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不斷深入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課堂教學的任務已經在逐漸回歸正軌,課堂教學的重心向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方向轉化,這也是新時期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關鍵。但如何把課堂知識轉化為學生實際的能力,不是一句話或幾節公開課就能解決的問題。在幾十年小學一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本人通過不斷的反思和實踐,對小學數學課堂知識與能力的轉化與提升,有以下幾點看法和大家交流探討,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興趣;自然規律;推理演算
一、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主要因素。但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數學這門學科很難讓大多數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數學教師對于數學這門課程的理解過于狹隘。他們認為,數學是一門嚴肅的學科,其具有科學的嚴謹性、推理的嚴密性、論證的合理性。在關注這些特性的時候,許多教師卻忽略了數學還應該具有趣味性。因為,一些教師對數學這門課程的趣味性關注不足,那么他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興趣引導自然就做得不到位。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強調學生要按照我們所授的方法和理論進行解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的發揮,對學生在思維方向的拓展重視不足,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相對僵化。其實,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分析一些名師的教學視頻,就不難發現,所有的名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都很注重知識的趣味性教學。這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的時候,會盡量地把知識性、趣味性和生活化進行很好的結合,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相對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去求職和探索。所有的名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都會從多個方面去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引導學生,用各種有趣的方法帶領學生去探索知識。因此,我們要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就需要在我們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主要以基礎知識的認知與積累為主。這些基礎知識多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我們要提升學生的興趣,就需要針對這階段數學的學科特征去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計一些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去了解知識、認識知識。只有通過自己的認知和實踐過程,學生才會對知識的基本原理產生的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在這個認知的過程中,知識的來源途徑會逐次展開,學生通過展開的知識形成過程,認識知識的結構,了解知識的過程伴隨學生的動手與動腦活動。這兩個方面的活動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讓學生通過實踐去探索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能力。由此可見,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把數學教學與實際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所有的知識來源于生活,知識是人類認識自然世界,對自然世界存在的事物進行不斷總結的結果。數學是人類社會對自然規律認知總結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數學知識是與人類活動的生產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的。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在與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我們在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具體的問題。數學學科素養教育提出,數學學科的學習,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去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從數學的起源再到數學的學習目的我們不難看出來,不管是數學知識的起源還是數學知識最終的目的,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我們的數學教育教學的過程必須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現階段我們使用的小學數學課本中很多知識的講解都是與實際生活案例相聯系,然后通過對實際案例的解讀,讓學生了解知識的演變過程。但由于我們的教材編寫是以全國的小學生為基礎編寫的,難免有很多案例是與學生的生活案例不相符合的,這對學生的學習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一定非要按照教材死搬硬套,讓學生在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上去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這無疑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盡最大可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生活化。這個所謂的生活化,就是要把案例的改編與學生生活的具體環境相結合,把問題指向學生所熟悉的領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就那些數學去探索與實踐。例如,在小學課本里會涉及行程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設計里往往都是比較城市化的,而農村里的學生對于城市的環境是相對比較陌生的,因此,在初學階段我們需要對課本的案例進行去城市化,把課本案例中城市化的命題,變成學生相對熟悉的農村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對基本知識進行掌握以后,再讓學生回過頭去對課本案例進行學習和解讀,這樣不但遵循了由易到難的過程,而且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使用更加全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鼓勵學生用課堂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不應該停留在課堂之內和課本之中,我們學習的目的在于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數學,其更應該體現數學的工具性特點。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帶進自己的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經過實踐和總結之后,我們的學習過程就變得更加生動,知識的演化過程也會變得更加清晰起來,這樣我們的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會從直觀的表象的東西內化為學生讀知識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比如,在學習了面積相關的知識之后,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去使用與面積相關的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即時使用新學的知識去探索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這樣,學生邊學邊用,就可以對知識進行及時的復習和鞏固。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在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不正確認識也會展現出來。我們教師也可以很好地發現學生在認知上的不足,及時給學生進行糾正。及時糾正過程容易讓學生在開始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避免先入為主的錯誤思維扎根。由此可見,鼓勵學生用課堂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四、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數學是一門思想性和創造性相結合的課程,其中數形結合、歸納、類比、推理演算與證明都貫穿著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對應的題型有相對應的思想,同時很多情況存在一題多解的現象,也就是說數學的解題方法存在著多樣性,因此我們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讓學生通過對題目的理解和觀察,找到最適合的解題思路,然后通過合理的計算和推理解決問題。對于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我們要注意其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如何選擇解題的途徑,通過對其解題途徑的觀察去了解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尋找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苦難和問題,給予及時的引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同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要接納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來的獨到的見解,哪怕是學生的思想和見解是錯誤的,我們也不能去輕易地否定學生,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實踐和摸索去驗證和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驗證的過程中,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就能主動地進行修正。如果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依然出現錯誤,我們教師再進行適時的指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敢于試錯、敢于探索。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就會內化和提升,同時也會避免錯誤的再次生成。
五、進行多學科的融合,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基于數學知識技能,又不等同于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它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對開展以數學為手段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是非常廣泛的,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強調多學科融合的一個因素。當我們把數學融入到其他學科之后,我們的數學學習就不會變得枯燥無味。例如,在教學與計量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把“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到數學課堂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課本中的故事去了解曹沖稱象所使用的數學思想和物理原理,啟發學生學會化整為零的對稱解題思路,啟發學生從其他學科的角度去欣賞數學。又如,我們還可以用“田忌賽馬”的案例去探究不同情況下排列組合后產生的不同結果。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于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但是田忌采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范例。這些生動的案例,把數學知識與故事相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使數學的學習更加具有趣味性。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進行數學知識的灌輸,而是要把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傊?,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還需要我們數學一線教師去不斷的努力研究,并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各種手段的綜合應用,始終保持為社會培養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努力,為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而進行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孫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6).
[2]周凱.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9(19).
[3]陳楚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數學運算能力[J].遼寧教育,2018(17).
[4]陳興會.創設情景,加強感知,提高數學學習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2).
雷啟國.加強課堂情景的創設提高中學數學教學質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6).
[6]黃友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6(1).
作者:牛建平 單位:甘肅省隴西縣首陽鎮董家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