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休閑農業文化內涵開發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計劃的實施推廣,深入開發休閑農業已成為農村發展、農民就業與增收、農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而我國休閑農業在經歷了初級發展階段之后,應著重開發文化內涵,增加休閑農業的內涵品質,以提升旅游體驗和休閑農業的競爭力。本文著重分析與休閑農業相關的文化內涵開發,力求拋磚引玉,為推動中國現階段的休閑農業發展助力。
關鍵詞:休閑農業;文化內涵;鄉村旅游
休閑農業是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是從基礎農業到中級階段的農業休閑娛樂,再到高層次的文化旅游,是把農業與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服務業有機融合才產生的新型農村業態,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也是農民就業與增收、農村產業結構提升的關鍵步驟之一。
1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在國家政策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近年來我國休閑農業發展迅速。2017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從業人員900萬人,接待游客超28億人次,收入超7…400億元[1]。特別是2012—2017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營業收入增長十分迅速,其中2013、2015、2016年收入增長都超過30%,2017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各類經營主體已達33萬家,整個產業出現了飛躍式發展。
2休閑農業產品供給分析
從休閑農業提供的產品來看,雖然經過多年發展,產品種類繁多,產品關注度較高,但較受歡迎的文化內涵豐富的產品或項目比重仍然不大,致使游客文化體驗不足。
2.1產品結構
以休閑農業較發達的廣東省為例,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休閑農業產品共有1…648個,可以說非常齊全。但從產品結構來說,單一型較多,文化復合型產品較少,也缺少全域型,或線型產品,綜合性實體較少,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2.2產品關注度
從休閑農業產品以往統計的參與和評價人數可以看出其關注度。我國休閑農業中的民俗村、生態風光、田園風光類產品人氣較旺;初級形態的采摘園、鄉村公園關注度不高。從關注和評價的內容來看,游客最缺少旅游深度精神體驗和文化感悟,沒有獲得項目新奇感和刺激,不能產生文化共鳴。所以,休閑農業產品缺乏文化內涵和品牌效應,與傳統景點相比關注度相差很大。
3休閑農業存在的問題
3.1產品質量低
以廣東省為例,2018年上半年,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總收入1…909.2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30.3%,人均花費566.53元,為全省人均消費的53.9%[2]。平均旅游時間只有1.44天,平均過夜天數只有0.61晚,從游客滯留天數就可以看出休閑農業的吸引力較弱。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休閑農業還有很大差距,這主要是由于休閑農業產品質量較低造成的,宣傳手段較單一,上網率也不夠高。只有通過深度發掘休閑農業文化內涵和價值,增強游客旅游體驗,才能追趕發達國家休閑農業。
3.2休閑農業同質化現象嚴重
近年來,我國休閑農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在文化旅游的深度和廣度上挖掘不夠,存在嚴重的重形輕神現象。如陜西省關中各地市大力推進本地區休閑農業,辦起了各式各樣的民俗村、觀光園,但很多都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就沒了開業時新鮮感帶來的超級客流。這些休閑農業景區文化元素大同小異,主營業務都是陜西小吃,游客們慕名而來,但基本不會去第二次。究其原因,就是旅游項目重疊,沒有核心競爭力。通過模仿別人的辦法來辦休閑農業是比較高效的,但不能無視文化內涵的梳理和培育。如果在開發中不知道自身特色和定位,沒有深厚的文化韻味,最后只能是曇花一現。
4文化內涵開發的幾個方面
文化是農村旅游發展的根基,特別是結合近千年來農業文化內涵,比如民俗、歷史、藝術和農耕等文化方面,這樣可以避免休閑農業同質化和體驗不足的問題。
4.1民俗文化內涵開發和利用
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新型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了重要資源[3]。我國各地幾千年來形成了不同的民風民俗,即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有效開發民俗文化內涵,可以避免休閑農業的同質化現象,提升其魅力,同時也有利于保護民俗文化、豐富旅游內容。目前,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偏向城鎮化的趨勢,沒有發揮自身的民俗文化優勢,休閑農業發展中吸納城鎮化元素,這偏離了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把特色的民俗文化與自身地區實際結合,才能形成獨特的休閑農業旅游魅力,打造自身品牌。我國少數民族多處在貧困邊遠地區,休閑農業更為落后,但卻有著豐富獨特的民俗文化,少數民族建筑風格迥異,很多民族服飾華麗,民族工藝精湛,音樂舞蹈傳承千年,節慶禮儀異于漢族但又獨特新奇,這些都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再如春節民俗氛圍最為濃厚,這期間全國各地民間社火、民俗表演匯集,特色鮮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加強民俗文化和休閑農業旅游的結合,可以使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讓民俗文化在鄉村旅游中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提升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
4.2歷史文化內涵開發和利用
廣大農村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遺存,利用歷史文化古跡,可很快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節約宣傳成本。如我國歷史文化名村每個村落都因其地理位置以及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而在布局、建筑形態和民風民俗上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4]。因此,要對歷史文化名村進行個體研究,以提供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開發方案。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出”,這句詩描寫的就是楊貴妃的葬身之處——馬嵬坡。其實,馬嵬坡除了楊貴妃的一個衣冠冢之外,再沒有其它歷史遺跡了,但興平市依據“馬嵬兵變”的歷史事件,再綜合農村飲食、養殖業、民俗文化等元素,在馬嵬驛鎮李家坡村修建了馬嵬驛民俗文化村。這是關中地區近幾年開發的休閑農業園區比較成功的一個典范,單日游客量最多達23萬人次。不但發展了當地的休閑旅游農業,也彰顯了歷史文化主題。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途徑。正確處理好保護、利用和發展的關系,可使鄉村旅游開發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雙贏的效果[5]。
4.3藝術文化內涵開發和利用
追求藝術美感是人的天性,各地農村有著不同的文化藝術傳統。很多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著很高的藝術文化魅力。比如陜西寶雞鳳翔泥塑,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色彩艷麗、造型張揚,是人民群眾在勞動中長期的藝術體驗積淀,具有很高的民俗氣息和美學價值,被稱為寶雞民俗藝術瑰寶。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看到對鳳翔泥塑的大力開發,僅僅是在寶雞一些地區作為旅游紀念品出售較多。其實,從泥塑的形式到工藝都可以深層開發,并作為鄉村旅游的主要內容。比如泥塑的工藝程序分為制模、紙筋、入泥、脫胎、掛粉、勾線、彩繪和涂漆,其中制模、勾線、彩繪等幾個程序都可以讓游客參與其中,制作方法較簡單,可使游客獲得更深層次的旅游體驗。鳳翔除泥塑外,馬勺臉譜、鳳翔剪紙、皮影戲、鳳翔木板年畫可以組團開發,這些都是鳳翔民間藝術文化的瑰寶,深入挖掘其藝術文化內涵,能夠給當地休閑農業提供很強的推力。新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是我國文化發展的薄弱環節,政府供給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相對不足[6]。深度挖掘文化產業特別是民族藝術文化方面的潛力,將會大力提升經濟發展動力,戲曲藝術、陶瓷藝術、剪紙藝術、民間畫藝術等都可以在政府規劃和支持下深度挖掘,提升藝術文化事業對經濟發展特別是休閑農業發展的貢獻。
4.4農耕文化內涵開發和利用
彭金山曾把我國傳統農耕文化內涵概括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為農業的傳承和發展提出指導性思想[7]。我國農耕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城鎮化發展下人們對農耕文化懷有一種很深的情緣,人們在體驗農耕活動之后,有一種回歸自然、重返鄉村的感覺,而且很多城市新市民本身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對農耕文化有很深的認同感。在設計規劃休閑農業時就要以農耕思想文化、農耕生活場景等為素材。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設有農耕諺語區、農耕歷史區、江南作坊區等九大功能區域;常州吳楚農耕文化園可以參觀農家小院、農耕用具,了解農村民俗文化,體驗鄉村風情,游客體驗感強;浙江金華農耕文化園集農耕種植培訓、鄉村運動休閑、農業觀光體驗為一體的旅游園區,成為當地親子活動和休閑農業體驗基地。農耕文化內涵的開發和利用是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環境的繼承和發揚,農耕文化中所反映的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滲透進每個國人的內心。在休閑農業中開發和利用農耕文化,需要結合當前新農村建設實際,把農耕文化的傳承發展自然融入到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大潮中,加強農耕文化保護。
5結語
文化內涵是休閑農業旅游的靈魂所在,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同時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同地區都可以結合當地實際采用農業搭臺、文化唱戲、發展經濟的思路。所以說,休閑農業不能再以農家樂、田園采摘、地方小吃等低級簡單的形式進行了,每一景區都應努力挖掘區域文化內涵,增強文化體驗,產生文化共鳴與震撼。以期形成一地一特色,品味各不同的休閑旅游農業格局,將休閑農業推向更高的層次,建設新農村,振興新農村。
參考文獻:
[1]翟曉葉.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現代農莊發展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9(3):104-106.
[2]向啟家.民俗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路徑分析[J].人文天下,2018(17):38-41.
[4]侯曉樂.鄉村旅游開發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14):179-180.
[5]劉杰.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5):43-44.
[6]張金鳳.關中地區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與破解[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3):85-88.
[7]彭金山.農耕文化的內涵及對現代農業之意義[J].西北民族研究,2011(1):145-150.
作者:孟獻剛 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