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信用風險防控法治教育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信貸的興起在給大學生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反映出大學生在法治教育方面的一些突出問題;結合大學生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問題,闡述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并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不同途徑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網絡信貸;大學生;法治
一、網絡信貸暴露出的大學生的法治觀念缺失
(一)大學生普遍缺乏金融法律知識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在校大學生在年齡上均已成年,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與校園網貸平臺之間成立的合同是否為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當無力償還欠款時,貸款學生是否需要償還?在面對以復利方式計算的高額利息時,是否需要足額償還?甚至在面對網絡信貸市場頻頻爆發出的“崩盤”、“跑路”事件時,大學生能否識別出這樣的“龐氏騙局”?通過調研,我們很遺憾地認識到,絕大部分大學生均無法回答上述問題,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學生缺乏對于合同是否成立、是否有效的基本認知,也缺乏對于合法利息界限的基本認知,更無法掌握對于經濟主體的鑒別能力。
(二)大學生無法正確預判自己行為所帶來的法律后果
貸款學生與網貸平臺簽訂合同之后,當貸款學生無力償還欠款時會出現什么樣的法律后果,這是在調研中絕大部分大學生表示超出其認知范圍的問題。貸款學生一旦無力還款,一方面出現違約的事實,另一方面部分網貸平臺有可能會采取極端的方式催債,譬如向貸款學生的親人和老師致電以言語相威脅,或通過社交網絡對貸款學生的個人信息進行人肉搜索,甚至通過非法的“討債公司”直接來到學校找貸款人。上述催債行為不僅會給貸款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還嚴重侵害了貸款學生親友及老師的個人隱私,更會在一定程度上妨害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秩序。與此同時,調研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來源于家庭,所以,一旦違約,貸款學生的償債壓力自然轉移到了家庭,原本僅系貸款人個人的債務會擴大成為其家庭債務,貸款學生的父母會因此而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而大學生們對于上述可能出現的法律后果幾乎完全沒有認知能力,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三)大學生缺乏依法處理問題的法治觀念
在很多負面的“校園貸”事件中,涉事大學生一旦無力償還借款,往往會選擇逃避、置之不理。非但不會第一時間積極處理問題,相反都是等到欠款利息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紙包不住火的時候,才會選擇告知家人或老師。此時若學生的心理素質較低、抗壓能力較差的話,還會選擇以放棄生命的方式來“一了百了”。殊不知從法律角度講,債務也是可以繼承的,其輕生的行為并不能導致債務的消滅,這樣的行為根本就是得不償失、毫無意義的。除了上述處理方式之外,還有部分“聰明”的學生選擇“拆東墻補西墻”,他們往往會再從其他網貸平臺借款來還已欠的借款,甚至是利用同學的身份信息來進行借款以償還欠款。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雪上加霜,加劇事態的惡化,甚至觸犯刑事法律。大學生雖然人人皆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樣的口號,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因法治觀念的缺失而無法采用合法、理性的手段處理問題,這值得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二、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習慣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放在“德育”之上?!暗掠钡拇_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生的道德品質將得到錘煉和升華,形成正確的“三觀”,進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是,我們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道德與法律的排序中,道德是一個上位概念,而法律是一個下位的概念。如果法治教育不能得到實效,道德教育談何實現?結合上述“校園貸”負面事件的分析,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了。就學生個人而言,掌握必要的法律常識對于其正確地認識社會是大有裨益的,學生做到知法守法,便是守住了道德的底線,這對于其“三觀”的樹立以及個人信用的維護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就高校而言,對學生開展法治教育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落實依法治校,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讓法律成為解決問題的準繩,使高校師生都能夠感受法的精神和力量,讓法治觀念與教育功能相結合,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保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形成自律的行為品格,從而更好地構建和諧校園;就社會而言,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國之棟梁,其法治素養直接影響著其思想品德,特別是在社會信用方面更是如此。為了減少上述“校園貸”負面事件的發生,在網絡信貸背景下能夠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信用風險的防控,加強法治教育已刻不容緩。
三、網絡信貸背景下的大學生法治教育
鑒于目前網絡信貸領域所暴露出的大學生在信用風險、法治觀念缺失等方面的問題,高校對其開展法治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利用現有的思政教育平臺,優化法治教育課程設置
在現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法治教育的章節之中,應更加集中、系統地對學生進行經濟類法律知識的傳授;同時,在有條件的高校中,還應適當組織開設法律類公共選修課,例如與專業、行業緊密貼合的《合同法》等選修課程,從而使課程內容得到合理的分配,使課程設置優化,最終形成“德育”和法治教育雙管齊下的局面。
(二)創新教育模式,開拓學生自主學習的陣地
創新教育模式,在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實踐教育,例如指導學生組織各類警示案例的專題調研與展覽、帶領學生觀看庭審視頻、舉辦法律類知識講堂、邀請執業律師進校開展培訓等,使學生在大量具體、真實的法律信息中培養法治思維。通過以上舉措,引導大學生自主地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融入到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與個人品德教育之中,從而更好地完善法治教育的內涵,提高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延伸法治教育的網絡宣傳陣地
利用多媒體資源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積極拓展法治教育的網絡宣傳陣地。在校園網或者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平臺中,向學生推送一些與其自身學習、工作、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經濟類法律案例,同時及時更新與校園、職業相關的最新法律規定等內容。通過一系列措施提高學生對金融、網絡及網絡犯罪信息的判斷和抵御能力,促進學生法治思維的全方位運用??傊?,網絡信貸視角下對大學生展開法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之外,國家及社會層面的監管也是不容忽視的。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層面已先后出臺嚴格的監管規則,針對各類金融信貸機構要求應對客戶進行必要的準入審核,并禁止向無收入來源的借款人發放貸款。另外,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網貸平臺也不應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借貸撮合服務。相信在這樣多管齊下的舉措治理之下,“校園貸”、“裸貸”等負面事件能夠得到更有效地遏制,大學生能夠更加理智、自律、從容地對待網絡信貸;在健全的法治護航下,大學生的個人信用意識能夠逐漸增強,使其最終成長為一名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有責任心的健全之人。
[參考文獻]
[1]崔展豪.校園網貸風險防范的法上思考[J].法制博覽,2017.03.
[2]趙靜.網絡借貸環境下高職學生消費觀教育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4.
[3]姚心璐,小龐.現金貸之觴[J].21世紀商業評論,2018.01.
[4]阮彩靈,樊永先,于善甫.“校園貸”教育預警機制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01.
[5]張譯藝.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思路———與依法治校相結合[J].山西青年,2017.07.
作者:張譯藝 尚云 單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