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對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培養模式比較
四所大學培養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綜合培養的模式。主要表現為:上海師范大學“綜合培養,分科發展”的培養模式,杭州師范大學“綜合培養,有所側重”的培養模式,南京師大曉莊學院“綜合培養,分向選修”的培養模式和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培養模式,這些模式都是強調“綜合培養,分向發展”。上海師范大學的“綜合培養,分科發展”,是指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分文科和理科兩個方向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科教育,使畢業生具備小學(文科或理科)兩門以上課程的教學能力。杭州師范大學的“綜合培養,有所側重”,是指加強學生的通識教育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要求師范生所學的執教學科至少要達到同類專業的水平,同時具備相當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師職業的基本技能,并根據學生的愛好,使他們在語、數、外、音、體、美等某一方面的特長得到進一步強化和發展。南京師大曉莊學院的“綜合培養,分向選修”,是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本科專業水平,前2年實行綜合培養,后2年學生通過方向選修課程和其他選修課程進一步發展專長和拓寬知識面,達到文理交融、通專結合、知行合一。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的“綜合培養,學有專長”,是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本科專業水平,學生一入校就根據個人的專長與興趣確定一個專長學科方向,進行通識教育和系統的學科教育,畢業生可擔任小學語文、數學兩門主課的教學,又能兼教一門其他課程,一門活動課程,一門專長課程。
二、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比較
四所大學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基本一致。培養目標表述基本為“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新世紀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具備小學教育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全面,既能勝任小學教育教學,又能勝任小學教育科研及教育管理的高素質師資。”小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規格可概括為一句話,即“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都強調了畢業生能勝任小學多門學科教學。
三、課程結構比較
從課程內容與專業的相關程度看,四所大學的課程結構基本一致,主要都由三部分組成:公共類課程,為未來小學教師所需的較廣博的綜合性文化知識設置的系列課程;教育類課程,為畢業生從事小學教師職業所必需的教育理論與技能設置的系列課程;學科專業類課程,為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專門學科教學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而開設的系列課程。從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看,四所大學的課程結構又由以下五部分組成:(1)公共必修課。以獲得同其它專業學生相同的一般素養。如政治理論、信息技術、大學英語和體育。(2)學科基礎課。以培養教師執教學科的知識素養,必須精通所要教的科目。如漢語語言文學基礎知識、數學基礎等,并達到一定的學術水準。(3)相關學科的知識基礎。作為小學教師應有廣博的知識和寬闊的視野,如音樂、美術藝術類課程等。(4)教育科學課程。通過學習各種教育理論知識、心理科學知識以及教育心理學知識,養成小學教師內在的教育理論素養,能夠把握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向。(5)教育教學實踐。其中包括教育實踐技能的訓練,以形成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組織、管理、協調、表達、交流、教法、板書等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的培養,以形成教育教學實踐中如何把技能技巧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如何處理突發事件,如何表現教育教學的機智,以及整體把握教育教學的駕馭力。從學生學習的自主程度來看,則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范圍涵蓋小學各科,但以中文、數學和教育三類課程為重點。其中,選修課程又分為指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開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知識結構、培養興趣、發展專長。同傳統的師范專業相比,四所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都注重增加教育專業課程比重,一般占40%左右。而且注重教育教學實踐。一是教育教學實踐時間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且強調不斷線地貫穿于整個學程,一般在10~15周之間;二是教育教學實踐方式趨于多樣化,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調查、教育研究及課外活動等;三是注重教師技能的考核。從四所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來看,各校均已認識到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著眼于對教師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這是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基礎。如何應對培養模式的轉型,真正承擔起培養小學師資的重任,以適應經濟、科技發展的要求,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開辦小學教育專業對高等師范教育來說是一個新課題,目前很多師范院校都申辦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本文無意論述的課程體系孰優孰劣,從這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學辦小學教育專業方面取得的經驗和成果上,我們得到啟示,即要意識到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根據本地區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要求來制定,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形成和制定,必須依據學校教育的目的任務、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基礎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學生的個性等的需要,堅持時代性、基礎性、綜合性、特色性、專業性等原則,科學、靈活地設計和構建;以培養面向2l世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新型高素質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為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