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人本教育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傳統小學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1.不利于管理者和學生的個性的培養。一般認為,教師要以“傳道、授業、解惑”和塑造、訓練為己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絲不能偏離這一方向,否則就會被認為不合常規,而引來一片批評和責難。學生以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考核標準為基礎,以所用的教材為核心,以教師的教學要求為根本進行學習和生活,稍有離經叛道就會被制止。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尊重和充分發揮,迫于管理者的種種管理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創新想法。
2.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應試教育使很多學校通過學生成績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通過學生成績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做使得學校只注重語數外的教學,學生只注重語數外的學習。然而小學教育是學生德智體全方面發展的重要階段,不能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抓好學生智育教育的同時,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促進學生德智體全方面發展。
3.不利于教育管理自身的全面發展。招生規模的日益加大,一方面加劇了師資的短缺,另一方面使教學資源捉襟見肘,使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越來越不足,只好用傳統方法教“大眾化”的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教書匠,無形中使學生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卻越來越低。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也是今后走向成才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在小學教育中就扼殺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否培養出杰出的人才,可想而知。
二、構建人本管理模式是社會和時代的需要
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確立是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傾注于精神文化,更多地關注人的自由、權利和自身個性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但由于受傳統文化觀念與傳統教育管理體制的影響,當代教育管理者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仍然帶有揮之不去的體罰、威脅甚至暴力等非人性化的烙印。“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將更加關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價值,尊重、理解、溝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為時代的呼喚”。[2]這種歷史使命體現在教育中,要求管理者樹立人本意識與人本教育管理理念,尊重人、培育人。
1.當代社會發展的趨勢更加注重人才的素質與特色,追求人的個性與創造力。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信息技術層出不窮,人類生活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工作效率成倍地提高。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任何高新技術都是由人創造、使用并為人服務的,反過來又對人的知識、智慧、管理才能和創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和未來的科技競爭戰實質上是人才戰,知識和人才特別是高、精、尖技術人才將大幅度升值,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人的創造性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價值也必然不斷凸顯,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對人的管理也將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以便使人的個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而高素質、創造性的人才的培育不僅需要科學的教育方法,需要人性化教育管理手段,客觀上更要求當代教育管理必須轉變觀念,面向社會、面向未來,教育管理更多地關注人的需求,更好地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2.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看,人性化的校園氛圍是培養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先決條件。當代社會,人對主體性的追求是空前的。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他們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屬于自己的尊嚴和選擇。學校管理應充分考慮學生和教師的成長與培育,使教師在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中增強自己的親和力,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培育自己的個性與創造性,促使自己得到全面發展。人性化的管理有助于充分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學校成為有凝聚力的集體,這是當代教育發展進步的關鍵。一所成功的學校,不僅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而且要有科學的管理方法,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增強教職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揮他們的集體協作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學校的發展及其管理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和諧的管理氛圍,它有利于增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溝通、理解和相互信任與支持,從而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學校發展的目標,體現其存在的價值。
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以人為本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
1.以人為本管理教師隊伍。
(1)量化管理應體現對教職工的激勵
目前學校對教師的管理是通過制定具體可測評的數量指標進行量化考核和評定的。這些措施表面看來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是公平、公正、無可挑剔的,但在深層次上“傷害”了部分教師的積極性。這些死的數據雖能最直觀地說明教師所做工作數量的多少,但教師工作做得是好是壞是不能全面反饋的,簡言之,量化管理考核中成績不好的教師,他們的工作不一定不用心、不見成效。據《新聞晚報》調查,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全國14個地區168所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了抽樣檢測,發現有52.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專家們分析教師心理不健康的首要原因是“工作繁重,心理壓力大”。[3]造成教師大量存在心理疾患的原因并不在于教師工作之苦,而是學校管理和評級機制帶來的壓力。在壓力過大的情形下,又怎能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就教師的職業特點而言,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其工作質量很難用一個精確的標準進行量化,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損害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如若制度的制定以情感為基礎、以民主為核心,則使制度變得合情合理,有情有義,并且在制度的制定中加入一些激勵的因素,定期與教職工進行情感溝通,思想交流,縮短領導和群眾的距離,在學校管理運行機制上實行可操作性強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那么制度的遵守就會變為一種教師的主動行為。
(2)鼓勵教職工參與管理
參與管理是以人為本的重要原則。教職工是學校管理工作的直接對象,教職工在學校的管理過程中具有主體性,學校每一項工作的落實,都需依靠教職工開展活動。學校管理者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通過各種方式、渠道,促使教職工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讓教職工發揮出積極性和創造性,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學校管理者要大力培養教職工的主體意識,實行民主管理,教師才會為學校的管理工作出謀獻策,才會以主人翁精神與管理者共同管理好學校,也才能強化教職工的自我管理意識,做好本職工作,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提高教師素質
高素質的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管理者要千方百計地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和時間,加強培訓。創造一切機會讓教師走出去,了解外界的信息,開闊視野,豐富感性認識,增強教育后勁,提高專業素質。就像家長為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投資一樣,學校和教育管理者也要花大力氣為教師進行教育投資,獲得回報也將非常可觀。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教師素質并不只是一些優秀教師的特權,為每一位教師提供平等的學習和深造機會,都會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大大提高。
2.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人文教育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是把管理作為一個文化過程,用人文的方式和機制進行管理。管理者要放手讓教師大膽探索教學的新內容、新途徑、新方法。當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對自己的教育活動進行判斷時,管理者不能以好壞論處,而應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為出發點,努力為教師創造一個想說、能說、有機會說的環境。不輕易否定教師的想法,讓他們在說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思考和工作方式及情感態度,為共同追求的理想及目標擔起責任。同樣,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也應該“寬容”地對待孩子,以“寬容”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與眾不同。學生的創造力是他們寶貴的財富,也是教師特別要珍惜和保護的。學校、教師要重視這種人本思想,并且帶動家長,進而推向全社會,共同營造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圍。
3.人本管理理念在學生工作中的應用。學生是發展的個體,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認知水平能力尚未定型,各方面還在不斷變化發展中,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潛在的發展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而是有自己特定的需要、態度與思想感情,有自己的人格與尊嚴,有與周圍人之間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即個性。學生是學校實施人本管理的客體,又是認識發展和創新教育的主體,教育管理者對學生全面認識,才能根據其身心特點,關心、愛護學生,促進其全面發展。以學生為本,學校管理者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形成尊師愛生的良好風氣。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做一個個社會個體,通過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賴。其實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其獨特的天分,這種天分能否很好地發揮出來,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發現并且挖掘它。
4.課堂教學管理要體現人本思想。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能力和發展過程,重視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及時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者,成為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等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討論、答疑解難的激發者,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教學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