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供應鏈中的金融信用風險來源防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信用風險既可能來源于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信用環境等外部因素,也可能來源于信息不對稱、核心企業違約、中小農產品企業違約等內部因素。針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政府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商業銀行則應不斷完善準入機制、激勵機制、風險預警機制以及風險應急機制等。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
1農業產業鏈融資與農業供應鏈金融
農業供應鏈金融是指商業銀行圍繞著農業產業鏈上的核心龍頭企業,將包括上下游中小企業、農戶、合作社等在內的各環節經營主體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綜合管理,為農業產業鏈上的各種經營主體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1]。
2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主要類型
2.1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貼現模式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貼現模式最大用處是用于解決位于農業產業鏈的上游中小農產品企業的融資問題。一般情況核心企業往往容易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來延遲對于上游中小企業的支付。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貼現模式,則可以有效緩解由于核心企業延遲支付而給上游中小企業帶來的資金壓力[2]。
2.2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保兌倉模式
因為農產品季節性很強,處于產業鏈下游的中小企業傾向于選擇在農產品價格低的時候大批量進行集中進貨來獲取成本優勢,但這種做法同時也令下游中小企業承受著巨大的資金壓力。因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保兌倉模式,就可以有效的緩解上述問題。
3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來源
從前文的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行模式來看,農業供應鏈金融較之于傳統信貸,是更加有助于降低信貸資金交易風險的,但是它并沒有能夠完全地規避風險。其中,信用風險是最為普遍,也是受到最多關注的風險形態。
3.1外部因素引發的信用風險
1)自然環境引發的信用風險。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比較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差,因此發生自然災害會對農業產業鏈的生產環節將造成嚴重影響。自然災害的風險很容易就轉化成為上述經營主體的信用風險。2)經濟環境引發的信用風險。如果整個宏觀經濟發生波動,就會從源頭上影響農產品的生產,又或者會對農業產業鏈的銷售環節造成影響,造成農產品無法按計劃銷售,使商業銀行難以收回貸款。3)法律環境引發的信用風險。供應鏈金融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因此不可避免地走進了某些法律空白區域。[3]供應鏈金融在實施過程中,會大量涉及到動產物權的抵押擔保,而我國目前尚未出臺關于動產擔保的專門法律,現有法律條文中關于動產抵押擔保龐雜而分散的多元化特征給商業銀行的抵(質)押業務帶來了一定的法律風險。4)信用環境引發的信用風險。由于農村地區的信用意識落后,征信系統的建設水平也還很低下,因此中小農產品企業以及農戶就會產生強烈的利用信息優勢謀取利益的激勵,導致商業銀行無法獲取真實的數據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3.2內部因素引發的信用風險
1)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信用風險。農業供應鏈金融所涉及到的多種主體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博弈關系,企業會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來實施利己行動。[4]在供應鏈金融下,某一個環節的信用風險會傳導至整個供應鏈,從而可能給商業銀行造成更大的損失。2)核心企業引發的信用風險。作為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樞紐,核心企業自身的信用水平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產業鏈的信用水平。一旦核心企業的出現信用問題會引發并迅速傳導至整個供應鏈。3)中小農產品企業引發的信用風險。中小農產品企業的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學完整的財務數據,其還款的能力也比較差,中小農產品很難按照商業銀行的要求提供出足額有效的抵押品,當外部環境的發生不利變化或自身經營不善時,無力償還貸款發生的概率非常高。
4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
4.1政府部門對相關制度的完善
1)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其復雜程度超過了傳統金融的信貸業務,農業供應鏈金融涉及到《擔保法》、《物權法》、《合同法》、《動產抵押登記辦法》、《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等多項法律法規,而這些法律法規中的相應規定與供應鏈金融發展的要求根本無法適應,應有針對性地予以修正和完善。2)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首先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搭建信息共享平臺的方式來促進信息在農業供應鏈金融相關者主體之間的交流和共享,其次政府還可以主導設立擔保機構參與到農業供應鏈金融中來,幫助降低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再次政府應始終致力于完善農村地區中小企業及農戶的征信體系,增進商業銀行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激勵。
4.2商業銀行降低信用風險的制度設計
1)準入機制設計。對于申請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中小農產品企業,商業銀行應通過嚴格的準入機制進行限制和篩選。[5]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設置較高的準入門檻來降低信用風險。另外,對于擬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業產業鏈內部的信用風險控制能力也要進行嚴格的審核,對于核心企業的資產規模、銷售狀況、信用水平等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與衡量,確保信用背書的提供者具有強大的經營實力和較高等級的信用度。2)激勵機制設計。由于商業銀行不參與到供應鏈內部企業之間的交易,因此商業銀行就需要通過對合同的設計來降低這種負面的影響,使企業既有動力參與到供應鏈金融中來,盡量使得企業違約的動機弱化。3)信用風險預警機制設計。商業銀行在獲得了必要的信息之后,可以通過建立風險預警模型來對信用風險進行識別、度量和預控。建立風險預警模型所需要的信息大體上由交易合同信息、資金流信息、物流信息、市場信息及質押物信息等五大類信息構成。4)信用風險應急機制設計。建立彈性強大的農業供應鏈的網絡來抵御其不良影響。強大彈性的供應鏈網絡在受到突發性信用風險的沖擊時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還可通過縮短處理信用風險的時間,提升供應鏈響應突發性信用風險的速度,來降低信用風險的危害。
參考文獻
[1]賀群.農業供應鏈金融:動力機制及運作機理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9):141-142.
[2]朱瀟.供應鏈金融視角的農業產業鏈融資[J].北方經濟,2013,(1):7.
[3]蘇玉峰.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研究——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視閾[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2):40-45.
[4]胡國輝,鄭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討[J].農村經濟,2013,(5):45-49.
[5]劉秀莉.基于信用風險視角的農業供應鏈金融研究[J].農業經濟,2014,(7):32-33.
作者:馬麗 單位:哈爾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