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信息素養教育現狀
由于信息素養教育在美國起步較早,其信息素養教育與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并為其它各國信息素養教育地開展提供了借鑒。我國高等學校的信息素養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規定在全國有條件的高校廣泛開展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情報意識和文獻檢索技能。由此開始,最初形態的信息素養教育便開始在高校開展起來了[2]。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者才開始對信息素養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通過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其中最具代表的成果是王吉慶教授1997年7月出版的《信息素養論》一書,對信息素養的概念、內涵和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描述。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普遍沿用教育形式,主要有:
1)單獨以一門或者多門課程的形式,將信息素養教育有關內容以課程形式來講授和實踐;
2)將信息素養教育納入圖書館讀者培訓的一部分,由圖書館員通過講座、短期培訓、現場培訓等形式開展;
3)在專業課中加入信息技能內容,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本學科領域的信息源,鍛煉專業信息評判能力,并能有效地解決其專業學習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這幾種培養方式的共性是重視信息使用的知識傳授而輕視信息使用的價值引導。筆者以關鍵詞“信息素養”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檢索,從1977年至2014年共有相關期刊、學術論文119,959條;以關鍵詞“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進行檢索,從1981年至2014年共有相關期刊、學術論文10,421條,可見國內學者對上述兩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和“信息素養”進行檢索,檢索到的記錄為0條,充分說明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適時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2.主要問題及相關舉措
1)課程教育體系單調
中外合作辦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兼顧國內高校和國外高校,一般采用國內的基礎課程加入外方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生修完學分即可獲得合作學校雙方的文憑,因此課程體系一般也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和學科專業方向課程組成,信息素養的培養一般由1,2年級幾門課程的教學而實現,這種方式的培養效果遠遠達不到信息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因為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是依靠幾門課程的簡單堆砌就能實現,而是要靠全部課程的有機結合,多種培養方式相互支撐,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人才。可以考慮信息素養課堂教育采用三段進階式培養,即通過大一階段的通識信息素養教育階段(公共必修課)、大二/大三階段專業信息素養培養階段(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和大三/大四階段創新信息素養培養階段(選修課和和綜合實踐類課程),在整個培養周期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針對不同專業首先優選每個專業信息素養教育大類課程,這里強調課程既要符合目前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又要體現出國際化教育的特色,然后科學地將課程分配到最優的階段進行傳授。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教師角色也應該隨著發展而變化,教師應該成為課程教學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信息資源的引入者,即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同時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水平即不斷吸收國內外信息素養教育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手段,高校還要不斷完備信息素養課程建設的基礎條件包含硬件資源(信息化校園)和軟件資源(教師及教輔人員)。
2)實踐教育缺乏
目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信息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且培養途徑單調缺乏系統性,絕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完全是普通高校信息素養培養方式的復制,教育的方式和內容與母校大學生并無差異。這種模式只是課程簡單的疊加,并沒有實現信息素養教育的系統化和突出培養國際視野人才的特色,沒有引入國外高等信息素養教育的先進理念和優質資源,忽視了實踐教育在信息素養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國外實踐性教育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補充,是信息素養培養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學校物質環境、文化氛圍等環境中通過大量課外實踐教學,不僅培養人才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自己能夠更加順利地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還要充分的充分發揮數字化圖書館、實驗室等場所的功能,利用先進的數字化設備、多媒體設備基于互聯網和電子文獻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明確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目標和培養途徑,構建互為促進和補充的理論聯系實踐的教育模式,實現信息素養教育培養途徑靈活化和多樣化。
3)評價體系缺乏
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是對信息素養能力和水平高低、以及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進行評價時所規定的指標及其要達到的要求,它表現為具體化的目標或目標體系。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因具有其自身特點,故在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上不能照搬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因為目前國外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體系標準與中國國情和現狀有一定的不符,無法很好的被采納和利用,而國內已有的中國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具有科學性不強(指標之間沒有邏輯關系)、可操作性不高(沒有征求大學生意見)、可測性較差(層次不明確、未付權重)、導向性不強(無法為未來發展指引)等缺點,特別是不是針對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因此應在深入理解信息素養的內涵和構成,并通過對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走訪調查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已有的信息素養評估標準,構建一套適合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指標體系強調科學性、可操作性、可測性和導向性四個原則。科學性即要求評價指標體系之間相互獨立、有窮性,能夠科學、完整的反映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各項信息素養指標;可操作性即指標能夠便于利用且容易操作;可測性即每個指標能定量的測量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導向性即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必須代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發展的方向,具有導向性。
3.結語
構建適合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課程及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系統化地進行國際化人才信息素養的培養,及時改進信息素養教育的方式與手段;有利于促進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地設置與優化;有利于培養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能力;有利于不斷引入和吸收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以點帶面全面推薦我國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
作者:鄧曉軍 姜文 文志強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