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下的新聞傳播倫理困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對新媒體環境進行分析,說明傳播倫理的社會功能,并對新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的倫理困境進行分析,探討傳播系統體系變革背景下公眾價值觀、倫理道德的變化以及社會文化對傳播倫理的影響,并對新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倫理的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傳播;傳播倫理;困境
引言
互聯網的廣泛發展給傳媒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不僅傳播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信息傳播途徑的改變以及信息傳播過程中所引發的倫理性問題也越來越多。另外,互聯網發展導致社會文化悄然變化,新型社會文化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與作用,進一步考驗著傳播倫理。目前,我國新媒體中涌現的傳播倫理事件不勝枚舉,這不僅對新媒體發展不利,還影響了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新媒體的特點及其社會文化價值
(一)新媒體與傳播倫理
新媒體指的是互聯網廣泛應用基礎上形成的信息傳播媒介的總稱。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指的是人們所熟知的廣播電視臺以及書刊、報紙、雜志等;而新媒體則是由網絡進行的信息傳播媒介,新媒體包括傳統媒體,也包括網絡傳媒組織,還包括互聯的普通用戶。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特點在于受眾與傳播者的角色重合,任何人在新媒體環境中都有著充分的話語權,也都可以參與信息傳播。傳播指的是信息之間的轉換,在轉換過程中,信息傳播者會在傳播內容中加入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因此,新媒體傳播的特征與互聯網傳播特征相一致,即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傳播,正是由于這種特征,使得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倫理發生變化。傳統媒體中的傳播主體是新聞職業者,倫理是對新聞職業倫理的闡述,即新聞傳播活動受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新聞媒體從業者會根據自身意志主導傳播行為。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已不局限于具有專業職業素養的新聞工作者,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會構成傳播中的某個環節,因此,倫理的考量范圍擴大到社會的每個人身上,傳播倫理從簡單的職業倫理轉變為個人倫理、社會倫理。
(二)新媒體的社會文化價值
新媒體的特征以及傳播倫理的變化,使其表現出明顯的社會文化價值,在新媒體環境中,公眾擁有與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幾乎等同的話語權。傳播不再是政府部門以及廣播電視臺、報紙雜志的專門權利,而是真正成為公眾輿論力量的來源,可以說,新媒體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在傳播方面,實現了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但是,新媒體的發展同樣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傳播內容和途徑、范圍不受控制,新聞的發出者和傳播者對傳播內容和倫理理解不足,進行惡意傳播,對社會輿論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價值扭曲。例如,羅一笑事件中,大多數人表達出的不是對白血病患兒羅一笑的同情,而是對羅一笑父親的行為的批判,而這種批判也是沒有確實依據的,可見,新媒體對社會文化發展,尤其是人們對待事情的認知和態度產生了不良影響,這使得新聞傳播面臨較為嚴峻的倫理困境,也是新媒體未來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新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倫理困境
(一)傳播系統變化產生的倫理困境
傳播系統是從事新聞傳播的工作者、傳播途徑和傳播方法的統稱,傳統的新聞傳播系統由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廣播電視臺、報紙書刊雜志組成,不僅受到公眾的輿論監督,國家對新聞傳播系統也有著明確的法律和倫理上的界定。傳統媒體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媒體從業者經過較為嚴格的選拔,不僅具備新聞信息的采集、篩選、傳播等專業技能,更需要其有較高的政治覺悟與職業素養。新媒體環境下,大眾傳播取代“點對面”的傳播模式,任何身份的社會公民都能發表各自的意見,對于社會公民的行為,我國政府和相關法律認定其為“言論自由”,而正是這種自.1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學術園地由導致了倫理困境——冗雜的信息輿論所形成的輿論場中不乏消極、負面、非理性的部分,從而引發社會諸多不穩定甚至暴力隱患。身處網絡社會的公眾,既是負面傳播的產生者,又是負面新聞的受害者,由于傳播系統的變化,傳播倫理的建設無從下手,也沒有一定的標準。
(二)傳播環境變化產生的倫理困境
新媒體的發展使傳播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繼而改變了傳播環境。傳播環境指的是新聞傳播過程中所面對的受眾環境和社會環境。在傳統媒體系統中,傳播環境受國家法律法規控制,電視臺的節目播出范圍、刊物出版發行的范圍以及銷售點等,都有明確的監督和控制機制;而新媒體的傳播環境實際上就是互聯網環境,互聯網環境異常復雜,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無法對其進行明確的判定和限制,加之立法方面的缺失,監督和管理工作更加難以進行。這就導致了很多對新聞自由權利的濫用行為,對社會公權與私權造成威脅。最常見的就是明星藝人的個人動態新聞,被網民當做輿論話題來評論,進而導致的危害公民隱私權等問題。例如,王寶強離婚事件,本是明星個人的生活事件,是個人隱私。而這件事放在網上,引起網民議論,各種輿論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向事件當事人,其中不乏一些謾罵、侮辱的行為,給當事人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去年10月出現的彭于晏出柜事件也是如此,即使當事人有權追責,但這樣的事件頻出,也反映了傳播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倫理缺失問題,即新媒體環境中,公眾惡意使用新聞自由權,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三)社會文化變化產生的倫理困境
新媒體環境導致了社會文化的變化,在網絡環境中,尊重個人言論和思想的自由是主流文化,這意味著,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被顛覆,而自由意志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化和個體化,不可能作為社會輿論和主流社會文化引導的基礎。這就形成了社會文化發展的矛盾,一方面,新聞傳播需要明確的核心價值觀做指導,只有這樣,社會文化才能朝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新聞傳播開放、自由,不利于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傳播倫理遇到了明顯的困境。首先,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傳播行為主體的泛化和不確定性,原本有限的制度約束力更加捉襟見肘,某些具象的規范準則對于公共領域中匿名參與的個體行為更是鞭長莫及;其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新聞傳播的有序性、新聞內容的價值性更多地考量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中的個人道德與社會倫理,而無法僅靠他律實現。但目前的社會文化變化使傳播者更重視個人自由意志,對倫理道德考慮較少。
三、對新媒體視域下新聞傳播倫理建設的建議
(一)優化新媒體傳播系統由于傳播系統變化導致的倫理困境,其解決途徑還是應該以傳播系統的優化性建設為主。新媒體的參與者是全部的社會公眾,因此國家很難對新媒體進行嚴密的管理和監督。但是,國家可以對網絡傳播平臺進行管理和監督,通過網絡平臺對用戶的要求和限制,來優
化傳播系統。例如,熱門的游戲“王者榮耀”限制敏感詞并對游戲玩家的上線時間進行合理規定,這是新媒體傳播系統優化的一種做法,這樣一來,傳播系統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因此優化,倫理困境也能夠解決。
(二)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以形成監督機制
新媒體的傳播環境復雜而引發的倫理問題,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予以解決。司法是現代社會人們尋求幫助、維護正當權益的最后途徑,也是最嚴厲、最有效的途徑。在不斷強化新聞倫理要求的時候,也必須推進新聞傳播規范的法制化建設。通過出臺相關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來規范新聞傳播行為,通過嚴格司法來解決新聞傳播中的公正性問題,也能夠有效應對倫理困境。
(三)加強公眾的道德教育
在新媒體時代,道德素養和倫理意識是新媒體時代合理接觸新媒體、正確使用新媒體的前提。只有具備一定道德素養和倫理意識的人,才能對新聞傳播的內容有一定的預判和把握,才不會胡亂傳播、盲目從眾。因此,提高公眾的道德素養和倫理意識,才會使新聞傳播合乎倫理性,使受眾批判性地接受新聞傳播的信息,理性地選擇傳播內容,在傳播新聞之前就經過自我的倫理審視和道德審查。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特征以及傳播倫理的變化、社會文化的變化,導致新聞傳播面臨著倫理困境。優化傳播系統、加強司法建設以進行監督、加強公眾道德教育,有利于應對倫理困境,促進新媒體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陶晶.新媒體視域下的新聞傳播倫理困境[J].新聞研究導刊,2016(09):125-127.
[2]楊飏.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失范與重構[J].新聞戰線,2017(01):123-125.
[3]鄭琳琳.新媒體傳播對新聞倫理的影響與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7(06):120-121.
[4]鄧香玉.淺析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J].視聽,2017(08):116-119.
[5]閻敏霞.試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倫理的困惑與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7(06):110-112.
[6]賈麗云.“新媒體捐贈眾籌軟文”傳播模式及其倫理與法規問題——從“羅一笑事件”的傳播談起[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1):101-104.
作者:王佳華 單位:南通大學