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社會信用體系中最為顯著的問題即銀行信用與商業信用問題,而以企業間的相互信任、賒銷、預付等為基礎而的建立起的商業信用一旦出現問題,則勢必會對企業發展和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產生嚴重影響。在此種背景下,如何對企業信用風險進行有效分類,并針對當前企業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已成為工商企業需要著重開展的關鍵工作。
一、工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
工商企業信用風險主要包括:
(1)借款人惡意行為風險。在工商企業申請借款前,均會被考察資信評級,若考察結果在正常范圍內,說明風險較小,故可獲得借款。而后,以資金使用計劃為依據,將資金投入到生產和銷售等相關環節中。若在還款日前,企業并未遵守信用而將其投入資金股市中,并企圖在還款前獲取高額利潤,便極有可能使借款資金被股市套牢,導致無法歸還資金和惡意拖欠資金的情況產生,增加資金借貸風險。
(2)生產經營風險。對工商企業進行分析可知,其生產、經營方面的困難具有較強的突發性與不確定性,當其借款后,一旦出現生產、經營的困難,便極有可能陷入生產經營風險,導致難以按時還款。
(3)財務管理風險。借款錢,財務體系的考察結果并不能完全規避資金使用過程中財務管理的相關風險。例如,當財務管理人員自身道德修養不高,易受利益誘惑時,其貪污、挪用借款等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從而使得工商企業遭受嚴重損失。
二、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賒銷比例較低,信用風險較大
據國家統計總局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每年借助賒銷的方式完成的交易額已占據全球交易總額的70%,但就我國而言,賒銷比例較低,但壞賬損失率卻始終處于較高水平,從而導致潛藏在賒銷行為中的收益遭到嚴重損失。以我國商業企業為例,2014年,工商企業賒銷比例僅為20%,平均壞賬率卻高達8.5%,企業平均無效成本占總成本的14%,而應收賬款的回收期長達125天,相對應的逾期賬款歸還平均天數為90天,這便意味著工商企業從各相關企業中的借款大都是一種逾期歸還的情形,即企業難以在規定的還款時間內將借款按時歸還。對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可知,極有可能是因為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出現了眾多問題,從而導致其無效成本比例高達14%,在過度耗費借款資金的同時,難以獲得相應的本金和利潤,從而產生信用風險。
2.信用風險防范控制能力較差
信用風險的防控能力較差是當前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另一主要問題。工商企業的應收賬款被拖欠的形式為政策性拖欠、客觀性拖欠與管理性拖欠,即分別因為政策、自然和管理因素而產生的拖欠行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年,我國工商企業應收賬款被個拖欠類型的所占比例為政策性拖欠16%、客觀性拖欠23%,而因管理不善導致的拖欠賬款比例高達61%。由此可見,管理不善是導致工商企業自身信用風險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從而導致工商企業的外部約束機制仍然處于不完善的狀態當中,另一方面,工商企業內部也并未建立起科學的信用管理體系,導致企業信用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透明度等均處于較低水平,在阻礙了信用信息商品化發展的同時,也使得工商企業的信用風險大幅提升。
3.企業人才匱乏,風險意識薄弱
對工商企業進行分析可知,其信用風險的管控人才相對匱乏,加之銷售人員與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薄弱,進一步增加了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就現階段而言,工商企業內并未針對信用風險防范工作設置具體的崗位,信用風險管控工作大都是由企業經營者和財務管理人員負責,而其對信用風險管控知識的局限性導致企業始終難以在防范信用風險工作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基于銷售目標的管理辦法又使得銷售人員為了達到銷售目標而不顧個人和企業信用,盲目追求業績,從而為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損失,加之企業管理者并未予以財務管理工作以相應的重視,認為財務管理只是為企業核算其成本、利潤和員工新薪金的一項基礎工作,從而導致財務管理人員并未將其自身工作與信用風險緊密關聯,由此產生的監守自盜等情況也使得企業遭受了嚴重損失。
三、加強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有關對策
1.建設并完善宏觀控制環境
針對工商企業賒銷比例低的情況,我國應建立相對系統的法律體系,就現階段而言,我國關于社會信用體系的相關立法僅有《信用控制法》、《信用數據采集與保護法》和《商業信用信息報告法》等,而專門針對商業企業特點的信用風險制定的相關法律則少之又少。因此,未來我國應進一步加強對信用風險管控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力度,通過規范工商企業信用行為,明確信用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而對社會信用體系的整體環境予以全面控制,從整體上降低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此外,工商企業自身也應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通過對其歷史信用風險的防范與應對措施進行研究和分析,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規范生產、經營活動,并對財務管理人員展開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確保所借資金能夠正常、有序、高效運轉,進而帶動企業效益增長并提升賒銷比例,逐步降低無效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份額,在提高資金利用率的基礎上,按時還款,合理規避信用風險。
2.加強企業內部信用風險管理
首先,建立社會信用管理支持體系,加大對信用中介機構發展的鼓勵和支持力度,促使與工商企業有關的征信數據和信息向著商品化的方向發展,并以相應的征信數據為依據,建立健全的征信數據庫,將工商企業、企業領導者、經營者和財務管理人員的社會信用檔案全部存儲至數據庫中,構建公平、透明的社會信用支持體系。其次,加強工商企業內部信用風險管理。工商企業自身需要建立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通過轉變銷售人員與財務管理人員針對資金問題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況,進一步明確信用管理部門的權責,避免有權無責情況的發展。一方面,信用管理部需要以授權審批制度為依據,對企業的賒銷申請進行審批,并嚴格監督和管控相應的賒銷業務,形成對信用風險及其相關行為的內部牽制,另一方面,工商企業還需加強對客戶的動態管理力度,通過建立起統一且規范的用戶信用信息管理檔案,對客戶的信用記錄進行及時修改,并準確評估、預測信用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強人才培養,樹立風險意識
引進專業的信用風險管理人才,并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定期開展信用風險管理的培訓課程,并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宣傳力度,從而使工商企業全體員工和管理者均能夠意識到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對企業及其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在財務管理方面,企業管理者有必要也必須加強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通過賦予財務管理人員以相應的權限,使其充分認識到自身在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處理好銷售員目標、財務管理目標與信用風險管理目標關系的基礎上,實現對信用風險的合理規避。
四、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仍然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未來,需要從建設并完善宏觀控制環境、加強企業內部信用風險管理以及加強人才培養,樹立風險意識等方面加強對工商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方法的研究和應用力度,在合理規避信用風險的基礎上,促進工商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李默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