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在分析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基礎上,結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產品形式枯燥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規劃方面城市化、盲目開發及農民參與度低并進行深入分析,進一步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研究;對策
1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
1.1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需求日益增長
農業是遼寧的主要產業之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使得人們利用周末時間進行休閑旅游已成為一種趨勢。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需求進行市場的定位:針對年輕人,可定位于農業學習的基地;針對中年人,這部分群體對子女的消費行為具有主要的影響作用,對于他們的子女可定位休閑農業與教育相結合,體驗鄉村生活,起到校外實踐課堂研學的作用,培養實際動手的能力;針對退休群體,可定位于田園生態型集農業種植、養生、農家樂的休閑農業旅游。
1.2農業和民俗文化遺產
遼寧擁有三個中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盤錦的稻蟹共生系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寬甸柱參傳統栽培體系,都已成為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亮點。還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例如遼東的滿族村落,充分發揮農民的創新能力向游客展示奔放的舞蹈、鮮明特色的婚禮習俗、獨特的風味飲食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擴大了就業,又增加農民的收入。這些都已經成為開發鄉村旅游的重要內涵。
1.3農業基礎的多樣化
擁有蘋果之鄉的大連瓦房店東馬屯、梗冠牌的盤錦優質大米、鮮美的丹東草莓、火紅的北票西紅柿都是遼寧省農產品品牌。依托現有的農業品牌,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科技創新,與教育、文化領域融合在一起發展具有地域優勢的新產品。
2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2.1產品形式枯燥單一,與高端市場需求脫節
目前,遼寧的休閑農業經營服務性項目局限于單純依靠農業自然資源基礎上,多數以采摘、垂釣為主,節慶活動沒有特色,與休閑農業沒有過多的聯系;農業景觀只有一個季節,傳統手工藝體驗活動和農耕文化、民俗資源等內涵挖掘不深,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特色不鮮明,檔次不高。影響游客的體驗,旅游者重游率極低。另外農家樂這種淺層次的產品,僅僅是農家飯,不能區分高、中、低端消費者,留不住游客,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
2.2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品同質化嚴重
不少休閑農業經營者目光短淺,市場定位不準確,各自為營,往往都是單打獨斗,沒有品牌的基本意識,盲目復制,缺乏創意,休閑農業經營實體同質性較強,特色不鮮明。有時形成爭奪客源的惡性競爭,導致休閑農業形象敗壞,消費需求與供給脫節,失去了鄉村旅游自身的優勢特色,沒有考慮到鄉村旅游規劃,不利于遼寧休閑農業的發展。
2.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規劃方面存在一些城市化傾向
鄉村旅游建設破壞了傳統的鄉村風貌。部分地區一味的去生搬硬造,丟失泥土的氣息,缺乏整體的鄉村規劃。設計缺少創意,空間布局不合理,特色不足。許多地區盲目追求城鎮化。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景區景觀的設計、建筑的風格、鄉村道路等方面,大多是借鑒城市的規劃方案,傳統的建筑風貌在淡化,失去了旅游者的農家味、農家情體驗,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
2.4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盲目開發問題嚴重
大多數休閑農業實體企業缺乏職業道德,開發沒有針對性,往往會對鄉村自然資源造成一定破壞和開發,踐踏農田,破壞原生態環境,存在不符合標準的建筑。有的企業甚至為了迎合游客的高標準要求,急功近利,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興建山寨版高檔娛樂設施。
2.5農民參與度低
一部分經濟落后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較多,農村留不住人才;有文化,能力強,懂技術的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提高收入,甚至在城市買房定居。留守的群體年齡偏大,缺少相應的專業技能,導致在自己的家鄉建設中不積極主動參與,從業人員一般都是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直接上崗,素質較低,不利于鄉村旅游的發展。
3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
3.1加強品牌推廣與產業升級
農戶可以按照現代農業市場需求,種植高收益經濟作物,從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概念出發,發展配套認養、采摘、收獲的特色農產品項目,與會員制等形式相結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形成休閑農業的特色產品。特色農產品專業村與城鎮消費者對接,產生規模經濟效應,面向中高端市場,提高利潤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藝術品農業可以滿足城市消費者的需求,園區規劃者應在初始規劃時選擇適宜種植品種和方式,植物雕塑,現代立體水培系統,觀賞盆栽等吸引更多的游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的產品要保留原材料的鄉土性、本土化的特色,不要融入太多的商業化背景,從而掩蓋產品的特色。
3.2農業旅游相關行業資源的整合
農業旅游的發展要注重對傳統的文化,民俗遺產的橫向、縱向多維發展的重視。結合品牌創意策劃,為擴大影響力,可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電商直播間等新媒體推動項目的推廣。使農業與教育、文化、科技、創意相結合,形成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通過產業合作的方式,打破原先互不干涉的現象,共享配套的鄉村旅游資源,這樣可以把幾個鄉村旅游經營戶合力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成為鄉村旅游經營合作社。避免了單打獨斗的惡性競爭,豐富游客的體驗,拓展遼寧的休閑農業市場。
3.3打造特色建筑景觀風貌
為滿足農業休閑旅游發展的景觀要求,構建多層次旅游大道,交通路線形成網絡,主干道與景觀銜接,在各大景點之間建設藝術化廊道與指示路牌和景點標牌;在游客觀賞途中適當配置休息場所和公共設施,景區內合理設置藝術小品、園林植物景觀,要考慮藝術化設計和統一裝飾風格,形成景區整體景觀和特色地域文化。對于原有的建筑物,不要一刀切拆除,在尊重當地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為傳統的建筑賦予新的實用功能,將古建筑與自然結合,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建筑風貌。
3.4保護特色自然遺產,防止破壞性開發建設
政府機關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引導、調控、指導、協調的職能,結合實際情況,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民俗、名屋、古鎮、古建筑、古樹名木等資源進行統記、保護,為做好鄉村規劃奠定一定的基礎。然后才能有針對性的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產業發展規劃。
3.5提升農民參與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民參與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關鍵。對于當地的農民應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只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其中,才能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及鄉村旅游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管理經驗、有技術、懂經營的人員。強化農村人才的培育,要抓實落細,對服務意識和技能進行培訓。在尊重農民意愿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層次群體的需要,定期培訓不同的內容,開辦相應的知識講座比如農村電商、種植技術創新等。實施精準培訓,采取線上視頻直播授課,線下請推廣站的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培訓。政府相關部門采取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各類科技人員和農業院校的畢業生回鄉創業,并能夠留住這部分人才,扎根遼寧大地,發展經濟。
4結論
綜上所述,遼寧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要以農業為核心,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注重傳統風俗、文化內容的衍生和闡述,挖掘地域特色。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他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李翔凌.農業旅游發展演進歷程及盈利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17(2):56-57.
[2]程浩.古村落景觀保護與旅游開發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9):222-223.
[3]鄭海燕.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層次[J].商業時代,2007(18):92-93.
作者:王鼎程 于欣波 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