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信用風險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以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這一政策的深入貫徹,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開始在我國各大銀行實行開來,并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的起步較晚,因而供應鏈金融在融資模式以及信用風險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文章對供應鏈金融模式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未來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發展策略以及信用風險管理措施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融資;信用風險管理
1當前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健全
我國的供應鏈金融主要是由“三流四體”,即需要融資的中小型企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物流企業以及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因而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參與主體與業務模式都是非常復雜的,而這也給供應鏈金融的相關立法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難度。從目前來看,我國關于供應鏈金融的法律法規還遠遠沒有達到全覆蓋的程度,雖然隨著《物權法》、《擔保法》(含擔保法司法解釋)、《合同法》、《動產抵押登記辦法》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等相關法律的逐漸頒布,債權人的權利主張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規定,但在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漏洞。[1]例如在電子票據方面,現行的《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管理辦法》中關于電票行為的各項規定仍比較模糊,部分行為甚至完全處于缺失狀態,在面對電子信息安全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各種法律風險,這對于供應鏈金融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1.2信息技術應用程度較低
信息流作為整個供應鏈的基礎,對于供應鏈內部各企業間的協調交互以及整個供應鏈整體的共同發展都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只有在整個供應鏈內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供應鏈內部的合作管理才能夠有效展開,并使整個供應鏈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其對于信息技術以及其他相關先進技術的依賴性一直是比較高的,例如在物流方面,銀行就需要通過物聯網傳感技術來獲取貨物的性質、狀態、編號代碼等信息,并通過與商品交易情況的對比,以及對在押貨物市場價格、銷量、供求關系的智能監控來為具體的融資服務決策提供參考。[2]然而從實際上來看,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仍然比較低,不僅各信息系統尚未實現有效整合,銀行業務也未能完全接通,這對于銀行融資方案的制定以及成本資金的獲取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1.3中介機構監管缺乏力度
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雖然是以銀行為核心,但其經營主體卻是非常多樣化的,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企業、移動運營商都能夠在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作為經營主體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制度等多方面創新雖然得到了很大的促進,但金融中介機構的監管問題也隨之暴露了出來。金融中介機構是資金盈余者與融資服務需求者之間的信用中介,能夠實現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資源高效配置以及交易費用節約,但由于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的經營主體具有著多樣化的特點,因而各種金融中介機構開始不斷地出現。而面對大量的金融中介機構,相應的監管工作往往會具有較大的難度,金融中介機構具體的功能作用自然也就很難得到保障,這樣一來,中小型企業如果存在融資需求,那么就會陷入選擇金融中介機構的困境,甚至會因金融中介結構資質不足而給融資雙方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2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未來的有效發展策略
2.1完善立法工作
面對應收賬款質押融資、保理業務等多方面的法律風險與問題,未來我國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亟須對立法工作進行完善,對第三者對抗條件、債務人對抗條件等信息進行明確,同時將各項法規與機制全面聯系起來,從而構建出一個完整、全面、清晰的供應鏈金融法律體系。例如,在《物權法》方面,我國現行的《物權法》在動產抵押上存在分別抵押與浮動抵押兩種形式,但浮動抵押權相對于分別抵押權卻存在明顯的劣勢,這使得供應鏈中企業往往無法有效利用庫存作為融資的抵押品,進而完成融資、獲取資金。針對這一問題,未來立法工作就需要對動產抵押的兩種形式進行重新衡量,提高浮動抵押權的地位,并對浮動抵押相關的公示制度與運行管理體制進行相應的調整。
2.2建設信用體系
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是對供應鏈整體的信用評估,因而相關信用體系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目前來看,信用體系的建設工作首先需要從企業信息這一方向上入手,一方面,建立專門的數據庫對企業結算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從而為銀行的供應鏈評估工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扶持民間征信機構,促進民間征信機構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從而保證供應鏈內部各企業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并進一步促進信用數據的完善。[3]其次,要對供應鏈的所有交易過程進行全方位管控,同時通過對大數據分析、供應鏈控制和資產抵押等多種方式的應用,實現對供應鏈的多維度分析,對供應鏈的信用情況進行準確把握。最后,則要注意對各個供應鏈的具體產業情況進行了解,并對供應鏈外數據以及非交易數據進行整合,降低對企業提供數據新的依賴性,保持自身在信用體系中的主動性。
2.3強化結算管理
在當前我國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由于相應的法律規范、管理制度均缺乏力度,因而債權結算階段的不確定性是非常大的,這不僅會影響信用體系的建設,同時對于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對于結算管理的進一步強化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政府部門需要將合同管理重視起來,在融資初期通過交易雙方的協商對付款期限等信息進行明確,并通過合同條款來強制雙方遵守約定,降低債權結算與支付的不確定性。其次,可以圍繞電子票據來對網絡平臺這一資金籌措渠道實現付款約束,同時鼓勵企業通過這一渠道來進行融資,從而將企業到期付款的商業習慣與信用度培養起來。最后,還要對交易中的優勢方設定義務和禁止行為,并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從而為供應鏈融資模式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
2.4加強各類技術應用
在信息時代下,企業信息逐漸與信息技術以及其他相關技術聯系起來,這對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因而在未來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發展中,必須對這些技術的應用充分重視起來,為銀行的供應鏈評估提供更為有效的技術支持。例如通過物聯網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的融合,銀行能夠實現對供應鏈全過程交易信息的記錄,同時由于區塊鏈技術本身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因而交易信息是無法被篡改或刪除的,而銀行則可以直接根據交易信息來提供相應的融資服務,這對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辦理效率有著很大的提升。[4]而通過對智能合約系統的利用,供應鏈中的交易各方可以將交易條件寫入“智能合約”之中,而銀行則可以寫入自身的融資交易條件,一旦智能合約系統判斷交易條件達成,就可以自動執行合約、完成交易,并執行融資發放、貸后管理、風險緩釋等一系列的措施,這同樣可以提高金融業務辦理的效率。
3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管理措施
3.1建立信用評分制度
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主要是針對需要融資的中小型企業,因而為保證信用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與準確性,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建立相應的信用評分制度,對中小型企業進行細化的信用評級,之后依據企業的信用評級來對其貸款申請進行層次化的處理。具體來看,銀行需要對中小型企業的不良貸款率、預期損失、風險集中度等信息進行全面調查,并保證調查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建立相應的信用風險指標與風險集中度指標,之后根據指標與調查信息的對比來確定企業的信用評級,最后為不同信用評級的企業制定相應的融資服務標準。
3.2優化信貸業務流程
信用風險管理不僅在與企業信用評估,信貸業務的辦理對于供應鏈金融融資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針對當前過于僵化的信貸業務辦理流程,銀行必須做出相應的優化。例如在營銷方面,銀行需要將信用評級制度與企業信息充分利用起來,根據信用評分對企業進行篩選,并將其中供應鏈運營與信用情況均較為良好的企業列為重點營銷對象,主動為其提供融資服務。此外,銀行還可以根據企業信息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融資方案。在貸后管理方面,則需要建立相應的風險實時提醒機制,密切關注企業貸后的經營狀況,并借助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技術對企業信用風險展開分析,以便于及時采取軟收回等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
3.3調整信用管理策略
隨著我國中小型企業的不斷發展,供應鏈金融在客戶群體的特征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信用風險管理策略自然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在貸款模式方面,由于部分中小型企業的素質、規模以及信用意識已經比較高,因而銀行在進行貸款時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貸款模式,例如對于供應鏈經營較好、信用度較高的企業,需要提高風險容忍度,放寬貸款額度與付款期限,而對于供應鏈信用度較低的企業,則可以采取分期貸款的方式來有效控制風險。
3.4重視貸款風險補償
近年來,我國中小型企業雖然已經呈現出了迅速發展的趨勢,但由于企業規模、資金等因素的限制,其信用風險必然是相對較高的,尤其是在中小型企業尚未完全發展起來的當前階段,如果銀行完全按照供應鏈信用風險來提供融資服務,那么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必將受到很大的限制。為此,政府可以投入一定的資金建立中小型企業風險基金,為其提供貸款風險補償,實現適度銀行信用風險的分擔,從而使其獲得更高的貸款額度,更好地完成融資。
4結論
總之,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已經成為未來銀行面對中小型企業融資業務的必然途徑,雖然當前供應鏈金融在融資模式與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只要能夠在立法工作、結算管理、信貸業務流程、貸款風險補償等放面采取合適的策略,供應鏈金融就必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方志,蘇國強,王曉彥.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7(12):34-43.
[2]張金蕾.供應鏈金融背景下融資模式與風險管理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7(8):176-177.
[3]田美玉,何文玉.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以汽車行業實證研究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6,35(6):154-160.
[4]張千.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其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現代商業,2015(12):42-43.
作者:傅愛丹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