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綠色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韶關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通過研究數據發現,韶關農業快速增長高度依賴農業生產要素投入,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給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研究分析了韶關農業經濟增長的特征,從科學引導農業要素投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和評估、加大對環境保護型農業的投入等方面提出環境約束下韶關發展綠色農業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韶關農業;農業生產要素;農業面源污染;綠色農業;環境約束
1韶關農業發展特點
1.1農業總產值保持持續增長
以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的起點,韶關經歷了整整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這一歷程給韶關農業帶來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成倍增長,由1978年4.5373億元(當年價)上升到2019年286.85億元(當年價)。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速度約為5.05%,同期韶關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保持了年均5.7%的增幅;2019年,韶關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較2018年增長了4.3%。其中,農業增長7%,林業增長5.1%,畜牧業下降3.9%,漁業增長3.1%。2014—2019年農業增加值保持持續增長,2018年增長速度達到5.3%,2019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74億元,相對2018年增長5.1%,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11%。韶關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74萬畝,增長0.6%;甘蔗種植面積4.39萬畝,增長1.3%;油料種植面積59.88萬畝,增長4.2%;煙葉種植面積12.96萬畝,下降4%;蔬菜種植面積78.43萬畝,增長5.7%。優質水稻、蔬菜、畜禽產品、煙葉、水產品、水果等農業六大主導產業生產基地不斷擴大。
1.2耕地面積下降,糧食總產量呈倒
“U”形變動近些年來,由于韶關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這段時期也是耕地減少最快的時期。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直接導致耕地面積銳減;另一方面,由于韶關農業開展一次次結構調整,農業發展傾向于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大量耕地變為其他農業用地。從統計數據來看,韶關農業耕地面積從1978年361.27萬畝下降到2017年175.77萬畝。耕地面積銳減的趨勢嚴重,糧食生產基本生產要素得不到保障,會給韶關的糧食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的潛在威脅。
1.3農業產出依然屬于粗獷型增長
韶關農業產出增長還屬于要素投入推動型粗獷型的增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3.1韶關農業的高速增長依賴農業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土地、勞動力、機械和農藥化肥是農業發展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在耕地面積減少的形勢下,韶關農作物播種面積得到較好的保證。機械、農藥、化肥要素投入在對韶關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中有較大幅度的上升。農業機械總動力投入成倍提高:由2000年61.99萬千瓦上升到2013年146.07萬千瓦。農用塑料薄膜、農藥使用量增長迅猛,特別是農藥使用量增長快,1986年農藥使用量為1908噸,2016年達到5788噸,是1986年的3倍多。近三年韶關化肥使用量增幅平緩。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近兩年農藥使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1.3.2韶關農業面源污染較為嚴重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數據顯示,農業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總量的68%~83%,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2017年中國農業農藥、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的排放量占各自污染總排放量的43.7%、57.2%和67.4%,造成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韶關農業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83071噸增加到2017年的97109噸,增幅16.9%,農藥施用量由2000年的3588噸上升到2017年的4285噸,增幅19.4%,之后農藥使用量有所下降。韶關農業的發展因為化肥、農藥等現代化學要素的大量施用而產生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帶來的是土壤毒化、農業面源污染加劇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并加劇土地資源供需的矛盾和危及人民的健康人力資本水平,農業發展從長遠來看仍然存在較大的風險,以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粗獷式增長難以為繼。
2韶關綠色農業發展對策
2.1科學引導農業要素投入
2.1.1積極引導科學施肥科學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再合理施用有機肥的數量,計算出微量元素等肥料的合理施用數量,選擇適當的肥料品種,同時在合適的施肥時期,使用科學的施用方法進行施肥的技術方法體系,科學施肥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土壤供肥和人為施肥之間的矛盾。同時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培肥地力、節支增收、培肥地力的目的。目前科學施肥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測土配方施肥,即農民在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科學施肥主要有三條原則:一是有機與無機相結合。二是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三是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投入與產出相平衡。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必須堅持用養結合,投入產出相平衡,避免土壤肥力下降。[1]根據不同耕地地力狀況和作物需肥特性,韶關可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以水稻、蔬菜、茶葉為主要實施作物,集中連片創辦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點)。提倡使用緩釋或控釋肥料、施用有機復合肥和農作物平衡施肥技術,嚴格控制過量施肥,減少農田化肥(氮、磷)流失,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擴大到蔬菜、瓜果、茶葉等經濟作物,從水田應用擴展到園地、旱地和設施農業應用上。
2.1.2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用藥品種方面:根據不同的農作物和常見蟲害對癥下藥,選用適合的農藥。用藥時間方面:根據蟲害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對藥物的敏感程度、抗藥性不同,要根據蟲害發育情況、對蟲害天敵數量進行科學調查和預測,掌握用藥的時期。用藥的使用量方面:根據農藥使用量說明書使用農藥,不能根據主觀意識隨意增減農藥的使用量。噴藥前要注意查看天氣預報,要均勻周到,同時要選擇合適的噴藥工具。農作物具有抗藥性,強調合理輪換提高農藥使用壽命。
2.1.3推行農膜回收農膜給農村帶來嚴重的白色污染,農業部印發《農膜回收行動方案》的通知,加強農膜污染治理,提高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水平,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膜回收網絡不斷完善,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升,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韶關推行農膜回收,可從五個方面推動工作落實。一是推動頒布實施地膜新標準和辦法。加強地膜生產、使用與回收監管。二是建設100個地膜回收補貼示范縣。三是狠抓地膜回收利用機制創新。在甘肅、新疆等建立開展試點,探索由地膜生產企業,統一供膜、統一鋪膜、統一回收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四是大力推進地膜機械撿拾。對地膜回收機具敞開補貼,應補盡補。五是強化監測考核。[2]進一步完善農田殘留地膜污染監測網絡,建立地膜使用、污染殘留和回收利用臺賬,加強督導調度,完善考核機制,推動工作落實。
2.2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和評估,完善農村資源環境法律體系
首先,我國對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管控還比較薄弱,特別表現在對農業面源污染統計數據不完善,這對農業資源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非常不利。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經驗是值得我國借鑒的,目前我國對農業面源污染測量方法的研究和數據收集仍然比較薄弱。制定適合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監測技術和方法,逐步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和評價體系,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數據系統,并較快實現數據共享,以監測結果為依據制定有效的農業資源環境管理政策是控制農業污染有效的方法。其次,我國雖然了農業污染監管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條款對于農業污染監管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我國農業資源環境管制法律體系仍然不健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要得到根治,需要逐步完善資源環境政策體制。對于農業面源污染而言,可采用例如劃定畜禽禁養區、限制養殖區的污染排放、收取農業面源污染排污費、化肥稅、發放綠肥施用補貼和有機肥施用補貼等政策。
2.3加大對環境保護型農業的投入
首先,增加對綠色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政府可以從外部吸收社會公攤資本或者通過直接投資等方式改進農業生產方式,加強對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增加對節水灌溉、退耕還林(草)工程、構建人工濕地、天然林保護工程、退牧還草工程等具有正外部性工程的投資,從而推動該類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增加對綠色農業生產者的補貼。[3]發展環境保護型農業,要盡可能地喚醒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韶關市可增加對農民環境保護農業發展行為(如測土配方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行為、施用農家肥、養殖戶畜禽糞便處理行為、秸桿還田處理等)進行補貼,廣泛提高農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最后,加強對開展綠色農業企業的補貼。主要從銀行信貸和企業所得稅方面提供優惠政策,為企業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對于綠色創新企業給予設備引進、技術研究、生產和銷售方面必要的幫助,從供給方面促推綠色農業企業的興起和發展。
作者:楊佳利 單位:韶關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