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暗示下的低年級小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心理暗示與語文教學
又如:二年級上冊中一片課文《難忘的一天》中的:“鄧爺爺來啦!他帶著慈祥的微笑向我走來。我連忙敬了個隊禮,說:“鄧爺爺,您好!”鄧爺爺高興地點點頭,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看著鄧爺爺和藹可親的樣子,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靜了下來。”通過這句話給以學生強烈的心理暗示:真誠的微笑、慈祥的面容,不僅能緩解緊張的氣氛,還能讓別人的心中感受到一絲絲溫暖;這種溫暖是發自內心的,不僅僅是筆者感受到了,同學們在學習和朗讀的過程中,也能深深的感受,并且還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教學不但是在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給學生進行德育的教育。
2心理暗示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正是心里暗示的作用使語文教學更加生動和形象,使語文課的教與學融為一體。當然,心理暗示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從教育方面考慮,心理暗示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
2.1語言的暗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充滿感情色彩的交談言語,其效果不但使學生從形式上,而且有助于他們從本質上去認識問題;不但作用于學生的觀點,而且更作用于心靈。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都是通過說話時的語氣,語速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老師的語言是給予學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徑,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老師不論是在批改作業還是批評學生的時候,都應該避免直接點名,否則就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讓學生聯想到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從而開始有了厭學的情緒,情緒低落,成績直線下降,成為老師和同學們心中的“差等生”。
2.2引導性暗示
“暗示“作為一種心理影響力,具有間接性和含蓄性。它不是直來直去、開門見山,而是以一種旁敲側擊、聲東擊西的方式讓學生在毫無意識的狀態下接受知識,從而減少教育過程中的一些思想和情感障礙,使學生更快更準確地學到了知識。例如在學《司馬光砸缸》一課,首先教師在教學之前,給學生講述一個小故事:在一個炎熱的星期天,有幾個小朋友在玩耍,大家正玩得起興時,突然聽見“撲通”一聲,“救命啊!”……你的小同伴掉進了水缸里面。當你們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做呢?是焦急的尋找大人來救呢?還是站在一旁哭泣?還是自己冷靜的找尋方法來救你的同伴呢?頓時,同學們就會思考,最終得出:需要冷靜的找尋救出同伴的方法:使用磚塊砸壞水缸,同伴就會隨著缸里面的水流出來。通過課前的引導,不僅能積極的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能順其自然的將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引出;促使學生在學習該課文的時候輕松自如。
2.3環境的暗示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也可以通過某種環境、氣氛和氛圍來渲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在上課之前組織學生外出觀察秋景或者是通過多媒體等畫面去感受秋景的美、實。比如二年級上冊的《秋天的圖畫》(根據實際修改),通過外出的觀察或者是課上的媒體感受,讓學生深深的感受秋天的美景和豐碩的果實,讓他們體會出果實的來之不易。同時還可以為學生創設秋景的教學情境。利用該課文,可以通過“看一看”“選一選”“分組討論”等情境來談感受,讓學生描述其感受;最后讓學生總結出自己從這篇課文內容中學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啟示。
2.4動作的暗示
它主要是指老師通過肢體語言傳遞給學生的暗示。在學生回答問題精彩時,老師可以豎起大拇指表示贊揚,當學生在做小動作時,可以漫不經心地走到他的身邊摸摸他的腦袋表示提醒……哪怕是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體現出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尊重、鼓勵和期待。
由此可見,心理暗示在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有很多都蘊含著許多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因素,我們應理解并掌握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將心理暗示更巧妙地運用到課堂及課后教學實踐中,給學生施加各種影響,創造各種條件,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地挖掘他們的個人潛力,調節和優化學習的心理狀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全面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讓學生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