化資金監管的內容,明確資金監管范圍。按照誰受益誰監管的原則建立項目資金監管責任機制,不論項目資金從哪里來,項目建設在哪個地方,該項目誰受益就屬誰監管。要正確區分財政資金的使用權和所有權,規范監管流程,明確各個監管環節工作人員的職責,讓每一步監管工作落到實處,充分保障鄉鎮資金監管制度的完整性、可靠性、嚴肅性。(2)加強各有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提高財政資金監管水平。特別應加強財政、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的溝通協調,讓所有關部門共享資金監管信息,減少不同部門之間的監管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各部門之間監管溝通協調機制的建立并不斷完善。
3.制定靈活的資金監管辦法規矩是一種約束、一種準則,是一種標準、一種尺度,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境界。按規矩辦事是資金監管工作的原則。同時我們要在規矩的框架內不斷創新資金監管方法,以提高資金監管成效。如:村級臨時用工,在用工時利用記工人員、村民代表加強監管;村級零星分散的小型工程,發揮村組干部及村民代表的監督作用,在施工中加強監督,鄉鎮在驗收環節加強監督。
4.完善公用經費管理制度(1)公務接待用餐管理。公務接待憑公務接待涵找主要負責人開具就餐單,就餐一律在本單位食堂,經辦人員嚴格按就餐單批準的人數、標準執行,報賬采取四單合一(包括公務接待涵、就餐單、發票、菜單),一次一結算。(2)差旅費管理。因公出差或需租用車輛的,經領導批準,到辦公室開具出差派遣證明,具辦人員憑出差派遣證明出差或用車,費用當月結算。(3)公務采購。采購一律由使用單位提出申請報告,經主要領導批準,憑審批手續由辦公室安排集中采購,并執行嚴格的驗收領用制度。(4)水電費用管理。采取以辦公室為單位進行考核的辦法,并且納入單位績效考核,同時組織有關部門不定期對各個辦公室進行督察,及時通報督察情況。(5)財務公開。定期培訓財務人員,加強財務人員管理,據實提供財務報告,定期向鄉鎮主要管理人員反饋三公經費預算執行情況。
參考文獻
1.劉慧.關于加強鄉鎮財政建設管理的研究.財政監督,2018(15).
2.孫曉紅.關于提高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對策.現代企業,2018(12).
3.陳俊.探究農村財政專項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中國集體經濟,2019(11).
4.趙發范.關于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思考.財政監督,2018(13).
作者:范興建 單位:安徽省太和縣大廟鎮財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