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茶蔬果產業發展路徑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市種植水果已有1000多年歷史,明萬歷年間已有桃、梅、李、梨、棗、柿、楊梅、枇杷、林檎、柚、橘、金橘、櫻桃、栗、葡萄、銀杏、木瓜等29種,300多個品種品系。目前,全市果樹總面積80多萬畝,年總產量70多萬噸,其中柑桔53.6萬噸、油茶3.49萬噸、楊梅2.57萬噸、梨1.66萬噸、桃3.04萬噸、葡萄2.88萬噸、枇杷0.7萬噸、板粟5.71萬噸。全市蔬菜播種面積148.7萬畝,總產量177.2萬噸。全市現有蔬菜加工企業14家,實現工業產值13.6億元。全市筍制品產量約20萬噸,主要產品有無味筍片、筍塊、調味金絲筍、腌制筍、小徑竹筍等,年產值32億元,其中:鮮筍產值15億元,筍制品產值17億元。全市現有筍制品企業141家,其中規模企業32家,產值超億元企業5家。已有8家筍加工企業被評為福建省龍頭企業。“金甌”牌、“明良”牌、“宸茂”牌、“東福光”牌水煮筍罐頭等4種筍產品榮獲“福建名牌產品”稱號,“明良牌”商標獲“福建省著名商標”,“明良牌”水煮筍獲A級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
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近年來我市茶果蔬產業發展較快,成效較大,但與整體綠色經濟體系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和不少問題,尚處于綠色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一)產品附加值低
茶蔬果深加工精加工程度不足,運營模式落后,未形成能有效提升綠色資源價值的產業鏈。除了筍產業進行了一定的制品化加工及茶葉品牌化經營外,其余基本上仍處于賣原料、小農經濟式的產業發展初始階段,產品組織化程度不高,處于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缺乏有效的科技和市場引導,菜、蔬、果等相關飲料及休閑方便制品仍是空白,尚未形成能有效提升綠色資源價值的大工業式經營的產業鏈。
(二)品牌層次不高
沒有與旅游和文化產業互補提升,形成具有濃厚武夷地標名片式的茶蔬果龍頭企業及品牌。目前,我市茶蔬果等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比較小,其品牌均屬省內品牌,雖然武夷山的大紅袍和金俊眉等茶葉,尤其是大紅袍,具有很強的武夷地標概念,在全國范圍內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但一定程度上仍只是當作茶葉品種的一個名稱,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品牌。而以千島湖優質水源為基石的“農夫山泉”,通過“農夫山泉有點甜”口語化市場廣告運作,成功塑造了千島湖地標式全國性品牌形象,對千島湖的旅游和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互補提升和相互促進作用,我市的品牌與之相比差距巨大。
(三)技術工藝落后
企業技術工藝、裝備水平亟待更新與提高。閩北農業重田間生產,輕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原始積累資金甚少,造成加工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直接影響了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的競爭力。
(四)環境尚待優化
政府環境尚待進一步優化。首先,農業各部門內部不協調。農業、畜牧、林業、農辦、經貿、產業辦各系統都在抓菜蔬果等農產品加工,缺乏全面、系統的規劃和整合。其次,農業系統外部不協調。多頭管理,使得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體系、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體系、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質量認證體系以及信息網絡體系十分分散。第三,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各地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投資和信貸等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成為產業發展最重要、最普遍的制約因素之一。
對策建議
我市《全力推進食品產業千億產值行動計劃方案》提出:到2016年,茶產業實現產值70億元,與目前相比,年平均增幅為18.2%;果蔬(包括筍及油茶)產業實現產值120億元,年平均增幅為18.9%;茶果蔬產業到2016年合計產值要達到近2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8%以上。要實現這樣一個較高增長速度的目標,進而打造我市茶蔬果綠色產業鏈,實現茶蔬果產業從數量到質量上的全面跨越式提升突破,成為我市推進食品產業千億產值行動計劃方案的重要增長點,就必須立足我市現有產業現狀,正確認識國內整體產業態勢,理清能引導支撐我市茶蔬果產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思路。從產業現狀上看,我市茶蔬果產業雖然在綠色資源方面具備一定的基礎,但總量和質量品種與先進地區相比并無優勢;其次,在茶蔬果產業鏈上,茶果飲料及果蔬脆片等休閑方便食品市場已屬充分競爭的市場,兩樂、康師傅、統一、娃哈哈、匯源和農夫山泉等一批企業具有巨大影響力且占有統治地位,后來者要以常規模式突破進入該市場可能性不大。因此,未來我市茶蔬果產業發展思路應以“創新”為魂,“融合”為魄,從整體構建“茶蔬果———旅游———文化”一體性大產業格局出發,著力于差異性創新,融合集聚并提煉大武夷綠谷資源,大武夷旅游以及區域文化特色優勢,通過組織架構、商業運營模式、產品開發以及品牌創設等方面的差異性創新,培育類似“農夫山泉”短期爆發力強、武夷地標名片式的品牌企業,延伸產業鏈,推動“茶蔬果———旅游———文化”立體式大產業綠色循環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優化發展環境
加強組織領導,建議加強食品產業及相關茶果蔬產業組織機構的建設,成立食品產業相關協調機構或辦事機構,根據《全力推進食品產業千億產值行動計劃方案》要求,進一步理清我市茶果蔬等食品相關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產業、產品、地區發展重點和主要措施,并負責抓好相關扶持政策的擬定和落實、武夷名片式品牌創設和大產業鏈的構建等項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優化產業發展環境。1.資金扶持市財政應安排專項資金集中用于支持茶果蔬等食品產業的企業品牌創設、技術升級改造、新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等。2.土地政策優先安排茶果蔬等食品企業的用地需要,可以在全市范圍內統一調劑土地使用指標和新增耕地指標折抵的辦法以及調劑各縣(市、區)之間、鄉鎮之間進行土地置換,重點保證相關企業生產用地。3.稅費政策加快茶果蔬等食品產業專業區建設步伐,鼓勵企業向專業區集中。專業區內企業的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配套費、土地使用費及其他稅費,除按規定上繳中央、省外,市、縣(市、區)所得部分全額返給專業區,用于專業區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4.金融政策推動金融部門合理確定企業授信額度,在信貸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對企業收購茶果蔬農產品所需資金,金融部門優先提供貸款,同時,允許企業以自有動產、不動產及名牌注冊商標等無形資產作價抵押貸款。鼓勵企業聯合成立互保性質的貸款擔保組織,或把企業列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優先扶持對象。
(二)融合資源優勢,實施品牌戰略
目前我市農副產品品牌均屬省內區域性農副制品專屬性品牌,即缺乏武夷地標特色,又不具有時尚影響力,與打造“茶蔬果—旅游—文化”立體式大產業鏈的要求差距很大。應融合我市旅游和文化資源優勢,創設武夷地標名片式時尚品牌,形成茶蔬果大產業鏈的核心支柱源動力。1.在旅游上,武夷山作為“雙世遺”國家級風景區,在國內外均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且預計隨著二年后高鐵的建成通車,大武夷“雙世遺”品牌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將更上一個臺階。2.文化上,“印象大紅袍”作為武夷“雙世遺”旅游和地方特色文化緊密結合派生的典范,兩年來在實景演出領域迅速崛起,得到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贊譽,與武夷旅游相得益彰,互補提升,成為了武夷山旅游新亮點和增長極,“印象”及“大紅袍”成為全國性名片式時尚文化品牌。因此,可考慮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創設諸如“武夷印象”之類同時兼具濃厚武夷地標特色及現代時尚色彩的武夷名片式品牌,將現有武夷山及印象大紅袍綠色休閑時尚的形象影響力延伸至茶果蔬產業鏈中的各核心環節,如“武夷印象”休閑游樂農莊、“武夷印象”茶蔬果飲料及果蔬脆片等休閑時尚方便食品等。
(三)創新運營模式,構建大產業體系
我市茶蔬果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創新組織運營模式,統籌配置在綠色原料、旅游以及文化特色上的各種優勢資源,以“武夷印象”等武夷地標名片式品牌為紐帶,作為統一的整體產業品牌形象,引入大資本,農戶土地入股進行現代公司運作,配套一體式建設“武夷印象”農莊采摘游樂觀光園———育苗種植科學體驗園———大工業深加工流水線參觀示范園———休閑時尚產品商業展示園等,實現茶果蔬產業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互動提升,延伸產業鏈,并提升產業鏈的內涵和品味,構建“茶果蔬———旅游———文化”立體綜合式大產業綠色循環經濟體系。
(四)立足資源轉化,延伸產業鏈條
立足資源轉化,著力商業模式創新,差異化研發新型休閑時尚產品,高起點延伸產業鏈,促使茶果蔬產業從資源型向資源深度加工型轉化。茶果蔬高端產業鏈的產品如飲料、濃縮果汁和果蔬脆片蜜餞等市場競爭充分,后來者應立足綠色茶果蔬原料優勢,另辟蹊徑,引入深加工精加工工藝技術,進行組合集聚式創新,將茶果蔬綠色原料優勢與武夷旅游、文化等各種資源綜合協調起來,并從中提煉開發出即有一定武夷旅游及文化底蘊,又具現代時尚氣息的與現有市場產品具備一定差異性的茶果蔬產品,并以“武夷印象”等地標名片式品牌強力進行市場推廣。一是原料混合型產品研發創新。如目前市場上碳酸可樂型飲料、茶飲料、果汁及果蔬飲料非常普遍,但茶與果蔬結合型、碳酸與茶、果蔬結合型飲料卻非常少見,因此,可著力于開發茶果混合飲、碳酸茶可樂、果蔬可樂等新式時尚飲品。二是工藝及市場運作型產品研發創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綠色天然休閑方便茶果蔬飲品的前景將非常廣闊,而目前市場上基本上都是添加各類食品添加劑,保質期長達1年左右過度加工的產品,缺少純鮮茶果蔬飲品,可考慮借鑒牛奶殺菌保鮮加工技術,開發保質期3-5天,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的冰鮮天然茶果蔬飲品。在市場運作上,以純鮮綠色天然為賣點,以諸如“武夷印象”之青澀系列為品牌形象進行推廣,主要目標市場為本省及華東省市。而常規茶果蔬飲料產品則以“武夷印象”之熟韻系列為品牌形象進行推廣,差異化分別塑造武夷地標名片式休閑時尚品牌形象。
(五)重視人才建設,做大做強企業
任何產業要在短期內實現跨越式突破發展,關鍵是要有能引領產業突破的領軍人才,因此應大力挖掘、發現、培養或引進創業、管理、研發科技、創意策劃、品牌推廣和營銷等各類人才。其中,培育、發現“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式,具備點石成金能力的創業領軍人才是推動產業整體躍升發展的關鍵。同時,應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術教育,以現有企業為實習培訓基地,加大對茶果蔬育苗種植、食品加工、食品安全、食品機械、市場營銷、廣告設計等人才的培養,形成比較完善的多層次綠色食品產業教育體系,為促進我市茶果蔬等綠色食品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大量中高級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
扶持培育武夷綠谷名片式大企業。圍繞構建大產業發展目標,以品牌為核心和紐帶,本土培育與招商引資并舉,扶持培育類似“農夫山泉”具備短期爆發成長條件的武夷名片式大企業:一是要立足現有企業,推動企業培育武夷名片式品牌,轉型升級,進一步做大做強;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和興辦與國內外著名品牌相配套的茶果蔬加工龍頭企業;三是完善利益機制,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優化配置優勢資源,組建綜合性集團公司。鼓勵農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加工企業以武夷名片式品牌經營為核心,資本為紐帶,構建從茶果蔬育苗種植到農莊休閑旅游、加工生產,以及市場推廣營銷一體化的綜合性集團公司;四要建立以茶果蔬產業為主的農業綠色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議在武夷新區建立集聚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和大工業加工企業于一體的農業綠色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在園區內及周邊分別引入建設“武夷印象”農莊采摘游樂觀光園———育苗種植科學體驗園———大工業深加工流水線參觀示范園———休閑時尚產品商業展示園等,為我市茶果蔬產業,以及整體食品產業和農業提供發展典范。(本文作者:馮耀忠 單位:南平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