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古詩詞教學古代文化常識滲透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不學詩,無以言。”古詩詞不僅語言精練、結構嚴謹、意境高遠,還包含著許多古代文化常識。王力先生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中,將古代文化常識分為天文、歷法、樂律、地理等十四類。古詩詞中的古代文化常識紛繁復雜,且年代久遠,在生活中的運用較少涉及,學生對這些包含著民族智慧的古代文化常識也知之甚少。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滲透古代文化常識。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民族自豪感。
一、激發興趣,開展競賽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苯處熑绻朐?a href="http://www.baojiexiang.com/lunwen/xxjylw/148224.html" target="_blank">古詩詞教學中提高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效果,就需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常識的興趣,在教學中可以做到激情引趣。教學時,對作者的介紹是古詩詞教學里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不太感興趣,再加上介紹作者的語言缺乏系統性,所以學生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古詩詞里的作者進行梳理,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有選擇地把常識性知識告知學生。其次就是打破以往的背景介紹模式,采取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形式進行滲透,如情景導入、講故事等。其三是去掉那些與小學生心理發展、學習領域、興趣無關的“摘抄”,盡量精簡地介紹作者的生平。例如對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一詩的作者李白的介紹,教師就可以設計懸念,激情引趣,以李白有著“詩仙”之稱,也有“酒仙”的美譽導入,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對李白被稱為“詩仙”“酒仙”的原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筆者通過簡單的介紹道明李白“詩仙”之名的由來,以及與賀知章、杜甫之間的關系,并順勢介紹這兩位詩人:四明狂客——賀知章(李白的朋友),少陵野老——杜甫(和李白并稱“大李杜”)。同時,筆者還將學生的思路短暫帶回到三年級的古詩《望洞庭》《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行》中,因為這幾首詩的作者的雅稱分別是詩豪(劉禹錫)、詩圣(杜甫)、詩佛(王維)、小李杜(杜牧)。并通過“古代詩人知多少”競賽的形式,對以前學習過的“古代詩人并稱、雅號、雅稱”進行鞏固復習,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短短幾分鐘,便可讓學生積累到古代詩人別稱的基本知識。
二、借助多媒體,形象生動
多媒體教學能使課堂生動化、形象化、直觀化,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果。在對古代文化常識講解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那些遠離生活的抽象知識點能夠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古詩詞教學中,對天文知識方面的介紹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在詩詞里,關于月亮的別稱有很多。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因初月如鉤,所以被稱為“銀鉤、玉鉤”;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因滿月如盤,故稱“銀盤、玉盤”。教學時,如果我們單純通過文字講解,小學生對“弓、鉤、盤”難以產生直觀的印象。但如果運用多媒體呈現月亮形狀變化的動畫圖,用視覺的直觀感受,代替文字,這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三、主題教學,系統總結
古代文化常識比較瑣碎、零散,如果我們想要掌握其中一部分,就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系統地了解,同時也需要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采用主題教學的方式。主題教學旨在將學生的學習現狀與學習目標相結合,通過知識點主軸的構建,串聯起一系列的知識點切片,對學生所學內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縱向發掘,整體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這類課堂的教學目標更明確,對問題的挖掘更深入,對知識的總結更系統。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主題教學離不開“學習前置”“問題驅動”。在教材中,我們會碰到不少有關歷法的詩詞,如王貞白的《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敝祆洹杜汲伞罚骸吧倌暌桌蠈W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鳖佌媲洹秳駥W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庇纱?,我們可以圍繞古代計時法這個主題來展開教學。課前教師向學生提出:“三更、五更是幾點鐘?為什么古人是用‘寸’來衡量‘光陰’的?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計算時間的?古代有哪些計時法?”等諸多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先自主學習,然后分小組搜集資料。為了避免學生無從下手,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適當提供幫助。課中,教師檢查學生的筆記,并小組匯報交流,分享學習收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對知識進行總結,課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將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和現在時間一一對應,并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在筆記本上。這樣通過“學習前置”“問題驅動”,學生的腦海中就形成了系統的知識體系。值得注意的是,主題教學對教師的知識系統有著更嚴格的要求。教師對相關知識需有系統全面的了解,是確保課堂有效進行的前提。
四、聯系生活,結合民俗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節日漸漸被淡化,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古詩詞中常常會涉及節日,我們就可以利用古詩詞,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和熏陶。在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聯系生活,結合民俗進行傳統節日知識的普及。例如《清明》這首詩,統編教材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上剛好對應清明節,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對照生活,談談“人們在這一天通常做什么?你又是如何度過的?”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感悟詩人的情思。談話中,教師還可以適時對清明節的由來、習俗等進行補充,讓學生了解清明節除了追思先人,還有踏青郊游等習俗,以及其中一些習俗發展到今天已經消失了,如“禁火”“吃冷食”等。實踐證明,在古詩詞教學中,結合現實生活和民俗來學習有關傳統節日,特別能引起共鳴,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古代文化知識。
作者:曾惠 單位:平沙鎮華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