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學數學概念是由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構成的。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反映的所有對象的共同本質屬性的總和。如平行四邊形有很多屬性,但它的本質屬性有兩點:第一,它是四邊形;第二,它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平行四邊形必須具備這兩個屬性,否則就不是平行四邊形。而反映的所有對象的全體叫作這個概念的外延。例如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一般的平行四邊、長方形、菱形、正方形等。概念的內涵是概念的“質”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是構成概念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二、優化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小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既依賴于他們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學習動機,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也起著重要作用。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一般要經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和深化等階段。
(1)概念的形成———抓住本質
小學數學概念剛引進時,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感性階段,比較膚淺和不全面。因此,概念的形成是從了解事物的外部、具體的屬性,到認識事物的內部、抽象、本質的屬性這樣一個深化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抓”概念中的關鍵詞
小學數學中包含著大量的數學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個詞或詞組組成的定義。因此,可以通過“抓”關鍵詞來幫助學生建構新的概念。例如學習“認識三角形”時,引導抓住“三條線段”“圍成”“每相鄰兩條線段”這些詞組,幫助學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②運用概念,正反例比較
正例有利于概念的概括,幫助學生正面理解;反例有利于概念的辨析。例如方程的定義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了這個概念后,可舉許多的正例和反例:x-y=4、3(a+2)=15、16+b>28、y+105、7×8=56……讓學生加以辨認,從等式、未知數兩個方面導入,加以辨析,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
(2)概念的鞏固———注重應用
在概念引入、形成的基礎上,概念的保持是比較困難的,而概念的建立還在于能運用概念,同時鞏固概念,發展概念。主要策略有:
①強化運用策略
在運用中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強化對概念的掌握,這種運用可以是對概念的一些簡單的填空、選擇和判斷。如教學完“圓的周長”知識后,可讓學生做以下練習:填空:畫一個半徑是20厘米的圓,周長是()厘米。判斷:直徑越大,圓周率也越大()。
②在實踐中運用概念
學數學,更要學會用數學,學會運用概念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運用概念的能力。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后,可以讓學生親手去測量并計算一下自己房間有多大,讓學生不斷發現新問題,提供充分的創新空間。總之,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掌握的知識和現有經驗出發,在概念的引入、形成、鞏固的過程中優化教學方法,進行概念教學,精心演繹概念本質,使學生能準確掌握應用概念,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葛麗珠 單位:浙江省永嘉縣巖坦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