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媒時代學術期刊編輯信息素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全媒時代編輯信息素養的內涵解析
信息素養(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IIA)主席Pau1Zurkowski于l974年提出的,他用“informationliteracy”來指經過訓練能夠在工作中運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全媒時代,編輯必須具備很強的信息素養,才能更好地與數字化時代相適應。筆者以為,編輯的信息素養應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一)獲取、收集信息的能力———通過各種途徑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
全媒時代,不懂得電腦技術,不會使用各種搜索引擎的編輯將寸步難行。大量的信息都是通過網絡第一時間的,它比傳統紙媒時代要快速得多;因此,編輯應熟練掌握各種方法來獲取信息,尤其是對電腦的掌握。從UNIX、MS-DOS系統到WINDOWSXP直到現在的WIN8操作系統,電腦軟件的開發和應用可謂日新月異,一種系統還未掌握熟練,新的系統又產生,這就要求編輯要有學習的能力,快速掌握操作方法以便在工作中熟練應用。
(二)分析辨識信息的能力———甄別、評價信息是否有價值的能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擁有一雙獨具的慧眼對于在繁冗的信息中找到有效信息至關重要。編輯必須通過收集專業學術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和編輯素質,加強編輯的探索精神,積極培養信息意識,提升編輯的信息認知、識別能力,從而判斷信息是否有價值,是否可以為期刊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論是從網站、QQ或者是微信等網絡媒體和傳統紙媒獲得的信息,編輯都應該運用自己的常識及知識正確、合理地進行判斷,對于虛假以及不確定的信息進行核實和甄別。
(三)加工信息的能力———正確和高效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收集信息和辨識信息的基礎上,加工信息就顯得更為重要。這是信息利用的中間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編輯必須通過自身的綜合素質,如專業知識、判別能力、計算機的綜合運用、文字駕馭能力等來對信息進行正確地、有效地處理。如一些日常辦公軟件的使用,如word、WPS等,以及圖片處理軟件如photoshop、CAD等,還有一些排版工具如方正、飛騰等軟件。
(四)利用信息的能力———有效將信息應用于編輯出版過程的能力
編輯應具備將碎片化視角納入選題策劃的能力,同時能夠很好地以信息平臺助力稿件審讀。借助平臺提取稿件的創新點和學術價值,這在我國一些高校學報中已經實現。如大部分高校學報使用的投稿系統,已經比較專業和完整。作者通過注冊個人信息后,進入投稿系統,首先閱讀并確認投稿確認書。這樣,確保作者在投稿時確認自己的文章為原創,并同意版權轉讓,防止一系列有關著作版權問題的發生。在同意投稿確認書之后,就進入投稿步驟。即輸入文章題目→輸入本文作者信息→輸入本文摘要→本文關鍵詞→輸入本文學科分類信息→輸入本文基金資助信息→給編輯部留言→上傳稿件內容→輸入參考文獻→信息確認、正式投稿→投稿完成。其中,編輯可以根據文章的摘要、關鍵詞以及基金和參考文獻來基本判斷稿件的質量以及篩選稿件的審稿人。“給編輯部留言”可以使作者更好加強與編輯的溝通,表達對稿件刊發的速度等要求,更具人性化。同時,通過這樣的平臺,作者可以很快查閱到審稿進度,編輯可以更高效地處理稿件,加快了稿件處理速度,減少了傳統投稿方式的一些弊端。
(五)遵守信息倫理的能力———具有恪守職業道德和良好的道德素質的能力
作為一名學術期刊編輯,政治素養是首要的和必要的。嚴把政治關是每一個編輯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面對網絡上的各種信息,編輯必須運用政治理論、道德理論、倫理知識對其進行甄別。堅決做到不傳謠、不造謠,始終堅定政治信念,嚴把信息的政治關,從而把握好期刊的政治方向。對于作者的學術論文以及個人信息,更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再比如對知網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運用,如果編輯缺乏職業道德,很有可能隨意泄露檢測賬號及密碼,擅自檢測本刊以外的來稿,輕率告之文章重復內容,甚至積極提供修改幫助,主動交易,收費檢測。本為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維護者的編輯,卻利用手中的工具成為學術不端行為的推波助瀾者。
二、全媒時代學術期刊編輯信息素養提升的SWOT分析
隨著期刊數字化進程的加快,作為學術期刊的主體,編輯面臨著種種機遇和挑戰,大數據時代下傳統期刊的困境重重,如傳播途徑單一、傳播速度慢、內容創新度不高等。編輯與期刊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用SWOT理論,可以通過主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學術期刊編輯在數字化時代下,提升信息素養時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威脅,以期學術期刊編輯主體和生存環境等外部因素得到重視,從而達到推動學術期刊編輯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進而推動學術期刊發展。SWOT是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最早是應用于企業戰略分析。其中S代表優勢(strength),W代表弱(weakness),O代表機會(opportunity),T代表威脅(threat),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企業通過這四項指標,對自身以及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從而制定相應的策略,以實現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穩定。
(一)學術期刊編輯的優勢
作為學術期刊編輯,必須手執“兩支筆”,一只紅色的筆———是編輯的職責所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使命;一支藍色的筆———搞好學術研究,發揮自己的專業,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學習。不難看出,首先,學術期刊的編輯大部分都受過高等教育,有較高的學歷,知識水平較高。再加上平時不斷地審讀學術文章,日積月累知識面較寬,對某一領域尤其是自身的專業有較深的功底,具備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其次,編輯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對新事物,尤其是電子計算機和網絡等運用能力強,易于掌握現代的出版理論和編輯技術,捕捉最新信息。再次,學術期刊編輯長期與專家學者打交道,學術思想比較活躍,易于掌握學術前沿和學術動態。
(二)學術期刊編輯的劣勢
雖然學術期刊編輯有較強的優勢,但是,綜合分析還存在以下劣勢。首先,學術期刊編輯主體意識有待提高。編輯作為期刊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質和期刊質量。目前,一些編輯主體意識不強,有時候過于被動工作,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面對作者,缺乏耐心,缺乏與作者溝通的能力;面對專家,不夠積極主動,缺乏自信,很難約到高質量的稿件。其次,學術期刊編輯的編輯素養不高。幾乎所有的編輯都不是學編輯出版專業出身,但學術期刊的編校規范等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起來的,而是由長期的編輯經驗累積起來的。這就需要編輯在工作中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再次,學術期刊編輯存在職業倦怠現象。職業倦怠又稱“職業枯竭癥”,它不同于身體的疲憊,而是工作人員長期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形成的身心疲憊感,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這種感覺更多的是緣自心理的疲乏。由于長期從事復雜單一的工作,難免產生厭倦感,再加上晉升空間小,工資待遇不高、主辦單位不重視以及競爭激烈等因素的影響,極易產生工作上的厭倦感,從而導致職業倦怠現象。
(三)學術期刊編輯的機遇
在2013年7月8日—10日召開的第五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了《2012—2013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2年,國內數字出版總產出達到1935.49億元,比2011年整體增長40.47%。短短兩年時間,中國數字出版產值實現了從千億元向2000億元的邁進。中國數字出版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產品形態、商業模式、運營渠道、產業環境等都有了新的變化[17]。數字化步伐的加快給學術期刊編輯帶來了機遇,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數字出版的總體進程加快
數字出版代表著出版業的未來和方向,這是新聞出版界的共識,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出版業是當前出版業的重要任務。2012年數字出版收入再創新高,數字報紙、電子書發展迅速,增長幅度超過30%以上。在數字出版總產出的1935.49億元中,互聯網期刊收入達10.83億元。數字出版企業積極求新求變,數字出版內容平臺邁向開放性未來,新技術應用開啟數字出版全新業態,數字出版重心向移動互聯網轉移,智能終端格局基本形成,數字出版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2.國家政策支持
2011全國最大數字出版產業數據中心項目正式在天津啟動,2012年,在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政府主管部門一直都是引導者和推動者。2012—2013年,政府主管部門繼續推進數字產業壯大,推動具有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的市場主體的形成,促進數字出版市場快速發展。2013年7月8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單位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盛大開幕。開幕式上,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杰表示:“中國數字出版閱讀人數接近2000億,出路就是技術和文化相結合,我們要把品牌做大做強,造出中國的微軟,中國的蘋果,中國的亞馬遜,才能在文化產業領域引領世界的文化發展。”隨著黨的“十八大”的勝利閉幕,關于“十八大”的單行本等圖書陸續與讀者見面,其中,“十八大”報告單行本、中國共產黨章程、“十八大”會議文件匯編等黨代會文件首次實現數字出版。
3.國外期刊數字出版機構進入中國
近年來,中國數字出版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數字出版產業政策、數字內容平臺建設、數字出版標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在2013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曾指出:中國將進一步開放數字出版市場,歡迎國外信息企業、互聯網企業進駐中國,與中國企業在內容生產、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版權保護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國外期刊數字出版機構的進入為我國數字出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一系列新的經營方式、辦刊理念、出版模式和新的數字技術。
(四)學術期刊編輯的威脅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全媒時代的到來也給學術期刊編輯帶來種種威脅和挑戰:主辦單位不重視,無績效考核制度,期刊勉強生存的境遇以及編輯習慣了這樣的環境的麻木性等,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期刊數字出版的版權保護機制尚未真正確立
眾所周知,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從網絡上幾乎可以隨意下載一篇文章,這也滋生了數字出版侵權案件的不斷發生,如近兩年出現的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代表中國作家向谷歌、百度維權,中華書局起訴漢王紙書預裝“二十五史”,韓寒等作家起訴蘋果的應用商店等等數字版權糾紛。數字出版著作權侵權已經成為侵權的重災區。這客觀上給學術期刊編輯也帶來了工作的難度,編輯需要一雙慧眼和技術來確保作者的著作權。
2.我國學術期刊編輯競爭激烈
面對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和競爭激烈的出版市場,期刊在社會定位、傳播方式、編輯手段、出版發行、讀者群體等方面發生巨大的變化,那么學術期刊編輯同樣競爭激烈。需要從不同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才能適應新形勢。期刊編輯需具備基本素質和特殊素質。基本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編輯業務、語言文字和有關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很強的信息素質,特殊素質要求較高,包括美學、藝術、計算機技術、經營管理和社交公關等能力。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成就學術期刊編輯的根本,健康的心理情感體現出編輯良好的精神面貌,編輯應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當然還需具備科學精神和編輯實物技能。全媒時代,不僅僅是編輯人員之間的競爭,還是人與計算機等高科技之間的競爭。這就需要編輯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客觀上也帶給編輯一些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如果不思進取將無法適應全媒時代的要求。
三、結語
全媒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國期刊出版應完善數字出版產業鏈條,加大數字出版科技研發力度,增強數字出版贏利能力,加大監管與版權保護力度。同時,編輯作為學術期刊的主體要不斷地完善自己,不僅僅做編輯,還要做專家,同時還要具備掌握現代科學的編輯技術及現代經營理念的信息素質。提升信息素養不但是全媒時展的要求,也是保證期刊質量的需要,同時更是學術期刊編輯自身發展的要求。
作者:韓芳 單位:包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